◎随笔
柳絮的昭示
文‖杜小龙(陕西)
≈1≈
春分过后,似有千万只彩笔在涂抹,不几天功夫,小区对过灞河湿地公园棵棵垂柳,便染成了一簇簇盎然的嫩绿。
任凭晨风劲吹、枝条甩动,也抖落不掉那一身新鲜的装束。再过些日子,人们便可领略到扑面而来的“关中八景”之一的千年咏叹——“灞柳风雪”。
灞河,源于秦岭蓝谷,河流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早在秦汉期间,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每到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恰似冬日雪花飞扬。
古往今来,灞河、灞桥、灞柳,凡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唐朝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的名句,尤为被后人所共情。
清代乾隆学者毕沅,在他编撰的《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送客到此折柳赠别的风气,为历代文人骚客津津乐道。
本世纪初,经西安市、区两级政府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特别是灞河湿地公园的建成,过去因气候和人为原因造成植柳的衰败,才得到很好的修补与复苏。
2022年2月,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华民族“折柳寄情”“惜别怀远”最有情怀的深邃讲述,为这一古今胜景,注入了新时代的人文内涵。 ≈2≈
每年四月天,在湿地公园和周边公路上,那白色丝绒的柳絮,成堆成片覆盖在人行道旁草坪上,说它们是四月的雪,一点也不夸张。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其簇生白色丝状绒毛,成团包围在种子外部,随风肆意飞舞、铺天盖地,灞柳飞絮隆重而彰显。
春风劲吹,绒絮凌乱向行人袭来。或黏贴在你身上、沾附在你头发上,或不经意与你来个“亲密接吻”,保管让你鸡皮疙瘩跌落一地。若是一场雨水冷不丁浇下来,那成团成片的“雪”,会沉寂消停许多。可一旦阳光普照,它们又喧闹起来,借助微风在空中肆意飘荡。直到它们找到合适的土壤,一头扎进去,有朝一日生根发芽,挺拔向上再展风采。
近年来,西安地区柳树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和普及。初春时节,附近有柳树生长的居民小区,人们随处可置身“灞柳风雪扑满面”的画卷中。当然,此时此景,却也成为现在很多人的反感和忌惮。
退休以后,单位聘我做了一名培训老师。每年大学生进企实习或新员工就业入职第一课,便是我的“企业发展史”。在企业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讲述中,“灞柳风雪”的自然景观,是我绕不过去的话题。
课间休息时,总有学生摇头嗔怪地表示:“老师,柳絮漫天飞舞虽很浪漫,可对我们这些过敏体质人来说,每年这个时候的感觉,都非常的不爽!” ≈3≈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总好以自身利益的优劣为准绳,判断其它物种的好与坏。对其特有的秉性、习性和脾性,说三道四、说长论短,夸大其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副作用。
柳絮,作为杨柳科柳属的高大落叶乔木,肩负着传播繁衍,壮大种群的使命。那些纤维丝绒,紧紧护卫着柳树细小孱弱的种子,乘风远行,扩大植物群落的势力范围。
为了迁往更远处安家,它们要冲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障碍。它们相拥凝聚,抱团结盟,彼此呵护,躲藏于不为人们涉足的隐蔽之处,避免全军覆没。一旦条件适合便奋起腾空,去拓展生命的疆域,精彩杨柳的阿娜多姿。
反观我们人类自身,却堪为汗颜与逊色。如今的世界,和平与友善,建设与发展,正在饱受煎熬和威胁。种族间、国家间、集团间,以及利益间不断发生战事和争斗。人类生存环境、社会文明,一次次被摧毁,一次次遭湮灭,那些经历战乱的兄弟姐妹,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4≈
在特定季节里,柳絮年复一年飞舞漂荡,其实,是在向我们昭示宇宙间恒定的自然法则——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运转的本质特征。生物、遗传和生态,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丰富构成。也就是说,每个物种其呈现形态、演变过程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存在存续,以及衍进的理由和规律。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崇尚天法,不可唯我独尊。
命运共同体,是物种延续的本质特性。天下所有物种,同处一个地球、一个世界,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不可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或破坏其它物种的生存,在资源、气候、环境和延续上,日益造成影响其它物种乃至自身接续发展的恶果。
友好一家人,是世界和平的本质特色。我们有种族、地区和国家之别,动植物有森林草原、山峦江河及天上地下之分,但不论人类或是动植物,都是地球村里的“好邻居”“一家人”。趋利避害、和睦友善,相安无事、互不侵犯,应该成为彼此生存衍进的不二法则。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絮飞来,人们不必怀有怨气;春光明媚,我们感恩自然天成。人类对原生态投入一分的敬畏,原生态定会回报我们十分的精彩! 作者简介:杜小龙,陕西西安灞桥人。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灞桥区作协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2021年8月开始,先后在《文学作家》《作家故事》《现代作家文学》《陕西文谭》《灞水两岸》《三秦散文》等,全国十余个微信文学平台,发表160余篇、29万余字的散文、随笔、短篇小说和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