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芝与敦煌文化浅议
高志强
文化本无国界,艺术也无地域。纵观古今文化名人,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然而不尊重历史,将本在敦煌的张芝墨池与索靖故里,生搬硬套到瓜州县文化产业园区张芝主题公园,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还有将草圣张芝《冠军帖》中“潜处耳”误作“潜不可耳”,有待文化与书法交流中探讨、深思、商榷和判定。为此,笔者聊发"四议"。
一议张芝墨池在敦煌
艺术起源于民间,文化形成于社会。敦煌书法艺术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一个特殊的地域条件下,无意识保存下来的中国汉字书写遗迹,真实的再现了汉字演变过程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观念的推进。其代表人物是张芝。他是东汉时期生在敦煌郡渊泉县(即今瓜州县)人。据文物出版社出版、马国俊主编的《敦煌书法艺术研究》一书中记载:“张芝生于敦煌渊泉,但并非一生都生活在渊泉,他也可能随其父到过弘农或其他地方,根据敦煌效谷府的墨池遗迹,至少说明他青少年时代应是在敦煌城度过的。”甘肃刘云鹏著《张芝》一书也有同样记载。其他书籍及历史资料也有唐代县令考证过,张芝墨池在敦煌古城西北一里处。因此,张芝虽生在渊泉,但据历史资料记载,他青少年就随其父亲和姐姐来长期定居到敦煌城,后便有了城北张家的传说。他的书法苦练及墨池产生在敦煌,以后的《冠军帖》、《终年帖》成名都是在敦煌形成的。况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证明,张芝确实是长期生活在敦煌的敦煌人。 二议索靖故里在敦煌龙勒 索靖是地地道道的敦煌人。马国俊书中记载: “索靖,字幼安,是西晋时期敦煌龙勒人。索靖是东汉张芝姊之孙”。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有《出师颂》《月仪帖》《急就章》等。马国俊在《敦煌书法艺术研究》中写到“敦煌大姓张氏、索氏家族的祖先也都是西汉时因获罪而被迁入敦煌的”。在谈到张芝索靖敦煌书法时:“敦煌的草圣张芝摘取了书法艺术的首顶桂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索靖的继承和发展,用自己的书法行为,把书法的概念第二次镶嵌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长廊”。正是这样的伟岸和神圣,将敦煌书法艺术和敦煌文化、乃至中国书法推向了中国文化的巅峰。 三议张芝索靖与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艺术,敦煌书法在敦煌。敦煌书法是在敦煌特殊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这一特殊的文化书写现象。是汉代到唐代之间敦煌地区书写现象的集中表现,既有书法史中早被公认的张芝、索靖等主流书法的系列代表,更有汉简、遗书这样丰富而博大的书法历史遗存。所有这些,在后面出土文物及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书法史料中得到证实。如果说前者引领着书法发展的方位和方向的话,后者则在记录了前者的真实性的同时,充分承载了同期众多书写者在不同的书写环境和不同的书写材质上留下的书写墨迹。从敦煌书法艺术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出土,汉代简牍书法、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历史上出现的张芝、索靖敦煌书法人物及其他们的书法形成和敦煌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文化等等。如果离开了敦煌地域、敦煌民间书法、敦煌历史遗迹和大敦煌文化这一独特的背景,去在别的地方谈张芝索靖书法、艺术、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四议草圣《冠军帖》中“潜处耳”而非“潜不可耳”
草圣张芝,古敦煌渊泉人。其《冠军帖》使书法爱好者爱不释手。然而,笔者在瓜州县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见到的《冠军帖》颇感迷惘! 偌大的园区中心广场,地面上赫然百米条型石板上刻的《冠军帖》,出现的后四个字是“潜不可耳”。虽然网上亦有“潜不可耳”、“潜处耳”两种说法,且说“潜不可耳”居多。但毕竟网上没有争论,也无定论。因此,就有好多同行同道认为笔者吹毛求疵,不必较真。但笔者认为就书法学术交流而言,也大有探讨的必要:应是三个字“潜处耳”,而非“潜不可耳”。理由有五:
1.从文史资料看。供职于甘肃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云鹏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芝》一书,注释《冠军帖》,为“潜处耳”。网上也有注释“潜处耳”。
2.从笔顺走势看。就书法鉴定而言,尊重书者的书写习惯、风格和个性。况草圣张芝,多年书写习惯,早已形成。在本帖中间一列中的“不”字,点下第二笔都是斜右下,连带三笔左右两点,或者分开、或一笔萦带。其它帖亦如此。而本帖中,点下第二笔先左后右,三笔从上向下连带,没有分开之意。
3.从笔画形质看。孙过庭《书谱》中讲:“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就“可”而言,同帖中间一列的“可”字,《终年帖》第四列的“可”字,草圣都是分两个笔画来写的。先点横,再使转向下。明显线条是断开的。其他帖中,也没有连带一笔完成的。
4.从古文字意看。“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处耳”。概意是“可恨我有病,不辨行动,隐居此地罢了”。而非“可恨我有病,不辨行动,非隐藏不可罢了”。牵强附会,难以置信。
5.从使转萦带看。“处”字第三画向下缠绕,没有提笔变细的动作。反而使转变粗,连带而下。明显草圣笔意为一字,没有断开写两字的提按迹象。还可看看《终年帖》倒数第六行中间“处”字,其使转连带极为相视,证明是“处”一字,而非“不可”二字。 据此,笔者认为本为一字,何必分家。再看看瓜州县园区内石壁、浮雕及宣传册,硬是把“处”一字活生生的分割成“不可”二字,更有一字分两行写,违背了草圣的本意,有点“快刀斩乱麻”的感觉!网络上出现同一问题,值得书法界先辈与同仁们商榷。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简介: 高志强,男,现年65岁。生于沙州,成长陕西,干事敦煌。 原敦煌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法制局副局长,后任敦煌市旅游开发办副主任兼敦煌铁路办主任。现为敦煌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