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大运河》征文选登 ||王永武 | 《站在白石桥上东望》

作者简介:
王永武,笔名武丁,山东德州夏津人,1992年参军到武警部队,军旅25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解放军文艺》《中国武警》等报刊发表3000多篇各类作品,先后数十次获各类征文奖,有《青青的橄榄》《苔痕草色》《俺是山东人》等作品集出版。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北京海淀区作协理事。《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作家。

站在白石桥上东望
王永武/文
从白石桥向东沿河道到京张高铁高架桥下,长约1.4公里,是北京南长河毫不起眼的一小段,也是大运河水系一个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却是植入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转折历程。这里的桥、河、道路,乃至一草一木,都陪伴我在流水一样的岁月里,从寥寂落寞的低谷迟幕到迎风而歌的波澜再起。
白石桥是连接中关村南大街的一座重要桥梁,纵跨南长河之上,桥东河两岸耸立着首都体育馆和首都滑冰馆,桥西河两岸分别是紫竹院公园和国家图书馆。

据金史记载,金大定与泰和年间,曾两次大规模疏浚高粱河,其中在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曾修白玉石桥一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白石桥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修建通惠河时所建,由于河流水位的东西落差较大,为调节水位共建了24座水闸,紫竹院水域上的白石闸就是其中之一。古代皇帝想去西山游览,出西直门多走水路,乘坐的御用船只得逆水行舟,船只进入白石闸时,须下闸阻水,待水位提升到同广源上闸以西水位的高度时,广源闸开启,船只才能上行。修建白石闸的同时,用白色石料建了一座桥,时称小白石桥。1999年,水利部门疏浚河道时,在真觉寺(又称五塔寺)前的河道下方发现了不少带有人工琢凿痕迹的大石,以及古人修桥时用于连接石缝的铁锭。经考证这是金代白石桥的基石,证明真觉寺西侧的白石桥才是真正的白石古桥,只不过它不是金代、也不是元代所建,而是清代复建的。
我初识白石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一名武警部队基层新闻报道员,白石桥附近的中关村南大街28号曾是《人民武警报》和《解放军生活》《军营文化天地》等报刊的投稿地址。而不远处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同样是作为一名军事文学爱好者心中崇尚的文学殿堂,我曾在那里就读,已经长在灵魂深处。多少次曾在白石桥上匆匆而过,却没有留下多少深刻印象。

而真正让我在此长时间驻足甚至扎下根来的是在2017年。那年冬天,随着军队改革大幕的拉开,我不得不脱下了心爱的军装,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被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而白石桥连接的中关村南大街道恰恰是北下关街道与紫竹院街道的分界线。
我到新单位报到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推行河长制。从那时起,我几乎每天都会从白石桥出发,沿着南长河向东,穿过动物园上方的隔音屏隧道,到达高粱桥,再沿转河河段向北到京张高铁高架桥下,在这段长达仅有1.4公里的河道两岸巡视。
从一名令人羡慕的军事记者到最基层街道普通公务员,起初我的心境和这段河道一样,心理落差是很大的。也许正值冬季的缘故,河道两岸草木凋零,繁花落尽,河面上结着一层薄冰,中间未冻河面还流动着水,水里几个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白色垃圾格外显眼,岸边的人行步道上烟头、纸屑随处可见,石凳上路人吃剩的盒饭残渣和污渍令人作呕。
走到白石桥和高粱桥下,发现里面竟然住着几名流浪人员,零乱地堆放着被褥衣服和锅碗瓢盆,与桥上车水马龙传来的喧嚣声,构成一幅极不和谐的景象,整条河流的色调在我的眼中是灰蒙蒙的。

最初走在河北岸的五塔寺路上,我曾很彷徨。它西起白石桥,东至极乐寺,是前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动物园西北门的主要通道,因北边紧邻五塔寺,因明代五座小型石塔坐落于此而得名。西段为双向车道,宽16米,但越往东越窄,东段的路缩成了单行道,只有7米宽,行人与机动车、自行车混行。加之路北侧石刻艺术博物馆东面是一大片平房区,外地来京租住人口多,快递车辆多,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赶上雨雪天气,泥泞不堪,污水四溢,流入路南侧的南长河,很让我这个刚上任的“河长”头痛不已。

五塔寺路一直有着“临水”而不“亲水”的遗憾。原来这段南长河两岸修建了河堤护坡,但坡陡水深,只能用生硬的护栏将一湾河水与行人隔断,被拦在堤外的行人和游客多年来只能“望水兴叹”。
凭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借助全面推进河长制的东风,一步一步行走在这段南长河边,竟和她日久生情。我和同事们共同制定完善了街道河长相关制度和“三查、三清、三管”工作机制,确立了三年辖区南长河和转河河流域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和河道保洁员们一起加强巡河,对沿岸堆放垃圾、违规乱停车辆等进行了清理清除,到周围小区向居民做好环境卫生宣传,发动群众志愿者帮助巡查河道和周边环境,发现和接到非法排污情况举报,立即进行处理。
随着巡查的深入,我们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建立起问题台帐,一件一件落实解决。申请经费帮助河道附近老旧小区物业修建了雨污分离的下水道,解决污水直排入河问题;联合公安、民政部门劝离并妥善安置了桥下居住的流浪人员,安装了防护栏,清理了桥下环境;耐心细致地劝说在河里钓鱼的垂钓者和捞虾的孩童,一起为生态保护出力;劝阻长年在长河湾附近河里畅游的冬泳爱好者,协助城管队员清除了放置在岸边用来存放游泳者衣物的杂物棚和旧家具。我们一点点用心清除着附着在南长河身上的泥垢和尘埃,让她的容颜一点点亮丽起来。水质也慢慢地变得清澈,鱼虾渐渐多起来,吸引来多批次的野鸭和水鸟休憩驻足,经过水专业质检机构的连续检测,三类水质变成了二类水质。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作为冬奥场馆周边环境建设项目,五塔寺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配套服务工程。从2020年5月伊始,结合地区环境整治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海淀区相关部门和北下关街道一起开展了精细化改造提升,对道路进行了拓宽,增加新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改善了“人车混行”的旧面貌,同时对附近的棚户区进行搬迁,腾退的地方修建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五塔寺公园。
在升级改造的同时,“亲水”成了重要目标之一。改造中,不仅将河道护坡改为分级台阶,改成了游河步道,游客可从五塔寺路沿阶而下,到河边与水景“亲密接触”,并且在两岸修建10个景观码头,其中4处码头探出河岸,在河上新建造了3座廊桥,增设河上观景平台,加上原有的白石桥、动物园北门石桥、高梁桥,在河道上又增架设5座小桥,形成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景致。
站在白石桥上,向东观望南长河,透过串串喜庆的红灯笼,可以看到杨柳枝条拂堤的岸边,排水口被特别设计成龙头的样子。夏天雨量大时,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就会通过隐藏在龙头内的排水管涌出,成功复制出故宫、太庙的“龙吐水”壮丽奇观。

行走在南长河边,也是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会时时发现他竟隐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这里不仅有笼罩着“高亮赶水”的神话传说的高梁桥,沿岸还有娘娘庙、净土寺和“绮红堂”等遗址,散发着古老神秘的气息。其中“绮红堂”御码头是当年慈禧太后从南长河登船去颐和园的起点,也曾经是慈禧和光绪歇脚时用来办公、用膳、召见群臣的地方,南宫门上悬挂的蓝底金字牌匾“绮红堂”清晰可见。旁边的“铜邦铁井”是一个石井遗址,相传人们打水时桶放下去井壁发出撞击声,像击铜又像敲铁。
结合诸多文物实物,我们查阅了不少关于南长河的文物资料,都充实进《加强辖区历史遗迹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环境建设》的建议文稿中,为上级部门提供了规划建设依据。同时利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经过水务、河道、园林等部门的积极推进,落实了南长河公园二期(动物园至北下关北京北站铁道口段)建设的落地,继续擦亮南长河这颗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如今,这里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2022年底经过层层筛选,五塔寺路从北京市各区选评的1300余条街巷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北京最美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