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回想
文/吴卫东
看着清明时节的一些报道,
不由得想起少儿时代扫墓的热闹,
当时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
曾经那样虔诚地向先烈们致悼。
无论是“在波浪滔滔的赣江旁”,
还是“山鸟啼,红花开”的吟唱,
至今仍然在耳边时时回响,
也油然闪现出当时群稚肃立的现场。
上白下蓝的队服配上鲜艳的红领巾,
充满童稚声音的吟唱与朗诵娓娓动听,
新中国儿童这一代人的细小心灵,
从这里汲取到极大的宝贵养分。
从此这些幼苗更加茁壮的成长,
终于成为把共和国担在肩头的合格士兵,
他们承担起了上山下乡的艰途,
他们承受住了改革开放的环境。
如今的这批当年的孩子已经进入古稀之龄,
有时间感慨和回忆这人生奋斗的情景,
烈士墓前的神圣至今久久在心底徘徊,
深刻的印象在脑海中必定终身刻印。
这首诗深情地回忆了少儿时代参与清明扫墓的经历,并抒发了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感慨。以下是对诗歌的赏析:
首先,诗歌以“清明时节的回想”为题,直接点明了主题和背景。清明时节,一个充满哀思与纪念的时刻,使得诗人回想起了年少时参与扫墓的场景。这种时节性的回忆,使得诗歌更具有情感色彩和时空感。
在描述少儿时代扫墓的场景时,诗人通过描绘“白蓝队服”“鲜艳的红领巾”等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画面。同时,通过“群稚肃立”的描绘,传达出孩子们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此外,“赣江旁”和“山鸟啼,红花开”的描绘,不仅呈现了扫墓的环境,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中,“新中国儿童这一代人的细小心灵,从这里汲取到极大的宝贵养分”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先烈精神的崇敬,也揭示了先烈精神对一代人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体现,如“他们承担起了上山下乡的艰途,他们承受住了改革开放的环境”。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将时间拉回到现实,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曾经的孩子们如今已经进入老年,但他们心中的神圣记忆仍然清晰如昨。烈士墓前的经历,成为他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深情地回忆和怀旧,表达了对先烈精神的崇敬、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诗歌语言朴实而感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情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铭记历史,激励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