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承谱新篇
——枫泾镇青年故事创作培训班“传帮带教”出成果
枫泾故事是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枫泾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故事基地,多年来,在枫泾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和市、区文旅局的关心支持下,在故事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中国故事的繁荣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了中国故事的高地。

枫泾故事文化品牌需要传承发展,枫泾故事创作队伍需要新生力量。为了进一步建立、完善故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在传承中求发展的良性循环,枫泾镇故事创作青年培训班于2023年4月正式开班。
每月一期的创作培训班,邀请了枫泾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故事名家、“山花奖”得主郁林兴进行理论培训、习作讲评以及题材作品加工等培训教学课程。

通过一年的“传帮带教”,学员们转化学习成果,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批青年作者已真正走进“故事”,也打磨出了一批优秀故事作品。其中,范黎平、钟贤、钟尹澳的5篇优秀故事作品已在《民间文学》、《上海故事》杂志上发表,另有多篇留用待发。除了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以外,《枫泾》报也已连续刊发了多篇培训班成员的故事作品。

钟尹澳的《酥糖秘方》刊登于《民间文学》2024年第2期

范黎平的《巧拆“空中阁楼”》、钟贤的《一件传家宝》和钟尹澳的《金扁担》刊登于《民间文学》2024年第4期

范黎平的《不灭的伙伴》刊登于《上海故事》2024年第5期
本次青年故事创作培训班成果的体现,离不开枫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中心)的精心组织、策划;离不开授课老师创新的教学思路和用心用情的倾囊相授;更离不开学员们的坚持和努力。从理论讲到实操,从故事核的收集到故事语言的打磨,不仅使像范黎平、庄庆娟这样曾经写过故事的重新加入、重新上手,也使钟贤、钟尹澳、车健等这样一批零基础的青年作者,从不会写到习惯写,从随便写到热爱写,营造了良好的故事创作氛围。
吸引青年群体,是各类传统文艺在传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今,枫泾青年故事创作培训班通过每月一堂课,理论、实践循环滚动,吸引了青年作者投身于故事创作之中,从而真正打造出一支青蓝相继的枫泾故事创作人才队伍,为枫泾故事后继有人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建立人才培养池,搭建人才梯队,郁林兴也是动足了脑筋。持续了10多届的少儿故事讲演培训班,让枫泾故事赢在“摇篮”。枫泾镇又将故事演讲和创作培训是作为两门课程加入青年人才培训班。从少儿到成人,从普通话到方言,从社区到农村,从讲演到创作,“枫泾模式”为不同基础条件的故事爱好者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提升路径。

而作为首任金山区民协主席,郁林兴去年又将“双向奔赴”的交流模式“移植”到了与毗邻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交流合作中。目前,金山民协已经与浙江省桐乡、临安两地民间文艺家协会签约结成友好合作关系。“金山故事”已经在桐乡开课,桐乡的民间文艺家们也来到金山采风。同时,金山在农民画、非遗项目方面与临安有着诸多可交流经验,临安也正在消化吸收“枫泾模式”打造中国故事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