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奔赴星云,不负热爱
赵晓旭/文
2010年,是我从事科幻杂志编辑的第七个年头,《科幻大王》杂志的出版与发行举步维艰,是否还能继续做科幻,成为困扰我的主要问题。就在这时,社里突然派我去参加第一届星云奖,那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去参加科幻圈中的聚会。在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陌生的成都后,我突然发现仿佛来到了独立于世俗之外的另一个平行宇宙——科幻宇宙,一群热爱科幻的成年人真诚热情得像李白诗中的少年。我第一次见到了那些藏在QQ和信箱后面的科幻“大神”,并且与小者、暗号等每日在QQ群与豆瓣小组聊得热乎的科幻迷实现了“奔现”。
首届星云奖虽然参会人数仅百余人,颁奖场地在影视厅,却因为组织者与参会者的全身心投入而萌生出大奖之气,更让我震撼的是,居然有签名板这种我认知中与明星有关的东西。
通过这次参会,我得到了苏学军、杨平、韩松、姚海军、王晋康等诸多作家和从业者的鼓励,这些鼓励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在接下来杂志改为《新科幻》的改版中,他们不在乎一直拖延的低稿酬,支持了大量的稿子,使《新科幻》熬过了改版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杂志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发行量甚至有了回升。更为难得的是,首届星云奖的召开,让许多人注意到了科幻文学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潜力,吸引到了更多的目光关注科幻文学、出版科幻文学。
自此,我与星云奖结成了一年一聚的契约,已经举办的十四届星云奖,我参加了十三届。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约会”中,奔赴星云,是我给自己对科幻的热爱一年一度的奖励。
此后不久,希望出版社就决定做科幻图书的选题,并向我伸出橄榄枝,让我担任特约编辑。在我们出版的第一辑“奇点”科幻丛书面世后,第三届星云奖如约而至。这一届星云奖在四川科技馆召开,规模与规格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单单是一场颁奖会,而真正是科幻的嘉年华,一头撕开背景板的恐龙拉开了科幻人狂欢的序幕。此次星云奖的内容更为丰富,还设立了许多有趣好玩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开始了商业化运作的尝试,市集上的摊位为科幻从业者与爱好者搭建了互相了解的桥梁。在这次会议上,我获得了最佳科幻编辑银奖,十年的科幻从业生涯,终于有了一个来自业内的认可。
第四届星云奖走出了成都,落户太原。开幕式与主要活动在太原高新区最大的场馆、外形像飞碟的煤炭交易中心召开,而颁奖典礼设在了历史文化古迹南宫。现代与古典碰撞,动漫与科幻交融,磅礴之气与魔幻场景带给参会者时空穿越般的不真实的感觉。而逼仄的铁匠巷中夜晚的撸串局,刘慈欣等诸多科幻作家与粉丝一起坐在路边觥筹交错,畅谈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终极命题,成为诸多科幻圈人弥足珍贵的回忆。
这届星云奖于我,更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仅作为承办方工作人员与诸多科幻迷有了交往,更是荣获最佳科幻编辑的金奖,成为我编辑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这个奖项也为我后来这十几年继续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科幻文学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更让我开心的是,这次星云奖的举办,吸引了不少少儿出版社投入到科幻图书的出版当中,我得以在《新科幻》停刊之前,得到了希望出版社的青睐,继续做自己最为喜欢的科幻文学。
我爱上了“星云奖”,成为“他”的粉丝,跟着“他”转战北京、重庆、海南陵水、广汉三星堆,看“他”逐渐由科幻圈内人的聚会一步一步破圈,吸引了影视圈、动漫圈、科技圈甚至大型企业与政府机构的参与。在星云奖的参会过程中,我完成了“十三五”项目“小飞龙少儿科幻丛书”和“十四五”项目“中国芯科幻丛书”的策划与组稿,结识了鹿鹿、超侠、老彭、小高鬼、凌晨、徐老师、紫龙等等至交好友,留下了无数或开心、或感动、或欣喜、或哭笑不得的珍贵记忆。
一年一年参会,一年一年相聚又分离,短短数日,对科幻的喜爱让人们彼此惺惺相惜,新朋转眼已成挚友,老友杯中再添新酒。星云奖于科幻圈中的人而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一次颁奖典礼的意义,“他”更为这些人提供了灵魂的休憩处,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此外,我每年参与组委会与选委会的工作,更是见证“星云奖”的评奖机制的日渐完善,评奖流程的逐步规范。每年报奖的作品的数量也以几何级数递增。星云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众的科幻圈的奖项,“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使得科幻在近十年当中,成为最具潜力的类型文学。而发源于民间的星云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中国科幻人的凝心聚力。无论是董老、大刘、姚海军、吴岩等发起者和组织者,还是阿贤、刘明亮等一届一届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甚至一年一度相约星云奖的科幻从业人员和普普通通的科幻迷,都对星云奖倾注了很深的感情,不计回报地为星云奖奉献自己的力量并甘之如饴。
第十五届星云奖即将召开,我相信会有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第一千届……第一万届,“他”会一直存在,直至时间的尽头,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与“他”相约,奔赴星云,不负热爱!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