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最香的菜
2023年1月23日农历癸卯年正月初二,早起楼下一地雪白,夜里下了小雪,天气预报还真准。
除夕年夜饭妻子烧了十二道菜,够奢侈的,四口人满桌子菜:浇汁鲤鱼、炖肘子、清水虾、酱牛肉、白菜豆腐、海米菠菜……肘子是酱好之后用锅又蒸半个小时,稍口淡了一些儿,可吃的油而不腻,唇齿生香……
饭后,下楼出去遛弯儿,踩着路面上洁白的雪花儿漫步在公园,忽然想起自己的母亲和岳母,两位妈妈曾经在1996年初春吧,曾一起吃过我做的菜。
那时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忙,妻在镇政府统计站上班,我在镇中学教书,不是三个班就是四个班课,平均每天得三四节课。袁野那时也就小两岁的样子,岳母应该快六十了,腿脚不大方便(曾得过脑血栓,恢复好后留下的后遗症,走路稍稍有点儿跛儿),她老人家每天照顾岳父的一日三餐,家中还养了猪、鸡,还经营着几亩地,好几棵栗树(粗的有一人抱不过来),前后院的大菜园子。每天忙的脚打后脑勺儿,实在忙不过来,还曾经用宽布带儿缠好袁野的腰,拴在窗框儿边,在火炕上让袁野独自玩耍儿,自己赶紧的烧火做饭啥的,时常被岳父埋怨,习惯了。岳母平易近人,为了妻和我能够安心上班,揽下了照顾小外甥儿的苦差事,岳父(已法院离休,在家侍弄着菜地和那两亩庄稼地)有些不满意,也是心疼岳母吧,稍有微词嘛。还好妻和我在上班不忙的时候跟单位领导申请不坐班,抽空儿回家照看幼儿,干点儿农活,帮岳母减轻负担……
走着走着,眼前朦胧起来,赶紧用手擦了擦眼睛,可还是止不住……
现在生活好了,可最心疼自己的岳母、母亲走的太早了……
还好两位母亲曾吃过自己炒的最香的一盘菜,心里稍稍有些安慰吧。
那时候开春农闲时,农村乡镇都搭台唱评戏,县里评剧团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到峪耳崖镇唱的时候,大概是四月份,已换冬装,天气暖和时,在后庄村(镇政府所在地)河边的沙滩上搭台唱戏。母亲知道唱戏便也来我这儿住下,每天看戏(她老人家可能小岳母几岁,有精神病,平日东跑西颠的)。
可能是唱戏的第二天晚上,我刚侍奉完母亲吃过晚饭,妻子骑车从小庙沟(岳母家,离后庄自己住这儿七里地左右)回来一脸的不高兴,我问她也不说。等我晚自习下课到家,她还是生气的样子。我安顿好母亲休息后,便问她咋了,妻子小声抱怨说:“袁野姥姥就爱看戏,可得管外甥儿,家里做饭,离不开。当抱着孩子站在村口大道边儿,看见邻里老姐妹儿一个个坐车的坐车,接送的接送,都去镇里看戏了,心里难受还走不开,想抱着孩子去看戏,别人又不敢带骑车怕危险……坐在村口,眼巴巴的望着一拨儿一拨儿人去看戏,自己去不了,到家他姥爷还埋怨她……在村口路边听见唱戏的锣鼓声,更是心慌……”
没等妻子说完,我轻声安慰她:“明天你请假回家看孩子,给他姥爷儿做饭,我把课调至下午,上午跟你一起去小庙沟。你在家管孩子做饭,我接袁野姥姥来看戏,然后骑车再送袁野奶奶去看戏。中午我做饭,等散戏时分别接两位妈妈回来吃午饭,下午再送去看戏。然后回学校上课,等下课后戏也该散场了,再送他姥姥回小庙沟,然后回来再管他奶奶,做晚饭。”
妻子眼巴巴的望着我,“这样行吗?你不耽误上班啊?他奶有病,别给走丢了……”
“没事儿,他奶东跑西颠惯了(母亲在文革时候得的精神分裂症,这些年按时服药,已经好多了),走不丢,你就负责照看孩子,做饭,喂喂鸡猪就得了,家里这儿我负责俩妈妈看戏、吃饭、接送就不用操心了。”
唱戏的第三天早上,妻子侍奉完母亲吃过早饭,我叮嘱母亲不要出院。我们夫妻二人赶忙骑自行车到岳父家,妻子留下照看家里,我骑车带岳母来看戏。
岳母坐在后座上,老是担心怕影响了我工作。我说,都安排好了,放心吧。等到戏场时,人渐渐都聚来了,太阳已经一竿子高了,照在人身上暖融融的。我帮岳母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放好小板凳儿,搁好坐垫儿,叮嘱岳母“看完戏我会来接您,千万别着急走,您腿脚不方便,走远了,我不放心……”岳母挺开心的答应我,在这个位置等我。
我骑车到家,带妈妈去看戏。我同样叮嘱:到戏场了好好看戏,别乱走,戏散场时我再去接。妈妈也痛快的答应我,叫我赶紧上班儿,不用管她。
我备好课,做好了午饭。大概戏快散场时,便赶紧骑车到那里,远远的望见两位母亲,在人群中各自安心的坐着板凳儿,入情的望着台上表演。我也倚在高处的电线杆边儿,望着台下看戏的人们和台上穿着五颜六色古装戏服的演员们卖力的认真的表演,台下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咣当!”锣声一响,上午戏散场了,我已到岳母身边。岳母早已看见我,收拾好板凳儿,着急的说:“光顾着看戏了,中午还得赶紧回家做饭,管袁野姥爷儿呢。”
我先坐稳用左手把稳自行车把儿回头用右手小心搀扶岳母坐上车后座上,边骑车边劝“妈放心吧,家里有袁野妈妈管,到这儿看戏就得听我的,咱回我家,吃过午饭,下午接着看。我先把您老人家送回家,然后回来再接袁野奶奶,她也在这儿看戏。”
岳母惊呀地问我:“你妈妈也看戏吗?我怎么没看见……”
我双手握紧车把儿加劲儿蹬着车子边灵巧地穿梭于人群中边回头,“您先回妈,待会儿我回来接她,您二老就见面了……”
我把两位母亲先后都接回家,趁两位聊天时,赶紧炒菜,饭菜端上桌时喊两位母亲入坐一起吃饭。饭桌上,俩母亲开心的聊着上午的戏,吃着饭,我挺知足的,完成了母亲爱看戏的“奢望”。
中午休息会儿,下午戏开场前,我先后又骑车送两位母亲到戏场看戏,安顿好后赶紧骑车到校上课,下课后赶紧骑车赶到戏场,刚好戏刚散场。我赶紧找到两位母亲,人群中她俩儿手拉手分别拿着小板凳儿向我走来,岳母执意让我先送袁野奶奶回家,她等我再来接;袁野奶奶执意让我先送岳母回小庙沟,再来接自己。我说,两位母亲我都要骑车送,我先送路途远的岳母,再回来接妈妈。
路上,岳母坐在车后座上轻声嘱咐我:“你妈妈挺好的,说话啥的都挺正常,你得好好孝顺她,她挺不容易的……”我一边用力骑车一边答应:“是的,俩妈妈都挺不容易,看场戏都抽不开身,尤其您得管我岳父又照看大外甥儿,一会儿也不得闲……明天还看戏吗?我再来接您。”
“累得慌,明天得歇歇了,你们好好上班吧……好了,到村口,你赶紧回去接你妈妈,别让她等着急喽。”
我在村口将车子停稳,岳母下车后,我赶紧回来接上母亲回家做晚饭。
晚饭过后我安顿好母亲在里屋看电视,正在收拾碗筷儿时,妻子吃过晚饭骑车进院了。看见我蛮高兴的,一边接过碗筷儿一边神秘地对我说:“你猜袁野姥姥回去第一句说啥?”
我边擦饭桌儿边应道:“戏好看呗”。
妻子盯着我开心的说:“妈说你炒的菜比她炒的都香,比我炒的都好吃!”
我一愣儿,“也不是啥山珍海味儿,大鱼大肉,能香到哪?”
“你平时干啥都细心,炒的菜确实比我炒的好吃,我信妈妈的话。”语气非常肯定。
我停下手中的活儿笑着说:“就是大头菜儿,豆腐干儿,泡好的红薯粉条儿,放俩儿红辣椒炒的,算是熬(北方方言:指水煮)的菜,可能火候掌握的好,盐放的合适,汤水收汁儿恰到好处吧,有什么特别吗?”
“反正妈说了,说她这辈子就姑爷儿炒的这道菜,她吃的香!”
……

也可能就这一盘菜,有可能还有一盘,但我确实忘记了,只记得这道菜和岳母她老人家的那句话,是作为姑爷儿(北方方言:指女婿)的最高的奖赏吧……
现在生活好了,真想再为岳母、自己的妈妈两位母亲炒一桌子菜,哪怕就炒一盘菜……
可两位最疼爱自己的妈妈相继不在了,岳母1996年10月过世,母亲1997年7月过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刻骨铭心的锥痛,时时刺疼我的内心,每每想起便不能自已……
2023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一 寒衣节)草
写作背景:母亲是一个人一生的牵挂,是给予了我们生命的那个人。如果一个小家庭一对夫妻真心想白首相扶一生,真心的心疼彼此,那么对方的母亲(岳母或婆婆)同样对你恩重如山!是她将她用生命孕育并哺育的女儿或儿子在你人生最灿烂的年岁亲手放在你的手掌心,才有了你自己的幸福小家庭,你同时拥有了两位母亲,何其有幸!且行且珍惜……
附小诗二首:
思 母
夜雨初晴伴母起,推门雀鸣杨柳新。
自家院角春韭旺,油绿滴露剪做汤。
锅碗瓢盆交响曲,双手和面白发娘。
蹲身添柴火焰红,锅中热气眼朦胧。
面条长长汤锅煮,闲嗑碎语笑声扬。
叫声儿郎把面尝,谁知梦醒泪两行。
思 母
思母无绝期,读此心儿碎。
泪落连珠子,颗颗溅真情。
作者简介:袁瑞庆,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承德市师德标兵、市管优秀专家。闲暇之余爱好读书写作,曾有多篇文章散见于报端杂志。
往期阅读:永生难忘的记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