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
《“孙半仙”迷途指路
柳军军受益匪浅》
这是枊军军上的第七个大夜班。下午六点,他又赶上小夜班。他不甘心,总要想方设法,找回女儿!……东南西北都跑遍了,女娃没找到,连个音讯也没查到……怎么办……怎么办?
01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迷途问路.
少走弯路”。
“男婚女嫁
人之常情,理之常理”。
“妻无丈夫身无主,好男无妻家无主。……”
这些至理铭言,如雷贯耳,都是柳军军一次次,一回回从“孙半仙”那儿听到的。
“孙半仙”是谁?值得军军铭记和回味吗?
02
郭家堡子一带,确有其人。
也就是产生于民间,活跃在大众中间的民间艺人……姓孙,名科,“半仙”是广大民众送他的雅号。
这样一位乡间圣人,军军是从哪儿认的呢?说来话长……。
03
那是1964年初春,我的二姨永英出嫁了……恰巧,我的二姨夫正是孙科的二儿子。一来二去,柳军军认识了这位姨爷。那些所谓的至理铭言,就是在姨爷爷的言传身教中,陆陆续续听到并且铭记于心的。在军军和姨爷爷之间,还发生过一件值得记忆和自豪的往事……。
04
那年,军军的四叔,孙科的四儿子,名叫孙成寿,他当时是汽车兵。从部队转业,在地区磷肥矿开车。一次出车时,汽车方向突然失灵,车翻后司机孙成寿被压在车下,被同路同伴救起,虽经抢救,检回了一条命,可大脑刺激严重,一度神经错乱,生活不能自理,陷入极度困难…… 姨爷爷找到柳军军,希望寻找解决办法。
读初中一年级的军军,把爷爷的原话,一字不漏地整理成一份,致酒泉地委书记的一封信,并步步脚,跑到县邮局,亲自把这份信发了出去……歪打正着,这封信惊动了地委周书记,不到十天时间,地区磷肥厂裴生宝厂长,带领一个医疗小组,来到敦煌孙科家中,把身患重症的孙成寿接走了……一传十,十传百,柳军军一夜成名,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员,都找上门求军军写诉状……。
05
军军想起这些往事,一向不信神,不信鬼的“红孩子”,这次决定拜访一下“孙半仙”,听一听老爷爷对找娃这件事的看法。
说走就走,三五公里的六号八队,十来八分钟,军军赶到了孙家旧庄子……七十来岁的姨爷爷闲不下来,在他的果园中忙禄着。
“爷爷好,今天过来求爷爷算一下,我娃芪枝到哪里去了?”
爷爷先是一惊:“你说啥?文革开始后,我就金盆洗手,再也不干那活了!你咋又提此话……”。
看来“半仙”也是心有余忌。
“这叫病急乱投医,我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还望爷爷迷途指路”。
军军这样解释。
爷孙俩人座在果园的埂子边上,慢慢地攀谈起来。
军军把女娃出家,一周找娃的桩桩、件件,瓦罐倒核头,一五一十,全盘告诉爷爷。
爷爷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话了:
“你没找到娃,说明娃出行不想让家人找到;即使意外碰到了,也许会二次脱逃……此其一;
娃此次出行,并非一人独行,而是有人协助,有人迎送……此其二;
不出所料,事出有因,半月内必回无凝……!
听老翁之言,不用找了,该干啥干啥,不必行师动众,以静止动是最好的选择。……此其三。”
军军听的如梦初醒……。
“我家正在筹建修房……”
“不用多说,你来我都猜到了……正事、好事、喜事,就在今春,抓紧干吧……!”
作者简历:
刘志军,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生于1952年5月9曰/高中学历/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