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革新传统节(一)
文/旷野牧童
【叨叨令】
《春节》
辞别旧岁迎新春,
阖家欢聚谢真神。
炎黄子孙盼团圆,
海峡两岸源同根。
台湾呀归来哟,
台湾呀归来哟,
五十六民族兄弟孔怀浓。
注:①春节又称“年”,即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正式固定下来,延续到今。
②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公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把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③春节期间的各地习俗各有不同,但穿新衣、发压岁钱、走亲访友拜年却都是一样的。
【七绝】
《元宵寄情》
元宵赏月在诗苑,
观灯猜谜情有缘。
亲朋好友吃汤丸,
神爱阖家喜团圆。
注:①元宵节相传起源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以庆祝周勃平定诸吕之乱。
②正月十五吃汤圆,寓意是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安康吉祥,生活甜甜蜜蜜等。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期习俗也在破旧立新中发展变化。但观灯、猜灯谜、吃元宵(汤圆的雅称)等,延续至今未变。
【凭阑人】
《闰二月》
十九年转闰二月。
摒弃旧俗除劣戒。
信德守新约。
孝敬父母悦。
注:①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第二个月称闰二月。
②闰二月,每隔十九年一个轮迴。
③对于民间习俗而言,闰二月是很有讲究的,其中不乏许多劣戒。需要破旧守正。
【卖花声】
《龙抬头》
二月二看龙抬首,
图腾虚渺要看透。
唯有心灵拜真神,
四季丰收。
一生蒙福,
唱新歌、迎好兆头。
注:①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花朝节、踏青节”。
②民间习俗有“孩童剃喜头、炒豆豆吃金豆、吃猪头等等”。
③自然界没有龙与凤,龙只是远古的图腾。现今我们不再持守许多陈旧节令和迷信习俗,但美好的期盼和景仰上帝还是要有的。如宋·晁说之的《二月二日》诗云“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金错刀】
《上元寄语》
闹元宵,上元慎。
火树银花映玉轮。
易风移俗迎新春。
国泰民安上苍恩。
庆元宵,爱浴魂。
天官赐禄落空门。
举檠许愿拜真神。
福音颂扬郎抚琴。
注:①正月十五,与元宵节同日的上元节是道教的三元节之一。
②上元节既与道教有关,就难免掺和了祭奠、避邪等封建迷信的东西,故而随着历史变迁,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淡薄,被视为传承华夏民族和文字文化的元宵节取代。元宵节也是团圆祈福的象征。
②上元节民间相传有三做(燃灯、祭祖、送孩子灯)和三不做(不争吵、不杀生、不丢财)以及放孔明灯许愿的习俗。我们应当慎对中元节,信仰返璞归真,心存敬畏,不负神恩。
【一叶落】
《中元寄语》
七月半,
盂兰盆,
中元追思破迷信。
无惧鬼闹门,
孝悌拜真神。
拜真神,
永享天堂恩。
注:①中元节是道教名称,俗称“七月半”;佛教则称盂兰盆会节。与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并称四大鬼节;又与除夕、清明、重阳为四大祭祖节日。
②中元既属四大鬼节之一,就难免掺杂封建迷信劣俗。随着时代变迁和进步,我们应甄别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取精华弃糟粕。破邪守正,迎中元新风,信仰归真,民德归厚、自然、朴实、自然。探知自己来处,明白自己历史,看清未来方向。缅怀先祖遗泽,不忘孝心良善。慎终追远,珍惜当下,心存敬畏,不负韶华。
③七月十五民间还有舞狮舞龙、放河灯、放烟火,养生有吃鸭、吃扁食(饺子)、吃茄饼等等。
【閒中好】
《下元寄语》
拜真神,
祈福祿祥桢。
无谓下元诞,
惟愿信仰诚。
注:①下元节为农历十月十五日,与上元、中元并称为“三元节”,也是道教名称与道教有关。
②随着道教衰落,下元祈愿神灵,祭祀祖先等封建迷信劣俗,在民间也逐渐模糊。有许多地方都不过上、中、下这“三元节”了。
③以往下元节,民间有吃素馅薄煎饼、油炸团子、豆腐、葱饼和豆沙包子,晚上吃荤菜,以及放河灯活动等。

作者简介:唐永恩,上海人。笔名:乐恩,网名:旷野牧童。基督教爱国人士,区收藏家协会会员。老三届知青,赴皖务农。后任银信干部,公司工会主席等职。现退休,自由撰稿者。爱好文学,收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