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云奖下的星光之路:我的科普科幻教育旅程
陈柳岐 /文

从2010年到2024年,华语科幻星云奖已经历时十五年十五届,成为中国科幻界的权威奖项,同时也成为世界华语科幻领域的专业奖项和全球华语科幻文学的荣誉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重塑并赋予了当代中国科幻新生命。而我伴随着星云奖的成长,也从一个科幻小白成长为从事青少年科幻教育的专家。
初识星云奖:萌芽与探索(2014—2015)
在参与第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之前,我对科幻的了解相对有限,我的科幻世界仅局限于小学时代阅读的凡尔纳·儒勒的经典作品《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然而,当我开始组织“全国中学生科普作文大赛”后,我逐渐踏入了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领域。在最初的第一、第二届比赛中,参与的学生人数尚不足三百人。那时,我还只是初步认识到科普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而对科幻的理解还很浅显。
在举办全国中学生科普作文大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尽管比赛的主题定位于“科普”,但我惊奇地发现,参赛的中学生们的作品中,竟然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郁的科幻色彩。这一发现促使我深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是否应该在比赛中引入科幻元素?二是,科幻思维对于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思考究竟有何作用?
然而,我对于如何在科普类作文比赛中融入科幻元素却没有头绪。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正在从事科幻研究和出版的王卫英老师的指导,她不仅将我引入了科幻的世界,还把我引荐给了时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石顺科老师,以获得更多的支持。王卫英老师是一位深耕于科幻研究和出版领域的专家,她是我进入科幻世界的领路人,不仅为我打开了科幻文学的大门,还将科幻界的顶尖人物,如刘慈欣、王晋康,少儿科幻作家代表杨鹏、超侠、陆杨等引荐给我。通过与这些科幻界领军人物的交流,我从一个对科幻知之甚少的初学者,逐渐转变成了对科幻有了初步了解的爱好者,并对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作家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一系列的经历,不仅让我在科幻领域有了显著的成长,也为我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事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为未来在青少年科幻教育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星云奖的牵手:扩展与合作(2015—2016)
回想起2015年的那段经历,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时,我向少儿科幻作家超侠老师寻求指导,探讨如何在已有的科普作文比赛中引入科幻元素,目的是为了提升比赛的整体影响力、提高其品牌知名度,以及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我有幸在超侠老师的引荐下,结识了董仁威老师,一位热心投身于科普与科幻事业的作家及活动家,以及甘伟康,一位充满想象力且富有行动力的企业家。
通过与他们的深度交流,我的视野得以大幅拓展。他们不仅让我对星云奖的历史和其深远的影响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他们的见解和经验也为我在科幻教育和推广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灵感。
随着我与科幻界建立起深入的合作关系,我对于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科幻征文大赛的前景感到既充满信心又充满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标志性的重要事件,它们对于推广科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第七届星云奖开始,组委会作出了重大的决定:设立了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专项奖项。这一举措旨在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青少年科幻创作人才,从而共同推动科幻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一新设立的奖项不仅鼓励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为科幻文化的未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次,原本的“全国中学生科普作文大赛”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正式更名为“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名称的变更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对比赛内容和精神的一次重大升华。它标志着我们不仅关注科普知识的传播,同时也开始重视科幻元素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2016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这是大赛首次引入“科幻元素”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在星云奖组委会和众多支持者的帮助下,2016年的第三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在规模、影响力和公信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在2016年第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上,首次颁发了星云奖青少年专项奖,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激董仁威老师、王卫英老师、超侠老师以及众多科幻界的专家们。他们的慷慨支持和专业指导,不仅推动了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持续发展和壮大,而且使得该大赛在2019年荣耀地被纳入教育部全国竞赛活动白名单。这一成就象征着科幻教育的种子被广泛播撒于更多青少年之中。
同时,通过与星云奖的紧密合作,我有幸接触到了诸多杰出的科幻文学创作者,如姚海军、韩松、何夕、郑军、凌晨、金霖辉、郝景芳、江波、陈楸帆、宝树、三丰、付昌义、左文萍等。在与这些才华横溢的科幻作家的互动和交流中,他们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经历、科幻思维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轨迹。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思想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和认知,还为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无价的经验。
基于这些交流和我在大赛中的体验,我深入地思考了科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我愈发认识到,科幻教育不仅是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坚信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科幻教育对于培育新一代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星云之光的温暖:成长与突破(2016—2022)
在星云奖的助力和支持下,“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活动每年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最初仅与十余位科幻界人士的交流,我渐渐与上百位科幻界的精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份渐趋深入的情感联系,让我对科幻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每年的星云奖颁奖典礼,不仅是科幻界的盛事,更是一次不分高低、共享快乐的大型聚会。我们一起烧烤,畅谈心得,共享科幻的魅力和乐趣。
在星云奖第七届和第十三届里,我与它的合作日益紧密,共同见证和参与了星云奖的成长历程。星云奖不仅给中国的科幻教育带来了一束明亮的光芒,也使得参与比赛的青少年们收获颇丰,同样也坚定了我从事科普科幻教育的信念。
在这9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星云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幻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同时也目睹了新一代科幻创作者的成长和贡献。星云奖青少年专项奖每年评选出众多优秀的青少年科幻作品,引导和推动了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规模日益壮大,由几千人参赛发展到全国几十万人参加。全国各地的学生踊跃参与也引发了青少年对科幻的热爱,同时也获得了众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体效应。
在这9年的时间里,我也成长为一名专注青少年科幻教育专家,我在《科普时报》专栏红色星球上定期发表文章,阐述科普科幻教育思想。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我的专业知识并在青少年科幻教育领域取得更显著的成就,我报考了香港教育大学的博士学位。我希望通过这一学业深造,提升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水平,为青少年科幻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2年我有幸加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一所研究机构。科幻大师刘慈欣亲自带队创办了这所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同时邀请了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担任名誉院长。能与这两位科幻界巨擘成为同事,共同工作,是我及所有科幻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这一段经历,让我从一个科幻的外人变成了真正的科幻人,更加坚定了我传播中国科幻文化和科幻教育的使命和抱负。
展望未来:热爱与期待(2024—)
星云奖不仅仅是一个奖项,它也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更深刻地塑造了我对科幻的理解和热爱。自从与星云奖邂逅以来,我已经从一个旁观者蜕变成科幻界的一员,并最终成长为一名青少年科幻教育者和科幻文化的推广者。这一路走来,虽然面临无数挑战,却也收获了无数乐趣和满足。
今天,当我站在与星云奖相识的第十个年头的节点,回顾过去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感激。星云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走向科幻世界的道路。十年相携,我见证了中国科幻的蓬勃发展,也体验了教育与文化推广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我期待能与星云奖继续同行,将这份对科幻的热爱和激情传播给更多的人。我梦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引导更多的青少年走进科幻的奇妙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科幻文化的普及上,我都期待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将科幻的光芒照耀到更远的未来。

陈柳岐,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等你,在未来——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作品集》丛书的联合主编,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