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庄印象
文/青山依旧
石家庄晋城市东郊有一个周家庄,就行政单位来说,它只是全国数以千计的乡镇中普普通通的一个,然而走进这片土地,乍然之间看到的却是一种别样的景象。
3月9日上午,我们前往周家庄。沿迎宾大道出石家庄市区,东行60多公里,就进入了周家庄乡地界。因为事先有约定,刚到达乡政府门前,一位姓马的副书记和另外两位乡干部就迎上前来。 握手寒暄之后,乡干部带我们去参观“周家庄合作历史纪念馆”。馆门前,竖了一排橱窗,这是“周家庄乡文明道德光荣榜”,张榜表彰各生产队推荐的“好社员”“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和风习习,早春的阳光洒在橱窗表面的玻璃板上,光灿灿的,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
马书记介绍说,周家庄仍然保留了“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营,只是行政名称改称了“乡”,各村依旧沿用“生产队”体制,全乡6个自然村分为10个生产队,各个生产队建有党支部,土地资产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年终核算分红,各种评比活动也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 进入纪念馆,解说员带着我们观看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向我们讲述这片土地上几十年间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众多照片中,老党委书记雷金河的头像格外引人注目。从照片上看,他憨厚、朴实,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令人感到可亲可敬。雷金河是当年周家庄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他1937年参加革命,战争年代打游击、反扫荡、拥军支前样样带头,解放后带领群众搞互助,办合作社,使周家庄迅速改变了贫穷面貌。世事沧桑,几度劫难,他初心不改,忠贞不渝。乡亲们称他是“老社长”“老坚决”,政府表彰他为“全国劳动模范”,宋平老首长题词称赞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金河是周家庄人心目中的“魂”,他带领全乡群众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道路,也铸就了周家庄人的精神理念。 在一个玻璃橱里,我们看到了一件特别的展品。这是一张已经发黄的纸页,上面按着密密麻麻的红手印。纸业下端有文字介绍:1982年11月30日,雷金河组织全体社员进行公决,全公社3055户社员一致同意坚持集体经营,并按了红手印。最终,经有关部门同意,周家庄没有分田到户,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成为了当下全中国唯一一个整体保留了集体经济的乡镇。我们还另外看到一张照片,是生产队年终分红的情景,几位老人围在一张办公桌前,手边是一叠叠分到手的现金。
问到一天工值多少钱,马书记回答说:各生产队从 70元到110元数量不等。如果与当下外出打工高一点儿的工钱相比较,这个数目不算多。但这是建立在全体劳动力都守着家门有活儿干、都有钱挣的基础上的,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可贵了。何况,村里的福利很丰厚,过年过节的物品都由集体统一发放,谁家盖房只需要自家备好建筑材料,村里就会安排建筑队免费施工。六十岁以上的村民,除了国家养老金之外,村里还会另外发放一笔养老金。 在周家庄,年龄不超过75岁的村民只要拥有劳动能力,都可以在村里安排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超过六十岁仍然“工作”的老人,除了享受双份的养老金之外,照样可以得到年终分红。
在众多的荣誉中,令周家庄人最引以自豪的是两份《国务院嘉奖令》,一份时间为“一九六二年十月”,另一份时间为“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都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签名落款。两份文件表述了相同的内容:“晋县周家庄人民公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特予嘉奖。”
离开纪念馆,我们又走访了农民文化宫、人民公社菜园,然后来到位于第九生产队的人民公社文化展示中心。这是一座朴素典雅的砖体建筑,屋顶处一颗红星闪闪发光。室内陈列了各个时期的物品,从犁、耧、耙、风车等传统农具到早些年的脱粒机、鼓风机、柴油机等农业机械,从原始的独轮车、架子车、旧式马车 到上世纪一度走红的凤凰牌自行车、幸福牌摩托、东方红拖拉机,从老式桌椅、竹器、纺车、布机到蜜蜂牌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其他如坛坛罐罐、筐筐篮篮、粮票布票、京剧剧照……一应杂物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这些曾经的物品,唤醒了我们这一代人沉湎于心底的遥远记忆。
紧邻展示中心的是第九生产队的队部,大门外两棵青松傲然挺立,门楼上“共同富裕”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展示中心对面是三间平房,房檐处正中间有“供销社”三个大字,前墙上涂了当年惯见的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进入室内,货架、柜橱亦如当年供销社门市的情景,货架上最显眼的是周家庄自产的菜籽油、五谷杂粮、自磨面粉……这是周家庄典型的绿色产品。
接下来,乡干部带我们乘观光车进入农业特色观光园。这里有樱桃、苹果、鸭梨、葡萄、草莓等果品采摘区,有荷花、榆叶梅、玉兰、油菜花等花卉观赏园,还有森林迷宫、跑马射箭、滑雪场等运动娱乐区…… 在树木与田野的罅隙中穿行,我的眼前着一幕幕令人陶醉的景象——是姹紫嫣红的芬芳烂漫,是遮天蔽日的蓊郁葱茏,是垂挂枝头的累累硕果,还有熙熙攘攘漫步于林荫道上的游客。 一边游览,乡干部一边介绍乡里的情况。目前,周家庄建成了万亩小麦繁种基地、3000亩梨果基地、1000亩葡萄基地、1000亩设施农业基地、1000亩苗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高产奶牛基地,此外还有集体建筑业、集体金融业、旅游观光业、餐饮服务业、商贸物流园……百业兴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这与现在所倡导的集约式经营似乎不无二致,不同的是周家庄的产业不属于某些个人,而是属于集体,每个社员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乡干部说,由于土地、生产资料是集体的,可以统一调度使用,方便机械化耕作,成规模,效益高。如果土地由一家一户耕种,各自想种什么种什么,繁种基地就搞不成了。现在育出的种粮比一般食用的小麦几乎可以多卖一倍的价钱。乡里的奶牛场养了1300多头奶牛,这俨然一个大型奶牛场了。说到这些,几个乡干部神采飞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从观光园出来,已经时过正午。乡干部陪我们到“人民公社大食堂”去吃午餐。午餐并不复杂,几样小菜,主食是烧饼、馒头加大锅菜。马书记说,食材都是庄里自家产的。自己种的小麦,自己磨的面粉,手工做的食物。我一口气吃了一个烧饼,又吃了一个馒头,你别说,这味道还真是非同一般。
午饭之后,我们告别热情的乡干部,然后离开周家庄。这个时候,大喇叭里正播放着那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藤儿越肥瓜儿越甜,藤儿越壮瓜儿越大……”
周家庄之行,让我长了见识,也触发了我深沉的思考。周家庄集体化道路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有它特别的原因。据介绍,早年河北省第二农技站就建在周家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其他地方还在使用传统农具人力耕种时,周家庄已经推广了机耕、机播、机械收割,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并且发展了多种产业。当其他地方生产队只有几角钱工值时,周家庄人一个工值最多已经可以拿到5元钱,这远远超过了当时一个公职人员的工资。因而,周家庄选择了集体经营、共同富裕,而其他地方把土地分给一家一户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上策。
其实,周家庄的集体化也并非是“大锅饭”。早在1952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们就推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超奖减罚,他们的工酬制度制定得非常详细,体现“按劳分配,多干多得”,这种制度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和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雷金河也曾因此被视为右倾,遭受批判,甚至被挂了“黑旗”。现在想来,正是这些制度措施才维系集体经济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
周家庄——一个值得我们观察思考的地方。
2024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