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二)
斗口角互不相让
柳沉睡妻子心痛
二
妻子哪里肯认输,她又搬出了另一件事情,把责任全推在丈夫身上。
“……那年茂枝考上了中专,兰州的护士学校,兰州的气象学校,发来了两份入学通知书,你没让娃上学……拐弯抹角的把娃按排到农行当了炊事员。咱娃心里不愿意,这才是娃娃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你说的也许正确,分析的也对。但你想过没有,我为啥要这样按排”?
“……没想明白,想听你叙说”。
“那就听我慢慢叙说——
先说筹钱过程。娃入校报名费3600元,在校生活费,书本费两项少说,每月大约在两千上下。一进校门,就花6000元……我一个月工资百十来元,一年下来,刚刚过千……近万元的缺口,怎么补?
我得想办法借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公社信用社。周建辉主任是我当文书时认识的同行,他是从七号桥大队文书的岗位上升职的……应是炒面捏的——熟人。他告䜣我,上面有规定,超计划生育的家庭,政府不能贷款……这条路就这样堵死了……。
我提出由元明粉厂资助。勒厂长一句话,堵的我无话可说。他的原话是‘你也当过厂长,工厂的资金核算,钉是钉,铆是铆……那么多职工,那家娃娃上学,都是大事,工厂能资助过来吗’?
我去找我当年的班主任母生刚老师,表明借钱资助女儿上中专……母老师这样对我说——‘现在大学、中专生,走出校门就失业,高不成,低不就,咱们中学的好几位老师的娃娃,毕业几年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农村户口的中专生,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听老师一句话,给娃找个公干,比读书强百倍……。’
恰好兰州工作的四爸(习清)到敦煌探亲,我向四爸寻问娃娃读大专,中专一事,他明确告诉我,现在办学成风,各地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纷纷超规模招生……学员毕业即失业,这是普便存在的社会问题……。不瞒你说,我的大女儿,你的小姨子,上了个电大,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两年了还待业……地上娃娃,就业就是最好的出路!”
“没有筹到钱,我才找到两位同班好友吴长禄和殷玉明,他们一位是县农行的行长,一位是公社农行的主任,上下协调,这才给娃谋了个农行炊事员的职业!你以为娃娃上岗有那么容易吗?”
妻子听得云里雾里……难分对错。
作者简历:
刘志军,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