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怪谈到科幻
成全/文
两个世纪前,瑞士的日内瓦湖畔迎来了从英国远道而抵的雪莱夫妇,他们的身边还带着私人医生约翰·波利多里。假日的天公不作美,冰雹密集,导致三人所住的山庄成为一所“密室困所”。为应付宅家的无所事事,拜伦提议大家创作故事消磨时光,约翰·波利多里根据老家的文化传说写出了《吸血鬼》,而才女玛丽·雪莱则创作出了历史上第一本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怪谈文化与科幻文学,从出生伊始就是相伴相生的。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笔者在石景山下的秀池遇上王晋康老师想到了这句,当然不是《陋室铭》,而是王老师在《寻找中国龙》里的名句,过去读了觉得挺有意思,便记得了。王老师笔下的中国龙,就卧在丹江的人造水塘里,成就了一段美妙的中国式怪谈故事。

摄于王晋康工作室,左起心丁、超侠、王晋康、笔者
和我同行的几位老师,各个也是身怀绝技,作为北京的“地主”——超侠老师近期创作的《超侠特攻队之太古决战》也是似我们脚下秀池畔的场景开篇——人造水库。在水上漂的反派叫“穷奇”,虎身鹰翅,煞是拉风。而主角被穷奇略走一路,竟然安然无恙,非人类的肉身所比拟,他的身子骨里竟有颗“麒麟”的心。
无论是龙还是麒麟,此类怪谈故事的源头之水都在远古经典《山海经》里。和我从天津一并赶来的郑军老师,是我们这些人里学者考证派,他认为,用神话改造科幻,更符合东方国家的艺术审美:泰国有人身鹰面的哥鲁达传说科幻作品;韩国人将东方龙魔改成未知生物伊莫吉,拍成了电影《龙之战》。而超侠基于《山海经》创作的《超侠特攻队之太古决战》则严谨遵循读者受众的欣赏习惯。

一百年前,美国人洛夫克拉夫特建立起“克苏鲁神话”,神话的主要形象就是各种神秘怪兽,有钻地魔虫、飞天水螅、冷蛛、邪恶真菌等。洛夫克拉夫特创造“克苏鲁神话”体系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这些怪兽形象被后来很多科幻作品借鉴。《惊奇故事》的主编约翰·坎贝尔本人也是作家,他的力作《谁赴彼方》对怪谈和克苏鲁加以致敬,当然,更多的朋友是在其改编电影《突变第三型》里一睹风采。提到这里,我们一行人中的唯一“女将”——影视人心丁登场。她认为中国科幻影视之路应该容纳更多类型,从怪物神话体系作品《怪奇物语》《美国众神》在北美市场的成功来看,拥有厚重历史积淀的中国怪谈文化,佐以科幻元素加持会赢得更广泛的受众,而《超侠特攻队之太古决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秀池边的头脑风暴,堪比当年日内瓦湖畔的冰雹沥沥。中国原创科幻应更多在文化历史中汲取营养才能走向世界。在第70届雨果奖上获奖的海漄,曾在2020年《科幻立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取材自《山海经》的《山海镜》,从“经”到“镜”,不是一个字的更迭,而是一个维度的跨越。
《超侠特攻队之太古决战》只是一个开端,历史向后看有多厚,科幻向前写就有多远。
(作者成全系《科幻立方》杂志创始人,百花科幻文学奖发起人。文章原发于2023年3月8日《科普时报》第325期,科学文艺产业公众号发表时略有改动。)

新刊封面 《科幻立方》2024年1月总第4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