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译者顾备如何看待SORA?沙丘背景发生在人类与AI战争后的远未来废土世界……人类与AI走向战争是必然吗?人类的集体恐慌不是因为AI而是资本主义的惯性;人类会犯错才会成长,AI不会犯错,所以AI需要人类;未来人类和AI是两个物种,需要建交!
沙丘译者顾备论AI:人类尽头是非人
人类的集体恐慌不是因为AI
而是资本主义的惯性

让我们通过拉普拉斯妖一般的“预言”把人类从被框架,被工具化的思维范式中解脱出来看未来!
人类的集体恐慌不是因为AI而是资本主义的惯性;人类会犯错才会成长,AI不会犯错,所以AI需要人类;未来人类和AI是两个物种,需要建交!
嘉宾:顾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创始人兼会长,科幻翻译兼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创始人兼会长,资深斜杆青年,也叫做“超级个体”
主持人:郑竹君 超创者执行主编
#“效率”不能划分意义
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类,但这并不应引发悲观情绪。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其价值在于如何被人类有效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社会可能会出现更多拥有高度专业化和协同能力的“超级个体”,他们能够有效管理多个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助手,以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任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作方式的演变从个人劳动到流水线生产,再到未来可能的人机协同,都显示出技术进步对工作方式的深刻影响。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始终是核心驱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与人工智能共同创造更加高效、智能的未来。
AI与人类的差异显而易见。AI拥有巨大的存储空间和强大的算力,使其能够轻松记住大量信息并高效完成各种任务。相比之下,人类在记忆和算力方面存在局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I是人类的竞争对手。实际上,AI只是一个工具,用于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不是替代人类。我们应该看到AI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人类提升工作效率,完成复杂任务,而不是简单地与人类进行比较。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与AI之间的协同工作将成为常态。这种协同工作不仅体现在人与机器之间,也可能涉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协作。在这种协同中,人类和AI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完成任务。例如,人类可以利用AI的存储和算力来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而AI则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来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和机器人的普及,人类可能会形成所谓的“超级个体”。这些个体能够利用AI和机器人的能力,实现多线程工作和高效完成任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不再是人类。相反,它代表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得人类能够借助机器的力量实现更高的成就。
尽管AI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但人类与AI之间的协同工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AI的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犯错”新的分工
目前应用的发展的偏好在于探索人类如何影响AI,确保未来人类社会能够保持多元化发展,避免趋同现象。我持有不同观点,认为AI并不会逐渐趋同。我们当前训练的人工智能,其基础完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人类的意识首先源自感知,随后形成认知,这是我们的思维过程。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因个体差异而异,我们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
当向人工智能解释我们认知的世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否代表真实的世界,以及人类对于世界的了解是否足够。在我们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尚存局限时,用这些理解去训练AI可能导致其同样受限。然而,当AI能够超越我们的感知,通过观察物理世界并学习人类的认知,它可能会推导出与我们不同的结论。这时,AI将面临信任人类还是信任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仅关乎AI,更关乎全体人类。我们尚无法预测结果,因为这将取决于众多变量。但这一问题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机会,关于人类与AI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面对一个可能超越我们理解的智能存在。
#未来不应该有大学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有时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显得狭隘,甚至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世界应该围绕人类运转。这种思维也体现在我们对AI的理解上,可能认为AI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如同病毒对于人类来说只是载体,而非中心,AI在未来可能也会从不同于人类的视角看待世界。我们无法预测AI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看待它。存在即合理,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面对AI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哲学思考。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实际上会反过来被AI推动发展。而人类的哲学思考,特别是那种不局限于理性思维的哲学,可能是我们与AI共存并引导其发展的关键。因为,尽管AI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理性思考,但它们缺乏的正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这正是我们哲学的范畴。同时,随着AI和其他工具的发展,人类需要适应多线程工作的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培养那些无法被AI替代的能力,如哲学思考、创新思维等,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汽车工业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生产一辆汽车需要上千个零件的精密配合,这些零件大多来自不同的供应商,这凸显了高度专业化和协同性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总工程师或架构师的角色变得尤为关键,他们需要从全局视角整合各领域的专业工作。
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亦将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我们不仅需要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更需要具备跨界视野和整合能力的架构师或总设计师。此外,那些能够利用先进工具完成简单工作的跨界人才也将受到青睐。这些人才将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随着AI技术的普及,许多技术型学科可能会被替代。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传授。这种转变不仅应体现在高等教育中,更应下沉到K12教育阶段,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与客户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现行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过于注重知识的背诵和记忆,而忽视了实践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需要借鉴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如英国的师徒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早地接触实际应用。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与企业模式可能会迎来颠覆性的变革。基于共识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组织将成为新趋势,这将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一变化,调整教育策略,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跨界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面对AI和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在未来的角色定位以及教育体系的变革方向。通过注重实践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人类和AI会双线发展
在面对AI的挑战时,人类的究极武器并非仅是西方的科技,而是更深层次的东方哲学。虽然金钱和资本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们并不能真正衡量我们的价值和意义。过度追求金钱和资本的异化可能导致我们失去真正的自我和对生活的追求。与此相反,东方哲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些才是构成我们真正价值的元素。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面临着科技进步与资本力量带来的双重挑战。人工智能(AI)的发展让我们惊叹于其强大的能力,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类存在价值的思考。与此同时,资本与科技的结合使得人类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资本追求利润而忽视人类真正需求的现象愈发普遍。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本的本质及其对人的异化。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审慎考虑资本的影响,确保人类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保障。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发挥创造力和自由意志,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尽管AI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但它无法替代我们的情感和自我意识。从艺术角度看,真正的价值在于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投入,而非简单的批量生产。未来,我们可能会走向一个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价值的共产主义社会,东方的哲学思想或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面对AI和资本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技的力量,更需要回归人的本质和价值,审视资本的存在价值,并增加对人自身的认知。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实现真正的进步和繁荣。

顾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创始人兼会长,科幻翻译兼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创始人兼会长,资深斜杆青年,也叫做“超级个体”。 国内科幻迷对顾备几乎无所不晓,世界科幻文学界两部史诗级巨著——阿西莫夫的《基地与帝国》和赫伯特的《沙丘》,译者便是顾备。

郑竹君,青年科幻作家。全国少儿科幻联盟专家团成员。英国约克大学社会学学士、英国谢菲尔德哲学硕士。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三十人论坛智库 超创者数字产业联盟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科幻创作、科幻大赛组织与评审。
(来源:Surpasser超创者微信公众号shequnplato )

超创者,凝聚数字时代创造者的信仰。我们始终以发现、连接、赋能数字时代的创新、创业与创造为第一要务,汇聚国内外先锋企业和社群,构建产学研深度协作系统。矢志于未来十年助力百家企业上市或成为独角兽,贡献探索面向世界的东方特色创新模式的前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