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边界(诗歌)
文/陈振家
禅家怀海百丈举起拂尘曰:
即此用,
离此用。
这
便是体与
用的微妙关系。
《易经》认为:
阴阳不测谓之神,
人为变通谓之事。
道家认为:
凡是在深更半夜后,
通过深呼吸、
叩齿吞津、吞津液者,
都可以活过100岁。
成年人的情欲
是洪水猛兽,
所以孔夫子说:
吾未见好德者,
如好色者也。
他的意思是说:
人人都好色,他自己也好色,
但是人是有理智的,
当认识和理智
一经出现的时候,
情欲就会隐退。
生命当中,
缘份,
偶遇,
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现象。
荒诞就是激情。
荒诞也是神仙。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
每个人都是动物,
与野兽相差不大,
只不过野兽有皮毛。
而人呢,
却是光溜溜的,
这
是很恐怖又奇妙的事情。
人生没有脚本,
但知识就是脚本。
真与幻
是打成一片的,
这二者之间
有一条暗暗的通道,
瞬间就可以抵达。
因此,人们常说:
活的就是心态。
万物是负阴而抱阳的,
灵魂的净化,
令灵魂闪烁不定而发光。
意志是盲目的,
但人们的认识是具有照明作用的,
意志和认识这两者之间,
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补充。
因此,
人常常会有激情,
安静下来就很理智,
这两者综合起来
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再说一遍:
人生之中有荒诞。
荒诞之上有神明。
活的就是心态。
活的就是心态。
真与幻二者,
时时刻刻在人们内心
起作用。
恒定性强的人,
与五心不定人,
是迥然不同的。
一个灵魂高尚的人,
有趣的人,
更为率真,
谦和,
自在,
不会太计较眼前得失,
这便是所谓格局。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的自况。
他自有他自已
行为的边界。
《行为的边界》诗评
《行为的边界》一诗,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人生洞察,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关于行为、情感与理智交织的复杂世界。诗人巧妙地融合了禅家、易经、道家以及孔子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诗人通过引用禅家、易经和道家的观点,揭示了体与用、阴阳与人为变通、生命与养生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关系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是禅家的体悟、易经的变通还是道家的养生,都在强调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行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接着,诗人以孔子的名言“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为引子,探讨了成年人情欲与理智的关系。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情欲或者推崇理智,而是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当认识和理智出现时,情欲会隐退,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欲的消失,而是被理智所引导和控制。这种平衡与协调的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述生命中的缘份、偶遇以及荒诞与神仙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缘份和偶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们构成了人生道路上的美丽风景。而荒诞则是激情与神仙的结合体,它既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也是超越现实束缚的力量源泉。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强调了知识、心态和格局对人生脚本的重要性。知识是脚本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心态则是脚本的灵魂,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选择;而格局则是脚本的升华,它体现了我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最后,诗人以孔子的自况“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行为边界的重要性。这个边界既是我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当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行为边界时,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行为的边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歌。它通过融合多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爱情、理智与情感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寻找属于自己的行为边界和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