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bula 15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我与华语科幻星云奖
杨波/文
从小就喜欢异想天开,后来喜欢上科幻也是必然。1999年,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我,因为选题不需要花太多工夫,有空闲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于是搭建个人网站被确定为目标。在那个理想泛滥的夏天,一台电脑一本书,把自己对科幻、电影、设计、网络的热爱揉进一行行HTML,边学边做,“科幻网”在几个月后诞生了。而后很多年,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和科幻纠缠在一起,读科幻书刊、看科幻电影、和科幻迷线上交流,但几乎没有面对过科幻人鲜活的个体,偶尔会寂寞得感觉自己是这个空间中的另类存在。
依稀还记得2010年2月,在重庆两路口舒明武老师的会客厅,第一次见到正在筹备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董仁威老师的情境。那时,我惊讶这么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竟会这么热爱被普遍大众认为不成熟的科幻,竟会有勇气来操持那么一项庞杂的工程。那时,我也没料到自己会与星云奖走得这么近。
那以后,逐渐参与到星云奖的一些工作中去,有幸见证了董仁威、姚海军、吴岩三位老师靠着信念推动着这一民间科幻奖项破壳而出的历史,甚是钦佩与感动。从2010到2014年,星云奖将“科幻网”作为官方网站,承载在线提名及大众投票等功能。前期的评选规则不像现在的这么稳定和完善,会因为规则的变化调整系统,但自己却乐在其中。即便后几届未将“科幻网”作为评选平台,也会在网站中发布星云奖的各种内容。
2010年8月,到成都参加第一届星云奖颁奖活动,第一次与那么多在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科幻“大神”近距离交流,听他们畅聊科幻,驱除了多年来的孤寂感,酣畅淋漓。在那次星云奖上,我创办的“科幻网”获得了“最佳科幻/奇幻网站奖”,当我紧张地从仰慕已久的韩松老师手中接过奖杯,并用颤抖的声音发表获奖感言时,我内心充满了拥抱科幻带来的幸福感。我也曾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科幻传播奖银奖,在科幻的传播和推动上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随后,参加每年的星云奖活动,成为我年度计划中雷打不动的项目。从成都到太原、到北京、到重庆,我成了星云奖的常客,成了第一批获得“七星连珠奖”的科幻迷。由于疫情,2022年未能参加成都举办的星云奖仪式,痛失第二座“七星连珠奖”。虽然“脸茫”+“社恐”的我在各种场合交流不多,但其实非常喜欢扎在各种科幻活动中间,体会科幻人的纯粹,感受科幻迷的热情。那几年和顾备、萧星寒、张翼、焦策等科幻人撸串时,我都会感叹“每年的星云奖这几天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几天,是生活的期许所在。”最初,星云奖是我一个人的狂欢,近几年我会想方设法带着我的“幻二代”,希望他也能体会到老父亲从科幻中获取的快乐。
每年的星云奖都会有几个固定的期待:第一是期待韩松老师的出现和发言,他会用那种淡淡的、冷漠的语调,将科幻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科幻描绘和勾勒,让我感受那种寓言般的预言。第二是期待颁奖典礼的开场动画,从中不但可以看到熟悉的科幻影视画面,还有对科幻热爱、对未来憧憬的脚本,甚至会让我饱含热泪。第三自然是每年奖项的公布,在获奖作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颁奖词的水准也是提升颇多。
但说来惭愧,2015年后,现实的引力让我基本停滞下来,参与星云奖的工作越来越少,同时“科幻网”下线,离科幻越来越远。
一晃十五年,自己也到了开始感叹人生的年纪,而内心那副倔强、迷恋科幻的灵魂也在开始摆脱束缚,渐渐苏醒。或许在某个秋日,在充满赛博朋克味的重庆,能有机会再次为星云奖、为科幻做点什么。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