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惶惶不可终日”
一“学雷锋纪念日”回忆
那一天,对我,是压力最大的一天,“惶惶不可终日”的一天。
那是1980年的6月12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参加文字评论学习班的我,接受一个任务,写一篇电影《雷锋》观后感发表。
应该说学习雷锋活动,一直没有停,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但是《雷锋》电影不知因何故停止放映,可能是因为演员问题有争议,但是,到1980年6月,《雷锋》电影终于解禁可以放映了。
一切很急,评论要立马写,为了写好这个评论,加深印象,总政黄寺大院礼堂专门为我一个人放映这部电影。
一切来的太突然,我当时31岁,不过是开自一个空降兵某团的宣传干事,文字功夫还不深,也没有写过影评,又是一篇命题文,真的是“压力山大”。
放映场空荡荡我一人,放映员用尊敬的眼光看着我,以为我是什么天才。我看完后也是勉强写就,如今看这题目就不行,太大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晶》)。写了几段,勉强分了三个层次,总算写出来了。好在学习班的班长,我的文化部评论员黄建中(笔名黄柯)耐心做了修改。稿子发出后,也惶惶然,当然,盼望能发出来。晚上做梦也是“辗转反侧”。
遗憾的是,稿子并没有被采用。被当时的解放军报文艺编辑李庚辰退回来了,他说稿子质量一般了,不好用。
如今回忆,说稿子一般,是对的,当时那个水平,不足以做为《雷锋》影片重演后的精彩过硬影评。辜负了领导的希望,浪费了一场为我个人放映的一个专场,有内疚。
我更心存感念与感恩的是,总政文化部评论组和学习班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没有一丝批评和抱怨嫌弃。亲切温暖如常。
去年,我尊敬的黄建中老师88岁高龄走了。女儿黄艺第一时间告诉了我。我的泪水一下流出来。
学雷锋,身边处处是雷锋。我特别怀念那个年代。
读文后感
这篇回忆录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学雷锋活动的深深怀念,以及对自己曾经参与其中的自豪和遗憾。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热情和奉献精神的年代。
回忆录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接受任务、观看电影、撰写评论的整个过程,以及内心的挣扎和焦虑。尽管最终稿子没有被采用,但作者依然对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心怀感激。这种感恩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正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作者一样,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扬雷锋精神,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