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征文小助手温馨提示:距离第七届冷湖奖的截稿时间还剩最后一个月!正在火速赶稿的小伙伴们也别着急,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去年获奖作者靓灵老师的创作专访,或许能给你的写作带来新的启发——
靓灵
科幻作家,科技行业从业者。擅长在宏大神奇的设定中表现人类的温情。代表作品《月亮银行》《黎明之前》《落言》《珞珈》等。新作《盐桥》获第六届冷湖奖中篇二等奖。
第六届冷湖奖中篇二等奖
《盐桥》|颁奖词
深度契合冷湖历史,书写神秘的小镇往事。人类眼中一马平川的俄博梁荒原,在作者奇诡的想象中,早已布满高维世界的破碎缝隙。野史、逸事、变迁的资源小镇、狂放的时空猜想......作者将诸多元素揉杂磋磨,再配以冷静老练的笔触,为我们奉献了一曲荡气回肠跨越几代冷湖人的时代颂歌。文中的“桥”,不仅拯救了破碎时空的生灵,也是人类在传承中背负责任作出选择与牺牲的精神写照。
做一块广阔、包容的石头!|冷湖获奖作者靓灵专访
Q1:靓灵老师好!再次恭喜你获得第六届冷湖奖中篇二等奖!在冷湖奖之前,您的《月亮银行》已经拿到了华语科幻星云奖短篇金奖,随着个人选集的出版,有更多读者开始认识你了。对你来说,科幻写作有给生活带来变化吗?
靓灵:谢谢!有一些变化的,比如说现在我更擅长处理评论、更容易开始尝试没做过的事情了,在写作内外都是如此。
Q2:本届冷湖奖颁奖典礼终于重回冷湖了,这趟冷湖之旅感受如何?
靓灵:第一次去西北,非常快乐!感谢组织方!实话说,获奖能去西北也是我投稿的原因之一。当时为了往返冷湖和中间的目的地,我们在无人区乘坐了很久的越野车,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都变得有点陌生,在与其他老师交谈时这种感觉又会短暂地隐去,很奇妙。回来之后我就报了个驾校。
靓灵在冷湖
Q3:听说你在冷湖收集了一些石头和碎片,为什么这么喜欢石头?
靓灵:可能与经历有关。以前念书时学的是岩土和地质,有一些课程和实习是与石头密切相关的,岩石学这门课对我的审美也有很大影响。石头里有高度浓缩的信息,你可以从一块石头开始推理一块空间在过去的千百万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以单纯看看它的表面纹理或材质在当下如何影响光线、温度的变化,还可以根据它的物理特性制作各种工具。矿物是局部变质的石头,金属是加工过的石头,泥土是未压缩的岩层,我们的城市和星球是被有型和无形的石头循环包围的。
石头很广阔,也很包容。在冷湖火星营地附近,夜里我们走在完全没有灯、只有月亮时隐时现的路上,却可以看见满地云母反光,那一刻我就想给几十年后处理我后事的人说:土里混点云母。《瞬息全宇宙》里我最爱的台词也是这一句:Just be a rock.
电影《瞬息全宇宙》剧照
Q4:《盐桥》这篇作品几代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特别有意思,请问当时是怎么构思的呢?
靓灵:在研究地方史志资料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少量突出人物的名字被记录在了个别报道中。一方面这种报道数量非常有限,且一概带有浓烈的时代宣传风格,另一方面,大量人口前往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大事件,只在行政资料中留下了各行业的从业人口数量。两者对比之下,是很多普通工作者在做分母,考虑到西北当时的条件,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无法清晰追踪的失踪夹在其中。
所以整个调研过程给我的其中一条印象是:有很多人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做了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于是我做了一个有违一般畅销的类型小说也不一定适合比赛的决定:我想在中篇体量里写一个没有最主要英雄的群像故事,救人的人不现身,被救的人不知道,核心设定也至少到故事中段才逐渐展示。这样做的风险是,对类型小说来说,我的悬念拖得太长、角色转换太多、情节点太隐蔽,可能不够易读,因此我试图在语言和人物命运上更吸引人,而读者对语言的偏好是因人而异的。目前得到的反馈也大致符合预料,有的老师说《盐桥》的语言很好,也有老师委婉地说它“不够科幻”。
我的真实感受就是如此:地质人、建筑设计师、钻探工人、司机、裁缝、种树人、气象人、木匠、商店里收粮票卖糖和开水瓶的店员、蒸好馒头等着工人下班的食堂厨子、做家务的人、不理解但支持家人梦想的人、没有笔就用石头在地上画画算术的小孩、在穷困孩子身上看见才华的老师,这些人都可能是桥,他们搭在彼此身上,暗暗互相借力,才编织成一段完整的历史。我大概是照着这个感觉来写的。
《盐桥》获得的冷湖奖奖杯
Q5:有评委提到,你的作品是非常文学化的,小说故事和人物的塑造都做到了情感细腻且真挚。《盐桥》中展现出的母亲的选择,是从真实生活中观察而来的吗?
靓灵:一部分是的,当然也都是加工过的。比如,吴屿在最后跟女儿吴嵋说,“妈是个没本事的人。”吴屿是一个六十年代在西部地区长大、在物质条件和教育都很困难的情况下,用功读书进入气象局工作的人,她手部残疾,却在七八十年代会用相机、自学钢笔画,有强烈的钻研精神和意志力,这样一个客观来说非常厉害的人,她对自己最终的评价却是“没本事”,因为她没有靠自己给女儿提供艺术教育的经济支持,也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那一件事,而这些显然不是她自己的错,她对自己有一个明显不公允的悲观评价。
《盐桥》收录于第六届冷湖科幻征文获奖作品集《点亮火星》
(八光分文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也是因为我们家有一件什么与我有关的事情办不成,我妈来向我道歉,大意是说妈妈没用。我很震惊,一方面因为当时妈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她做成一百件事都没有夸赞过自己,做不成一件却对自己做出这样低的评价;另一方面我知道那件事情办不成完全是外部的原因,跟她没关系,但她还是很责怪自己。
后来我在很多地方,见到很多像我妈一样,被迫将自我磨损挤压到很小的女性,她们有的聪慧、勤劳、敏锐、抗压,有的用尽心力把自己烧干烧老,甘心做家庭和孩子的柴火,还有的在工作岗位和家务劳动中做很多很重要的事,却普遍对自己评价偏低。我不愿意用普世的“母亲伟大”来做歌颂式道德绑架,所以在整个故事里都很避免英雄式的赞扬,在我看来,她们的选择和空间裂缝里悄无声息救人的建筑师是同构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对母亲们的选择再做了一点分化:吴屿的母亲完全放弃自己的健康,用自己能挣到的一切养育了吴屿;吴屿本人,则是一开始试图兼顾照顾孩子和事业,最终她无法完全放弃事业,于是将孩子托付给丈夫与李先生;张艾英生育后放弃水文工作回到湖南,带大了胡归和胡归的女儿;胡归愿意给家庭花钱,却总是将时间留给工作。我想,母亲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
Q6:继续聊一聊科幻创作,类型文学的创作很多元化,而你的创作风格也一直都非常独特,这里我们先不做预设,想问问靓灵老师,你最喜欢的科幻作品(小说、影视都行)是什么,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科幻这一类型的?
靓灵:喜欢的科幻作品那可太多了!我不太挑食,科幻以内的话大片和烂片都看,动画、漫画、图像小说也看得不少。我自己没有去考虑过一个“最”,一定要比较的话,我上一年很爱小林泰三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前者除了科幻也写过些怪谈故事,后者好像一般不被称为科幻作家。在写《盐湖》之前几个月,我还沉浸在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那也是个没什么清晰主线的群像故事。我的态度是,类型的界限是可以模糊的,只要好看,分类什么的都没关系。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Q7:能不能跟我们悄悄透露下,最近在写什么样的故事?
靓灵:三个女人、树、洪水。
Q8:去年科幻大会上,你给签售的读者准备了精致的手工小礼物,我也幸运地拿到了一个(骄傲脸)。感觉你的手工能力还有绘画审美都很强,所以很好奇除了写作,日常生活中你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呢?
靓灵:除了画画,最近在玩的还有攀岩、种植、口琴、做AI短片、看话剧和影视,以前很喜欢爬山,最近脚踝越来越不行了所以逐渐舍弃长时间步行爬山了(泪)。这几周下雪,我家门口有很多树枝被压垮了,我捡了一点断枝回来,准备试试木工雕刻。
Q9:最后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奖金准备“投资”在什么地方?
靓灵:没想过,暂时放着了。这倒是提醒我了,拿奖金之后,我还没有给自己买过奖品,那就买一套木工刀具吧。
Q10:给想参加新一届冷湖奖的小伙伴们一句建议吧。
靓灵:现在就去写吧。
第七届冷湖征文火热进行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