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大世界,看到苍茫平阔——孤城的《山水宴》读后
许冬林/文
诗集《山水宴》记录了孤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当下的前后30余年间所历的山水风光和尘世风景。诗中,他以一个不断行旅、不断思索与感悟的诗人的视角和笔触,表达了他的情绪情感和对大地、人生的体悟与审美发现。
《山水宴》里的作品编排并不依据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相互打乱。这样,创作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风格上往往略显差异。比如早年写于故乡的作品偏重古典婉约,中年写于旅途辗转中的作品偏重沉郁苍茫,因此初读《山水宴》,我常常产生“深一脚浅一脚”的错落美感。可以说,读《山水宴》像是踩着钢琴的黑白键来阅读。
对于熟悉孤城诗歌创作历程的读者,或是在《山水宴》里依据创作的时间顺序重新捋清其诗作并细加阅读,就会发现孤城30余年来的诗歌创作基本呈现出四种风貌,据此我们可以试着将其创作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显示出孤城诗歌创作的四重境界。
孤城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是1989年—2004年前后,这期间,孤城的诗歌语言丰润、清澈、轻灵,句式长短较为匀称,文字有南方雨季水分充沛的水润淋漓之感。如写于2003年的《春天,皖南一带》:“故乡一身湿漉,被草编的阳光/从雪地深处一再认领。新绿,正一寸寸从草根向上攀/坡上的羊群,等待被滋润。月光,笃定被静的雪悄然转租。/水聚拢的,新垦土捧出的/蛙鸣,一盏盏点亮乡村”。此外还有《那些草们》《雪盛满桃花的杯盏》《花蕾一层层打开春天》等诗作,这些诗歌语言汁液饱满,意象古典,呈现出古老的农耕文明的风景。
第二阶段主要是2005年—2011年前后,其间诗歌语言偏重于冷峭,用字极为简省,句式长短不齐且有强烈反差,语言跳跃性、情绪和情感的爆发力极强,长短句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陡峭、孤绝,造成一种紧张感。这一风格也暗合着孤城此时的生活、精神以及情感状貌,彼时他从安逸的国企辞职出来,开公司、做生意,一边生活一边创作,一边做企业一边进行诗意的思考,他在这两种有跨度的生活和生存状态里不断切换,内心自有颠簸,此时他的诗歌时常激荡着一种沉郁和忿气。诗歌是心灵的呼吸,此阶段的诗歌映照着诗人内心的陡峭不平,从中我们常常能读到一种撕裂之痛,一种在沙哑叫嚣着的痛。
第三阶段是2012年—2014年前后,其间他的诗歌仿佛又回到草木葱茏的平原地带生长,《叙述》《西河书》《湖居》等作品恬淡、安静,有浅浅的自适。这个阶段在孤城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中,算是比较短暂的一段时期,此时他的诗歌吸收了一些散文化的笔调,句式较长,且长短较为匀称,表达上极有叙述的耐心,气息平和,呼吸平稳,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的松弛和舒缓。对应孤城的生活经历,此间诗歌的风格形成自有其缘由。这段时间,孤城事业发展进入春风和顺的阶段,他也将自己的小家从谋生的县城迁居到烟波淡淡的巢湖边,他的生活与八百里湖光相连接,在与湖相对的寂静光阴里将那些忿和痛一一抹平,他与生活、与自己达成和谐。其间他过得平静,活得相对轻盈,生活有一种雨后空气般的纯朴与清甜;同时,在文学上,这段时间他与诗友们一起行走山水,足迹遍及江南江北,诗里诗外,孤城的脚步可谓信步悠然。
第四阶段是2018年前后到现在,这一阶段的诗歌语言在句式和用语上综合了前几个阶段的特点,情感深厚沉潜,诗境平阔。这一阶段里,孤城的山水行旅之作特别多,那些写于不同纬度和经度、写于不同海拔之处的诗歌,意象繁复,既描绘出途中风光,也流露了诗人的旅途之倦和乡愁之思,但情感往往都是在貌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下抵达深邃。《在和平寺晒太阳》一诗,读来令人动容。“台阶上,钟声与缭绕紫烟/各自飘散,/各自有不事表述的孤行。/像门环拴不住刹那和永恒之闪念,在内心/踏空的光瀑。/那一刻,阳光在和平寺。/只是因为那一刻,驻足者不在别处”。这首诗虽然写行旅中的孤独,但这孤独被诗人安置在和平寺的阳光下,被禅寺和阳光包容,于是孤独里有了一种澄静与圆融,甚至是一种慈悲。雪是孤城诗歌中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雪下着下着,世界就安静了。这安静里有深邃,有沉潜,有辽阔。

纵观《山水宴》,凝望孤城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可以用水来比喻:第一阶段,青年期(20岁—35岁上下),其诗是春天江南的山中溪水,明亮、婉约、轻灵;第二阶段,后青年期(36岁—42岁上下),其诗是江水出峡,于困顿中寻求突围,情绪湍急,语言惊涛拍岸;第三阶段,青年向中年的过渡期(43岁—45岁上下),其诗是潭水,恬静、随喜;第四阶段,中年期(47岁上下到现在),其诗是大江大河走到平阔的中下游,河谷开阔,平静的波纹里倒映着两岸嵯峨的山影,此时诗歌虽然文字孤寂瘦挺,但情感静水流深,情绪有大河入海的笃定,气象阔大。
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割裂的,也不是各自孤峰耸峙互不关联,四种风格在其创作的各个阶段存在相互杂糅和融合衔接的现象。比如写于2009年的《剩下来的时光,我打算这样度过》,虽然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但是其中的闲适情调和散文化笔调却和第三阶段中的许多诗作一致,或者说这首诗的创作已经为第三阶段的诗歌调性暗地作了铺垫。同样,写于2014年的《供词》却并不显示第三阶段的主体风格,反而延续了第二阶段的语言冷峭,“一江出鞘——冷光——伸向地平线/有时/干脆架到落日的脖子上/我们半零落”。
总的来说,孤城诗歌除了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呈现出风格差异外,其诗作还鲜明地体现出一脉贯穿的风格特点与美学特征:一、用情极深。四个阶段中,情感的隐现处理有变化,整体上呈现出情感越来越沉潜,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大象无形。二、用字极省。诗歌创作中,孤城狠心剔除掉语词之间的冗杂,去呈现语言的“骨头”。这种“骨白如雪”的语言,使得诗歌的张力大大增强。如他特别为人称道的《养鱼经》:“一条鱼孤单/两条鱼乏味/三条鱼/刚好/救活一缸水”。全诗五行三节,共21个字。阅读中,读者可以从中生发出各种对人生、社会、历史、人性的理解。三、意象丰富。孤城笔下几乎没有什么物象不可以入诗,草、阁楼、铁匠铺、冰瀑、亮瓦、尘埃、蚂蚁、鱼缸……再寻常的物象,孤城都能发现哲思之光,或者从中寄寓人间复杂难解的情意。在孤城的眼里,万物里皆有“我”,这个“我”是诗人,也是众生。四、讲究炼字。中国古典诗歌特别讲究炼字,许多时候往往是一个字点睛救活一首诗,孤城的诗歌从古典出发,经过四个阶段的不断生长,始终特别注意炼字。《山水宴》里的第一首诗是《铁匠铺》,“人世如淬”,孤城将这首诗作为诗集的开篇之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用字用词使的正是“淬”的诗歌手艺。
《山水宴》是孤城的第二本诗集,他将山水诗从故乡写到远方、从青年写到中年、从大地上的自然山水,写到内心那些层层叠叠的地貌。他在广大的世界里行走,在描绘山水的文字里让自己退得更小、更隐秘、更沉默,我们从中看到了大地苍茫平阔。

(本文来源:文艺报。 作者许冬林,系中国作协会员)

孤城,原名赵业胜,安徽无为人。现居北京,任《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曾参加《诗刊》社第12届青春回眸诗会。出版诗集《孤城诗选》等。
作品欣赏
养鱼经
一条鱼孤单
两条鱼乏味
三条鱼
刚好
救活一缸清水
铁匠铺
山水已有形
风物仍在碰撞。茶马古道
纳西族妇人背驮幼子,身后紧跟
另外
三块嫩铁。怯怯的
面呈酡红,内心尚未溅落锤声
人世如淬
光阴的手艺
尚未找到适合的铁砧
旁观者
时光从牙缝里
剔出骨架
我一朵一朵饮过凋敝的春天
如你所见
那走失在灰烬里的,被灰烬永恒吞噬
我且活着。只是活着
如你所见
一日日,长风无从拆走我内心的庙宇
这逝若汹涌的过往
我需要泪眼模糊,才能将你看清
互为翅膀
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
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
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
沾月光
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
冰瀑
水流许是一层一层被冻僵的
这些掉队的激情
被剥夺了流速和水声
悬而未决
足可使人
在水上,刻下留言或名字
久等春风来松绑的冰瀑
被向下的力逼得
惨白
锐利
像倒挂在钩上,被洗净的
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