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在色达的日子
作者‖罗胤清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现在,人们只要说起色达县,脑海里呈现的肯定都是藏区旅游网红打卡地、金马草原、世界旅游圣地等誉称的美好画面。


诚然,就凭川西高原自然生态大草原的优美环境,再加上自2016年以来,着力打造的旅游景区的结果,高山草原旅游地的价值和观赏性都极为强势。这些誉称用在色达这个地方,也是名副其实的,一点也不为过。


凡是到这里旅游过的人,无不被这里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草原景观所吸引,对它感叹不已。
但是,在八十年代中期,这里却还是一片交通不便且荒凉的地方。海拔高,气候恶劣,生活条件亦很差,其情其景与现在相比较是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确实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景。当然,如果在夏季只在这里短暂停留,到草地上去溜一溜,去寺庙里走走看看,其感觉还是蛮好的。若是要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我曾经在县人武部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对色达生活的艰辛感受是颇深的。仅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对其中的艰辛窥视一斑。
在康区,海拔高缺氧,冬季气温低寒冷,无霜期短,生活、自然环境差的当数石渠、色达和理塘县。

在省内,这三个县享受的高原艰苦地区补贴都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比西藏许多地方的补贴要高。在这三个县境内,大部分地方都属于高山草原的纯牧区,而农区的面积则极为有限。

1983年12月,我被任命为色达县人武部政工科副科长。虽然知道那里艰苦,自然环境与之前所在的邦达差不多。但是,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乃是天职。于是,还是毫不犹豫的赴任去了。

从1984年6月报到,至到次年底调离,在色达县人武部工作、生活了一年半时间,亲身体验了这里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色达城区,看不见一棵树。因为海拔高不适宜乔木树生长,就是栽上树也不能成活。所以,街道两旁的绿化栽的全部是低矮的灌木丛。但是,在海拔高度差不多的理塘县城区,乔木树却能适应生长。有种解释是因为两地所处的经纬度不同的缘故。

在色达县城里,家家户户都没有厨房没有灶台。每家都在客厅间安有一个钢炉子,做饭、炒菜、烧水全用钢炉子。冬季既做饭又烤火,一举两得;夏季凉爽,用炉子烧火做饭,人在炉子旁也不会感觉到热。而柴火却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才能买到,用汽车拉回来,自己动手把木料锯成一短截一短截的,用斧头劈成块后堆放着备用。同时,还可以去捡牛粪,晒干后当燃料用。特别是在冬天里,每当做完饭后就可往钢炉子里添加干牛粪,全家人围着钢炉烤火取暖,能节省一些木柴。

在色达城区,照明等使用的是当地的小水电,电力不足,电压低而不稳定。晚上,电灯光是昏暗昏暗的,连床上铺的电热毯都烧不热。当时,县人武部院子里只有单位有台彩电,每当收看电视时还必须使用稳压器才行。
在色达县城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菜窖,一般都在安放钢炉子屋子的地下,因这间屋子的温度相对而言会高一点,有利于存储蔬菜等。色达当地不产蔬菜,食用的蔬菜全靠货车司机在内地拉货时捎带回来。

每当有熟悉的货车司机从内地返回时,就会赶去分购一些各种蔬菜,拿回家就存放在菜窖里,存放的时间可以长一些,以免腐烂。通常,买一次菜都要吃十天半个月的。夏季还没有啥子,冬季买的蔬菜放在菜窖里同样会冻,成了冰冻菜。尽管如此,能吃上蔬菜也算是有口福了。

在冬季,要吃肉还挺麻烦的。无论是从当地老乡处买的牦牛肉,还是从内地捎回来的猪肉,全都成了冻肉。当要烹煮时,都必须用劈柴的斧头使劲的劈,才能劈成小块放进锅里煮。离开了斧头是吃不上肉的,对内地的人而言,这都是不可思议的。

在色达县,冬季的气温很低,天气寒冷,遇上下大雪,地上的积雪可达几十公分厚。有时晚上下大雪把门都堵上了,第二天早上开房门都很困难,还的想法把门前的积雪铲走才能开的了门。所有这一切,就是当年在色达生活的真实境况。无疑,生活是艰辛的。


但是,还是有值得回味和追忆的时光和事情。同川西高原其它地方一样,夏日里,色达的天空蔚蓝蔚蓝的,山峦间白云缭绕。空气清新,没一丝丝污染,到处是一派自然环保的景象。

白云下面是平坦辽阔的绿茵茵的草原,青青的牧草,五颜六色的各种小花绽放在草地中间。如果人躺在草地上,眼望着晴朗的天空,闻着牧草淡淡的清香味,还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眺望远处,牧民骑着马在放牧羊群和牦牛,偶尔还引亢高歌一曲藏歌。白色、黑色的帐篷一顶一顶稀稀疏疏的搭建在草地中间,把草原点缀的无比美丽。在暖暖而又不热的阳光下,袅袅吹烟在帐篷上面弥漫,时而有藏族儿童从帐篷里跑出来,在草地上嬉戏追逐打闹,充满了浓浓的牧区生活气息。

在这短暂而凉爽的夏季,色达是美丽的。按照现在人们的观念,这里就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应该是寻找避署、旅游的首选之地。
在色达期间,度过的一个“八一”建军节的情景和捡野生菌的乐趣尤其让人难以忘怀。

1984年“八一”建军节,是我到色达工作后在这里度过的第一个建军节。节日的前一天,县人武部就从老乡那儿购买了一头牦牛,宰杀后灌了血肠,煮成坨坨肉,还烙了面饼,做好了外出“耍草坝子”过“八一”建军节的准备。
节日的当天,刚吃过早饭后,我们就在距县人武部住地不远的地方,选择了一处小河边的草地,搭建了一顶挺大的军用帐篷,再把事前准备的各种食品搬进帐篷内,装在盘子里摆放在铺着塑料布的地上,一切准备停当。


临近中午时分,人武部的全体官兵、家属小孩陆续来到这里,一起过“八一”建军节。
大家席地围坐着在帐篷里,部长格绒曲扎、政委徐纯友分别作了简短的庆贺之类的讲话后,节日野餐就开始了。大人小孩各取所爱,一边吃着血肠、牦牛肉和其它食品,一边摆着龙门阵,天南海北侃大山。能喝酒的在品着江津产的“老白干”,不能喝酒的则喝酥油茶。帐篷内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阵海吃海喝后,大家又齐声唱起了雄壮的军旅歌曲,藏族同志还唱起了优美的藏歌,好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下午就过去了。傍晚,大家耍的心满意足,尽兴而归。


就这样,在色达度过了一个独具特色,充满浓浓民族风情的“八一”建军节。
在色达县的草原上,夏季还生长着几种野生菌。至今,也分不清它是什么菌,只记得有无毒和有毒的两类菌类。有毒的菌子食用后人会中毒,腹疼腹泻,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辩别菌类方面,当地的藏族老乡是有经验的。

其实,要检测菌子有无毒有一种简单而又准确的办法,即在煮菌子时同时放进一些蒜瓣一道煮,只要蒜瓣不变色就证明菌子无毒可食用,反之则不可食用。
在夏季的周日,邀约三两人去野外采菌子,不失为一件富有乐趣的事情。既可享受耍草坝子的快乐,又能有所收获。

采菌子也得讲点运气,运气好就可以采到更多菌子,有时半天时间就能采到一小背兜。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种称之为“小白菌”的菌子记得最清楚。它体形小小的只有大拇指那么大,洁白洁白的。这种“小白菌”的味道特别鲜美,烹饪时再添进红烧猪肉罐头,那味道就绝了,让人大饱口福。


在色达县人武部工作的日子里,生活是艰辛的。当时,有一位省领导到色达县检查工作时,在召开的县级机关干部大会上讲话时就说过一段话,他说:“凡是在色达工作的干部,尤其是汉族干部只要是能在这儿呆得住,能坚持工作就是成绩显著,就是在为党为人民作贡献”!我想,这段话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更是对在这里工作的干部的鼓励和褒奖吧。
2024年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