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的美文‖《乡魂》引起我的少年记忆
●作者/张浩波(南京)
来源:西府新传奇

【编者按】拙作《乡魂》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许多朋友打电话、发微信、写感言,表示祝贺。本平台也刊发了一些读感文章,但大多是老年人。今天特刊发一篇贾村籍80后青年的美文《〈乡魂〉引起我的少年记忆》。作者小学、初中就读贾村中小学,好学奋进,现工作生活在南京,是《乡魂》的忠实粉丝。书中虽然没有写到他,但在书出版后却两次拍邮,精心阅读,还赠送兄长,关心了解家乡发展,从成功人士身上汲取营养。在买书、读书成为稀缺现象之时,这也是不是另一种“乡魂”?欢迎更多朋友关注《乡魂》,评点《乡魂》。衷心感谢敬爱的朋友们!
《乡魂》引起我的少年记忆
●文/张浩波

我在南京工作多年。时常有人问:你是哪里人,我说宝鸡的。他们紧接又问:你们那边是不是缺水?你们那里还住窑洞吗?我哭笑不得。宝鸡位于富饶美丽的陕西关中平原,同样享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怎么地理常识却没有普及到每一个人?这样的询问,常常弄得我很纠结,也很尴尬。
2022年,我从网络看到吴万哲先生采写的《乡魂——贾村教育40年》连载文章时,不禁一阵莫名的兴奋:我们的家乡被作家写上书了!便不断把文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一阵自豪感由然而生。龙年春节前夕,我看到《乡魂》正式出版的消息,当即拍了一本。看着面前这本厚墩墩的、闻着带有墨香的、书写家乡的书卷,我连夜捧读,并在网络上搜索那些熟悉的名字,不由得想起我的小学、初中读书时一些难忘的经历,记忆犹新了那些在我成长路上的师长们。许多情境、细节依然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为数不多的美好记忆。
1996年第一首流行歌曲

1996年,那时候小学四年级的小小少年们每天吟唱的是无数红歌,小学的日子过得漫长。新学期,班级来了一位美丽大方的音乐老师谭老师,她二十出头,那时青春正盛,扎着麻花辫。圆圆的小脸,确实还有一点师范学校刚毕业的稚气。但她的音乐课却异常新奇,因为她翻着一本正经的音乐课本似乎不是那么满意。那么就教孩子们学流行歌曲吧。什么?流行歌曲?什么是流行歌曲?不管什么是流行,你们先跟着我唱:“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
虽然,懵懂少年我们不懂什么是流行歌曲,但学会这首歌后,我认为至少它不是那么单调了。歌曲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也全然不懂,但对于一个小镇少年,那是一次新概念的洗礼。
三十年后,我才知道了这首歌发行于1993年,是周华健的一首歌曲。这首歌词表达的意思是彼此需要珍惜、呵护的一份心境。
诚然,流行歌曲如今已经成为了稀松平常,但是第一次听到不一样的音乐,那时的兴奋与惊讶,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1997年的篝火晚会

小学五年级也是颇有意义的一年。那时候,张明霞老师教导我们语文。“六一儿童节”前夕,她指导我们排练广播体操,因为“六一”那天要进行比赛。当然,悉心训练,整齐队列是少不了的。队列中王小红是我为数不多的印象极为深刻的小伙伴。他嗓门大,音调悠长。张老师安排他给我们喊操,那时候小学的服装单一而丑陋。唯独小王同学有一件很扎眼的小西服,那时候很少见小朋友穿西服,灰色质地,胸前还有些收束,大概是那时代的审美还是很保守。
“六一”那天,小王惯例站在队伍外侧,我们穿着洁白的演出服,方正整齐表演。演毕,每个小朋友手中捧着塑料花(似乎当时真花并不多见),右手摔花,一边高喊,我们的表演有缺点,请给我们提意见。
那样的阵仗,连主席台上的校领导、镇领导也闻所未闻(确实懵),因为没有任何一支表演的小选手会说请给我们提出意见。我们自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其实,那时候,张老师已经挂职过副镇长,给我们教学似乎成了副业了。但这样的“骚操作”在我以后的日子里几乎没有再见过了。
那一年,张老师似乎心情不错。秋冬之交,一个月满星斗的夜晚,她组织所有小朋友在教师宿舍的院子前,点起了熊熊篝火。什么?篝火晚会,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大家围着高窜的火焰,唱起歌儿,跳起来。可那时哪有什么专业指导,全凭自己的乐感。
后来,张老师调走了,去哪儿不知道。当我再一次看到她的报道时,已经是2020年,她已经退休,却依然到宝鸡市陈仓区最偏远的山区香泉镇支教,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光,她却依然在为山区教育默默奉献,这种精神令我刮目相看。
1998年作文的记忆

小学毕业前,遇到了我最喜欢的陈国萍老师。她激发了我对作文的兴趣,也鼓励我进行国旗下演讲。那时候,小镇少年的读物着实稀缺,唯独一份青少年读物《少年月刊》,成了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当年,隔壁班的张同学投稿至《少年月刊》,稿作文刊发,还得了10元稿费,对我的冲击极大。写作文还有稿费?那个时代思想封闭,这样的美事对我简直是极大的刺激。
因为陈老师特别关注我,经常教我们写作文。有一日,她的男朋友,也就是我初中的几何杨老师也来了。他看到我们在小凳子上抓耳挠腮想思路时,告诉我们作文最关键的是立意要新。正如一位老教师说的“文似高山不喜平”,那时候,我们哪能理解。直到多年后,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了写作立意的意义。
当年秋季,全镇就举办了作文比赛,在作文比赛前,还有个预赛。我的好伙伴马文涛(小马)根据我们当时学过的老舍的课文,写了一篇近似《猫》的文章。当然,我写得极为平常。正式比赛当年的题目是《充电灯》。如果按照现在的思维看,这是什么逻辑?
我的基本立意大致就是,充电灯类似万千芸芸的老师,不断充电、放电,奉献自己的一生。多年过去了,后来听人说,这篇作文的立意是让写在常常停电的岁月里,充电灯是一种创新,他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走向了幸福和美好。如果现在问各位,什么是充电灯?估计大家都会面面相觑,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能源紧缺时代的一个符号而已。
小马在作文获得佳绩后,随着父母工作变动到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地方,马头滩林场。后来,我们彼此想念,通信若干。再一次碰到他,已经是去年,他已然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完全没有了我们少年时代的活力。他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息。他也似乎对这段美好的记忆再也没有提及,我们真成了鲁迅笔下的某个人物形象,我内心难受极了。
而那一年(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其实已经开启,小镇少年几乎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而我仅仅知道叶圣陶作文杯。
2001年的离别

初中的生活着实没有趣味,唯独记忆深处的是初三五班大家的模样。无数次考试,排名的时候我已经近乎淡忘。但临近毕业的一个午后却成了我最深刻的一幕。那时候,大家围成一圈在教学楼前侃大山,从上什么高中聊到解放战争,从家长里短到八卦趣闻,从老师的谈资到畅想未来。最后,以袁同学的总结,说不定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畅谈,以后可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宣告结束。
那时候,唯一印象深刻是我的同桌孙伟。一次几何作业,本来是计算铁塔高度,大家无非用直尺画个草样也就作罢,他精雕细描,果真画了一个无比漂亮的铁塔,结果被几何老师训了一顿,画这个有何用。他倒是云淡风轻,毫不在意。其实,那就是他的爱好嘛,殊不知多年以后他竟以此为业,成了设计师。最终,也成为国内最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的设计大咖。
小学到初中的日子过得恬淡,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以此只言片语作为对小镇青年的回敬。正如韩寒电影《四海》中所阐释的,小镇的闭塞、冷清与电影中满腔热血的青年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向前是远方,身后是故乡。人生就这样且行且珍惜。
相信《乡魂》宣传家乡的冲击波将会影响长远

(作者就读的贾村初中2001届初三五班全家福)
我不断关注吴万哲先生的微信公众号《西府新传奇》,发现在外工作的许多贾村籍前辈写了许多评点《乡魂》一书的文章及赞扬诗词,这无疑对宣传家乡、宣传宝鸡起到较好作用。连日来,我沉浸在《乡魂》阅读的快感中,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在江苏镇江市工作的我的兄长,他也很激动,让我给他也拍了一本,我们还不时交流阅读感受。
《乡魂》不仅首次为家乡贾村塬树碑立传,宣传了贾村人一种重视教育、敢拼敢创的独特的“乡魂精神”,也勾连起了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思乡情结,勾连起了一种人生最美好的少年时光的回忆,这种情结、这种回忆,也是一种负重前行的感召。祝贺《乡魂》正式出版,祝愿更多中青年朋友关注《乡魂》、阅读《乡魂》,让它作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一种人生动力。也遥祝昔日的小伙伴,今日家庭、事业的顶梁柱生活幸福美满、事业有成!
2024年2月27日

【作者简介】张浩波,80后,贾村镇贾村村人,西安财经大学本科毕业。1998年前就读于贾村中心小学,2001年初中毕业于贾村初级中学,高中就读于宝鸡长岭中学。现定居南京,从事职业培训工作,爱好写作。

敬告读者朋友们——
《乡魂——贾村教育40年》历经4个春秋1400多个日日夜夜,终得正式出版。本书由牛毅、张小卫策划,吴万哲写作,贾村籍人士、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改革先锋”何载(容恭)先生,为本书题词“切实挖掘人文资源、自觉构建和谐陈仓”,宝鸡市人民政府原市长李均先生题写书名,容世丰担任编辑,杨墨设计封面,李福蔚、董科、王信、李卫东等15位贾村籍老领导、教育文化名人担任编审。全书共30余万字,430多页,彩色插图120余幅,书中记述追寻了贾村塬300多位有名有姓各界优秀人物成长成才成功的足迹,许多朋友赞说不仅是一部贾村镇难得的人文、历史小百科,教育、乡土、人文文化的通俗读本,而且还是教育、感召、激励、点燃下一代成长成才成功最实用的教科书,值得拥有和珍藏,同时也是文化交友、馈赠亲朋、下一代的最佳礼品。本书分豪华烫金精装和激凸烫金精印平装两种版本同时印行,印制装帧考究,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捧和好评,不少读者寻问购买事宜,因本书印量较少,精装已基本告罄,现有少量平装,定价98元,自提90元,外埠免快递费,如有需要请联系,电话(微信)15891078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