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鸡呜声》
作者:胡志金
如果你渴望它,它就不是梦————美国诗人斯特曼特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拙作写乡村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几个人物的细微情状的刻画。这时我们记起了江南丝竹的缠绵优伶歌舞的咏唱,以及奢靡生活带给中国人的想像。在书中几个曾经的知青决心要在曾经的土地上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乡村鸡呜声》有故事,有人物,有民俗,有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啸,更有不得志者的壮烈情怀。当作者回忆起当年在农村见到的数个不得志者和得志者时。然而,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中国人对知识青年的态度,如同长江水在这里一会奔腾不息,一会咆哮如雷,一会风不浪静,使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好在,在今天这样一面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概括了《《乡村鸡呜声》。
不堪回首
一天,一位画家朋友邀请我参加一个聚会。我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会,跟着书法家七弯八拐像捉特务一样,来到一个地下车场的地方。这里有一间楼梯间的屋子,大约有20多平方。我们进去的时侯,屋子里已经陆续坐满了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知青,这些人的年纪都不算小了。我观察了一下,那天带孙子孙女来的不少。这些人坐在各自的位子上,最开始还挺拘谨的,慢慢慢慢就放开了。大约在会长的启发下,大家畅所俗言。坐在我旁边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师级人物,穿着一条可以装得下一个三岁大的孩子的灯茏裤,说着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作即兴发言。我仔细听了一下,当大师说到一个词“三百”时,那个“百”字,硬是比标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还要说得咬紧牙关。此君何以至此,是哪里人氏?朋友此人说是他的同学,就是在重庆出生长大的,没有啥子好鸡公特别的地方——事后,我了解了一下书法家朋友。书法家朋友如此说。我又问此君为何在此说甚普通话?朋友低声对我说,装的。
这我就纳闷或者一下就醒悟了:难怪许多年前,我们的主席就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
过了一会,一个头发完全花白的老太婆慢慢从身上背来的一个包里,取出厚厚一叠材料。老太婆是看到会议桌上摆放着几本书,得到启发后大胆把材料拿出来示人的。老太婆说:“我看到大家都在写书,我在农村呆了整整20年,早就想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你们不晓得我有好多经历哟!”
会长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特殊年代的一代人,有太多的故事和委曲,现在日子好了,写吧!我支持大家都写出来!”
据了解,老太婆是1964年到四川大巴山去的知青,回到城市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老太婆说,是的,我现在每天做梦还在大巴山,在大巴山挑粪种菜锄地打油烧火煮饭;早晨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这时有会场上的人问,那你还写啥,这样明净清新的生活不好吗?老太婆说,你没有到过那种环境不知道!——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哟!
会场上,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长挺高兴的,左右四顾,似有拔剑四顾皆茫然的感觉一点不感到光阴在慢慢流逝,更不觉得无趣无聊无奈到极点。
会长也是知青。这是我向左侧一个人问到的——
会长姓华,是重庆一个中学的初中生,据了解其经历亦是可以写几本书的,不比老太婆在大巴山当了20年农民的故事逊色。
老太婆讲到她的大巴山时,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这引起了大家的反感。
有人悄悄说:“人家农民朋友在农村一辈子,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哭哭啼啼的,难道咱们到农村去没有挑过大粪,没有点过煤油灯吗?
如此的聚集,据了解在眼下的中国正在走向高潮并方兴未艾;每一个打着所谓知青公会的聚会,都是在这样的吵吵闹闹或者哭哭啼啼中度过,你还不能说是无聊之极。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值得尊重的。冬天里,我和同学陈文虎开车去了当年插队的农村,拉着生产队长女儿的手说:“久违了,我们当年是多么对不起你们当贫下中农的爸爸啊!”
谁也没有想到,生产队长女儿的手,居然比我们的还在细白而光澜,女儿的手上戴着蓝宝石呢!
因为我们当年的手曾经打过树子和墙壁——就是没有学习过多少中国汉字。
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鲁迅先生说,人生识字糊涂始。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朋友说,这不叫开会,更像是回忆我们美好幸福的毛泽东时代,或者叫忆苦思甜。
聚会在一阵无聊的欢呼雀跃中散去。
不能理解的是,农民朋友在农村一辈子,难道就不活人了吗?
这一年3月我去过曾经插队的地方,看见好几户人家还是当年的样子。屋里黑洞洞的。我从资阳县市坐下午5点半的汽车到达丹山镇,再坐15块钱的摩托车去公社时,天黑尽了。我在街边胡乱买了一些东西再转乘5块钱的摩托车到会计家门外的山路,下车后,我第一眼看见的是社员张光德的老婆。张光德是生产队出了名的二流子,早已去世了,早年在县城砖瓦厂工作,后被送回原藉。我问张光德的老婆:“张银光还在不在?”张光德的老婆愉快地告诉我说:“08年就死了,癌症!”
我曾经来过两次,都是住宿会计家。会计家的小女儿,在我16岁插队时大约只有三四岁,穿一件前清时侯的褂子,扣子扣在胳膊下。第二次去的时侯也是擦黑了,女儿说:“娘娘,XX来了!”会计大娘一下就坐了起来,我看见这位朴实的农村大娘蓦然间热泪孟眶。
这一次去两位老人都去世了。我马上提着东西朝山的另一头赶,黑夜里,我转过一个山弯,转过一条田坎,擦身从竹林里绕过。我在这里插队三年,对这里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寻到社员张裕鹏家,一个人从屋里转出来问:“你找哪个?”我也故意没有开腔说话,硬往里撞。这个人用力将我推出来,真以为我是强盗,天刚黑就来打家劫舍了。
“你找哪个?”这一回动真格的了。
我说:“我找张裕鹏。”
这个站在黑夜里的人说:“你是哪个?”
这时我才自报家门。
这个人一下子把我抱住:“哎哟,好多年没有见到你了哟!”
好多年了——弹指之间,我们都进入晚年了。这个人在我插队的时侯还是少年。当我在屋里的一盏节能灯下看见他时,已经是一脸苍桑。他说他春节才从打工的河南回来。他父亲今年80了,睡在公路边新修的房子里——
当晚,这个叫四娃儿的人带我去看他父亲。原来,四娃儿是五保户,没有婚娶。
黑暗中,我从当年知青屋的对面看到生产队长家顶上的一个户外的热水器,像雷达一样屹立在半空中,黑黝黝的。
“宝宝,XX来了!”四娃儿在门外喊。
屋里传来一个声音:“睡了,明天来吧!”
这个声音曾经走到康定,走到过大小凉山走到过成都,当然更多的时侯在农业社里挑大粪的社员可以挑150斤的稻谷送所谓公粮走30里路。我离开农村的时侯,他挑着我的行李到丹山镇,末了说:“给我五斤粮票吧!”
我掏腰包给了多少,记不得了。
回到四娃儿的屋,他的一张小方桌上摆着一样菜,一瓶酒,抓了一些花生。四娃儿一个劲叫我吃。我看到桌上的菜不是菜,是猪食:黑得深沉,我没有吃,剥了几颗花生,叫四娃儿煮一碗稀饭就是。
当晚睡在乡村景色的静谧里,大地沉静如斯,万物俱寂,只有狗的吠声和一条小溪从田里淌出来的乐声。
第二天一早,我拿手机到处照像,专门照了一处水函,我在那里挑过井水浇灌我们祖国的绿色的秧苗。转过来,又去看了几家社员的家,几乎都空荡荡的,屋里黑洞洞的,一二张小木板凳放在门槛边。这里的乡民是三百年前湖南到四川来的,说话的口音还保留着些许湘音。
这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每一次赶场去丹山都从这里经过——现在,人去屋空,当年的支书也去世了。上午7点钟光景,我转到一处人家,门边站着一个人,竭力表示说:“我不买保险,我不买保险!”然后转过身子进屋去了。
走到田坎尽头,一个社员端着碗与我擦肩而过,我一下就认出来了,大声喊了一声:“张光武!”
张光武转过脸来,猛针间看到了我,扑过来抱住我:“好多年没有看见你哟!”
我开怀大笑说:“还活着的!”
这里的农村还是老样,我离开的时侯是咋样,现在还是咋样,一个站在一幢二层楼楼上的女子问张光武:“这是哪个?”张光武说:“知青达!是XX达!”
于是,这个女子站在楼上向我挥手致意。
在一条宽约三尺的泥巴路上,我用手机给张光武照了一张像。在四娃儿的门口,我给两个社员来了一张合影。15日后,收到信息说照片收到。
不能理解的是:有些人到农村插队几年,便感觉受到了好大的冤屈,回到城市后泪流满面,有的还在写甚书以此来表达对插队生活的愤怒。
当年,一个社员将头枕在扁担上,双腿跷着二郎腿躺在田埂中间,一个人唱:“春来不是读书天,太阳出来好睡眠,老师教你来识字,你在树上打滚翻......”
这样和景观和印像让我感觉来到了桃园,来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绿水青山,来到了我们梦想中的诗境,何来愤怒与幽怨?
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全中国有知青经历的都在互联网上沟通,学习和忆苦思甜。我看见这些知青朋友扛着红旗,红旗上写:热烈庆祝知青QQ群成立X年!网络上也时不时看到:天下知青是一家。
凤凰卫视也此专门作了节目,当然凤凰卫视的知青节目,我当年插队的四川省资阳县市雁江区东峰镇桥亭村的村民是看不到的,一是太远,二是这里的电视似没有接收凤凰卫视的功能。
离开时,我在一条曾经走了三年的机耕道上沿途寻找,只看到乡村还是乡村,松树还是松树;一个女子站砖瓦结构的楼上向我挥手的情形,记忆犹新。
水田不知是暂时干涸,还是永远干涸,总之田里一无所有,不像我们当年插队时农村二月春已经是农忙,到处人欢马叫,育秧并种,忙着施肥,夜色里常常看到社员和知青的火把在田埂上行走一条狗尾随其后,如诗如画。
从在回一辆到区镇的客车上,车里满是干了的泥巴,一个面目清秀的女子把着一个孩子,孩子的裤裆穿着一条塑料制品的塑料裤。问到女子,为何这样。女子回答说,怕流尿——
3月,出门打工的农民有的还没走。夜色里的川中农村,还时常下起小雨,雨声淅沥。
农村穷的还是靠天吃饭,那户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是生产队长的儿子,生产队长于2008年于死癌症之前,便安下儿子在村委会的工作。据四娃儿暗里说,每个月有800块钱。
农村致富的门道也相当可观,手段各异,四娃儿说:“我们回龙上也有失足嫖娼的呢!他说他本人就去过——
这天夜里,我在吃过一碗四娃儿煮的稀饭之后,准备睡觉,之前,四娃儿悄悄对我说:“你猜回龙店街上失足嫖娼开店的是哪个?”
我没猜出来。
屋里挺空旷的。四娃儿没有结过婚,便没有女人来帮他打点和收拾屋子,一年四季的衣服大都挂在一根竹杆上。竹杆横着挂在墙边,竹杆上算是四娃儿的全部家当,挺穷的。
四娃儿说:“生产队长的儿子每一个月有800块钱。”
好像是管村里的什么工作,我没听清楚。记得最明白的是,我插队时有一天生产队长接到通知说公社明天要来检查工作。我站在知青屋门槛儿边,看见生产队长把那个差不多三四岁的儿子叫过来,然后把一张挂在儿子脖子下的塑料小围腰,看了看。那个三四岁的小儿子,当年还没有灶台高,挺小的。生产队长看了一会,伸出手去将小儿子的围腰先是取下来,而后翻了一个面儿再给小儿子挂上去。原来,已经糊得鼻涕干涸了的一张小围腰,瞬间就变成了崭新的,小围腰上还印着一只小黑猫。
生产队长在我们插队的时侯,可以走30里路不说一句话,但几个知青里外有别。我在农村插队三年,跟生产队长没有说过三句话。这里的许多乡音,需要生活一段时间才能听懂,比如吃,这里说恰;说这里,便是各里,那里是莫里,四娃儿说:“回龙上失足嫖娼的就是各里(我们)生产队的人开的,但不是生产队的儿子。”四娃儿补充说:“30块钱一回。”失足嫖娼卖到了我们当年插队的离县城百里开外的农村,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回返的路上,经过一个叫中和镇的地方,使我想起了1971年建设机床厂所谓劳资科来招工的情形。后来,有人告诉我,劳资科招工事先是拟好了名单再到乡下来招的,并非公社推荐。当年,我一个人打着手电从中和区走回生产队,30多里乡村小路,一路蜿蜒一路夜色,回到知青屋天渐渐亮了。建设机床厂劳资科提出的口号是:接知青回家过年!
1971年连续接走几批知青,甚或还有公社干部和大队支书的儿子女儿。我对此事至今仍耿耿于怀。因为,当这些离开农村的知青在工厂和家里愉快的工作学习或坐在家里看《人民日报》的时侯,我还在农村扛锄头吃红苕。
1972年1月15日,公社通知我到县机械厂报到,我离开了插队三年的农村,那天阳光特别明媚,一条走了三年的乡村公路上,我和送我富农一路谈笑风生。
然后,开始了我下一段人生里程。
2014年3月10日上午11点左右,在一辆客车上,我靠在车窗前,车子在乡村公路上还是那么狂奔,跟我们当年插队见到的一个样。客车车厢里,干了的泥巴和村民出门背包打伞穿一身新衣并背一背兜花生海椒一路到成都送给亲戚的喜悦,形成格外一番风景。
作者简介:胡志金,曾在《长城文艺》《蜀峰》《海棠》《《文史精华》《民间传奇故事》《红岩》《解放军文艺》《昆仑》《神州》《阅读经典》《中华传奇》《战士文艺》《泸州文艺》《神剑》《佛山文艺》《红岩春秋》《西南军事文学》《中国兵工》《贡嘎山》《草地》《重庆文学》《小小说月刊》《当代作家》《武当》《武魂》《武林》《晚霞》等期刊发表过作品。另在报刊上约有二百余篇拙作。其中纪实文学《一个重庆老知青的土匪人生》(整版6000字)发表在重庆商报(1998年10月8日),较有影响。2008年第7期《文史精华》上发表的拙作《重庆武斗,全国唯一的文革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凤凰卫视及海内外百余家网站及媒体转载。著有长篇小说《钢枪在手》(非自费),该小说2011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35万字),现由重庆市有关部门选为人民兵工八十周年红色经典著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长篇小说《钢枪在手》由重庆市九龙坡区宣传部选送“五个一工程奖”的侯选作品。散文《春森路19号》获《解放军报》2012年3月12日“在党旗下成长”征文优秀奖”。长篇小说《再访一双绣花鞋》 获《今古传奇》杂志社2015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小说征文,《今古传奇》杂志社第一批入围作品。2015《书香重庆》长篇拙作《口水人生》入围100强。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