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做好2024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庆典工作,回顾和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十五周年的历程,展示和传播星云奖的风采,经星云奖组委会研究决定,拟出版《星云十五(2010-2024)》文集。

《星云十五(2010-2024)》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纵轴由序和第一至第三章组成,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15年15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历程和不凡成就,特别是呈现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价值、贡献价值、史料价值以及中国科幻人的锲而不舍的品质。二是横轴由第四至十四章组成,从不同层级中国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我与星云奖、我在星云奖这一刻的故事,以此作为星云奖成长历程的见证和佐证。三是附录,将收录第一届至第十四届星云奖全部获奖名单,进一步充实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云十五年,砥砺自前行
江波/文
为什么叫星云奖?美国有星云奖,日本也有。星云遥远而神秘,飘渺而博大,正适合用来作为科幻创意的象征物。以它命名的科幻奖出现在三个不同语种的国家,这绝非偶然。华语科幻星云奖诞生于2010年,那一年的8月8号,在董仁威老师、姚海军老师、吴岩老师三位联合创始人的倡导下,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我迄今还保留着那一次参会的入场券,上面标注着“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首届星云奖颁奖典礼”。当时的具体情形,我还保留有点模糊的记忆,一些表演,似乎有当时流行的沙画,有川蜀特色。对于第一届星云奖,记忆尤其深刻的是铺了一条红毯。科幻作家们哪见过铺红毯的阵势,都感觉挺别扭。而且那时经费拮据,用的红毯挺廉价的,薄薄一层,有些不伦不类。我感觉特别不自在,走的时候都没踏到红毯上,直接顺着一旁的裸露地面快速通过。然而这个看来有些不伦不类的仪式,却埋下了盛典的种子。哪怕再拮据,也要有仪式感,只有树立了仪式感,才会有品牌形象的不断提升。这是事后的结论,其时大多数人却并没有看出来,所以不得不佩服董仁威老师在这一点上的坚持。创始人的思路会给一个品牌打上深刻的烙印。星云奖的框架,在第一届的时候就确立了,虽然只是一个简朴的典礼,其中却已蕴藏着中国科幻标志性奖项的气魄,静候风来。
风并不是那么容易来的。回想星云奖的初期几届,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态。何夕总是半开玩笑地说,“星云奖怎么办,每年都有赖于董老先生‘化缘’”。有的时候,资金的缺口甚至要依靠一些作者的贡献。据我所知的,韩松老师就曾经主动捐了一万元,解了燃眉之急。陈楸帆也曾利用他在科技公司的人脉,帮忙拉过赞助。这些钱都不多,但在办奖的初期,都是雪中送炭,因此异常珍贵。
在甘伟康先生带着北京壹天文化入局之前,星云奖几乎一年换一个主要承办方,举办地也有赖于承办方来指定,以成都、北京为主。第四届星云奖由山西希望出版社承办,在太原,那是我唯一一次没有参加的星云奖,甚为遗憾。从第七届开始,甘伟康先生携北京壹天文化开始承办星云奖,星云奖才开始步入一个较为稳定的轨道。此后,虽然多有波折,承办方也从北京壹天文化变成了海南壹天视界,但甘伟康先生始终在星云奖幕后坚持,他和董仁威老师一道,成了星云奖一直延续到今天、不断成长的最重要的支撑。评价对星云奖运营的贡献,董老第一,那么第二应该就是甘伟康先生了,第十四届星云奖上,为甘伟康先生颁发了推动科幻北斗勋章,也是实至名归。
星云奖的组织机制,经过前几届的摸索之后,确立了评奖和运营彻底分开的模式。让评奖本身远离商业运营,是为了保护评奖的公正性。这一点在星云奖组委会有着高度共识。星云奖组委会,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要成员和一些重要的产业人士组成。用董老的话来说,这是个“同好”圈子。大家的初心,是能够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以华语创作科幻小说的作者,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十五年下来,这个初心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和发扬。这和商业的归商业,文学的归文学这样的隔离机制是分不开的。
评奖由荐选和评审两部分组成,星云奖的雄心,最早想囊括当年所有中文原创科幻作品,早期的确也能做到,因为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一年有百来篇短篇,十几二十多中篇,长篇则是屈指可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快这样的推选机制就无法再运作下去,因为作品数量实在太多,商榷之下改为申报制,框定了一些限制条件,由作者或出版机构主动申报。科幻创作繁荣,作品数量快速增加,而荐选委员们的阅读量却无法快速增长。有限的阅读推选能力和快速增长的科幻作品数量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是将来星云奖荐选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星云奖的荐选,由一百五十人左右的荐选委员会进行。荐选的工作,三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团结一切可团结的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尽可能平衡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每一件作品进行评议。这一点或许还不能做到很完善,但又哪有真正十全十美的机制呢?荐选委员会推出供评审委员会评议的作品,大体上能够做到争议不大,这就很不容易了。
评审委员会则更像是一个专业委员会,由当届的评委会主席召集资深业内人士组成,一般会包括作者、研究者、文学教授乃至科技研究者,平衡各种背景,具有多方面视角。评委会只负责从荐选委员会最后选出的作品中评出金奖。这个策略至少保证了金奖作品是能够获得业界认可的作品。荐选的过程,或许还无法杜绝看人投票,友情票的现象,会出现凭名气入围凭人脉入围的可能,评奖过程则更有权威性,让星云奖金奖具有极高的含金量。
之前和丁丁虫讨论过星云奖的荐选机制,我提出荐选公平的关键在于提高荐选委员们的阅读量。丁丁虫就此反问,为什么不直接向豆瓣学习,让所有读者都可以来选。这里的考量,还是保护星云奖不受到恶意刷票行为的冲击。星云奖的历史上,也发生过较为拙劣的作品突破屏障刷票进到入围名单的事,最终是通过紧急会议的办法予以纠正的。如果以大众投票的方式来进行荐选,那么随着星云奖名气的增长,刷票风险就会日渐增长,最后恐怕难于收拾。以一百五十人的荐选委员会方式,算是一种折衷吧。同好之间,毕竟还有一层薄面,也更容易道德自律,不能无底线地拉人刷票。
所以,星云奖的评选机制,虽然还在不断的演化之中,但整体上秉持着公平公正、无涉商业的原则,能够保证奖项的含金量、权威性。这就让星云奖有了行业奖项的架子。我相信只要能秉持初心,不断完善机制,她一定可以走得更远,飞起更高。
还有一群和星云奖密切相关的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以阿贤为代表的幕后工作者。每一届星云奖,他们都忙前忙后,到了举行颁奖礼的时候,甚至连吃饭都赶不及。其中一些成员也不领薪水,出人出力,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爱发光。和他们相比,我们这些作者倒像是坐享其成,轻松参会。会务工作是很繁重的,像阿贤他们年复一年数年如一日地承担会务工作,也可以称得上是科幻圈的一项纪录。
无论是运营还是评奖,还是繁重的会务,在近十五年时间里,所见的一切努力都存念于心。作者是星云奖的参与者、获益者,对于这一切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只有默默感谢。努力写作,以更好的作品参与星云奖,大概是作者唯一能做的事。
2024年的星云奖是第十五届,将要在成都郫都区的星云馆揭晓。星云馆是一艘星舰造型,专门为了世界科幻大会而建,但这星云馆的名称和造型,对于星云奖来说,恰好是个好兆头。在星云馆举办的这一届星云奖,注定是一场继往开来的盛会。
科幻双甲子,星云耀东方。期待这次2024星云庆典,将会是星云奖总结过往,展望将来的一场盛会。也期待星云奖随着中国科幻的蓬勃发展,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家介绍:

江波,科幻作家,凭借《命悬一线》入围2023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微电子学专业,同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最后的游戏》。二十年科幻创作,发表长篇科幻小说八部,中短篇六十余篇,总计约三百五十万字。代表作品《银河之心》三部曲、《机器之门》《命悬一线》等。作品屡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星云奖。作品《移魂有术》2021年被改编为电影《缉魂》。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联合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主要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为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做工作,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翻译者、评论者、从业者和出版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激发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