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做好2024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庆典工作,回顾和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十五周年的历程,展示和传播星云奖的风采,经星云奖组委会研究决定,拟出版《星云十五(2010-2024)》文集。

《星云十五(2010-2024)》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纵轴由序和第一至第三章组成,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15年15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历程和不凡成就,特别是呈现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价值、贡献价值、史料价值以及中国科幻人的锲而不舍的品质。二是横轴由第四至十四章组成,从不同层级中国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我与星云奖、我在星云奖这一刻的故事,以此作为星云奖成长历程的见证和佐证。三是附录,将收录第一届至第十四届星云奖全部获奖名单,进一步充实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科幻的星云
刘慈欣/文
在国际上重要的科幻奖项中,至少有三个都叫星云奖,另外两个分别是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在1965年设立的奖项,另一个是日本科幻的最高奖。
这样的命名是因为星云是宇宙中最壮丽的存在,比如著名的马头星云和创世之柱星云,横跨几十光年的太空,其中任何一缕云丝都能容下太阳系。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聚集起来,引发核聚变而成为恒星,星云是亿万星辰的摇篮,是创造和诞生之地。星云被它内部孕育的恒星的辐射所激发,发出绚丽的光芒,如梦似幻,这无疑是科幻的精神在宇宙中最好的对应物。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设立的公益事业奖项,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著作者、翻译者、评论者、艺术者、出版者以及相关从业者、参与者、爱好者等。
星云奖面向世界范围的华语科幻,对每年的华语科幻创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激励华语科幻创作,发现和培育创作人材,促进华语科幻产业的发展。期待华语科幻迎来新的发展时代。
华语科幻星云奖到今年是第15届,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星云奖已经成长为华语科幻界公认的权威奖项。
星云奖创立以来,有上百位科幻作家获奖,许多年轻的科幻文学后起之秀由此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创作之路,为中国科幻铺就了走向未来之路。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将继续为中国科幻寻找未来的引航者,并更侧重于年轻作者的个人风格与创新开拓。
星云奖是成为展示华语科幻文学创作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为中国科幻和世界科幻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从星云奖的获奖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2010年以来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脉搏,我们看到作品的风格日益多样化,在想象力更加超越飞扬的同时,也有对现实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我曾经参加过2015美国科幻星云奖大会,首先,那里科幻作家的数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些西装革履的作家在会场上黑压压一片,确实是国内科幻作家群所不能及,但大部分的作家年龄都比较大了,大会给人一种成熟和沧桑感。而在国内的星云奖大会上,却能够感受到青春的朝气和蓬勃成长的活力。
我参加过大部分年度的星云奖典礼,对第一届红地毯的仪式记忆犹新。这件事本身倒没有什么,一次性的红地毯也就几十块钱一米,但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科幻从边缘的小众的活动,发展成为有规模的进入社会视野的文化事件。
在各届星云奖大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在太原举行的第四届。太原离我居住的城市很近。虽然太原曾经是除《科幻世界》外的国内的另一个科幻杂志《科幻大王》的所在地,但我长期生活在这里,感觉这个内地省份是一个与科幻比较远的地方。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大本营,科幻的氛围和影响力却很稀薄。星云奖大会在这样的一个有着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的地方召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感,使三晋大地上的人们对虽然不是完全陌生但之前也没有引起关注的科幻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对于我来说,伴随着星云奖走到今天,感受着科幻文学的成长和发展,在近年来事情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在每年的活动中自己有时变成了一个签名和合影的机器,感到很疲倦,而这个功能用目前技术水平的机器替身完全可以代替。
有时我想象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我从来没有发表过那三本长篇小说,仍然是一个科幻迷,参加星云奖活动将是我每年最盛大的节日,在这里可以享受与科幻迷热烈的交流,见到自己喜爱的作家……
但这也不只是想象,现在无数的科幻迷确实在星云奖中享受着这样的快乐,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仍是他们中的一员。
愿星云奖和华语科幻一起走向未来,直到有一天,人类真的启程飞向星云。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联合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主要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为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做工作,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翻译者、评论者、从业者和出版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激发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华语科幻星云奖授权成都时光幻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海南壹天视界科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组织委员会开展评奖颁奖,并以一年一度的星云庆典包括高峰论坛、星云之礼、颁奖盛典、星云之夜等年会活动团结全球华人科幻作者、研究者、评论者、翻译者、编辑者及其他形式的科幻创作者、从业者、参与者等。
至2023年,作为中国科幻业界公认的权威奖项、世界科幻华语领域的专业奖项、全球华语科幻文学的荣誉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分别在中国成都、太原、北京、重庆等科幻中心城市的文化地标如四川科技馆、山西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未来剧院、重庆大剧院等处以及风景名胜与文明古迹如陵水清水湾、广汉三星堆等地,连续不断地举办了十四届。2024年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将在成都科幻馆揭晓。历年获得长、中、短篇小说类金奖的科幻作家有王晋康(第一、三届)、刘慈欣(第二届)、陈楸帆(第三、四、六、七、九、十届)、宝树(第五届、九、十一届)、江波(第七、九届)、韩松(第二、八届)、程婧波(第一、四、十二届)、何夕(第二、八届)、阿缺(第八、九、十届)、张冉(第四、七届)、顾适(第七、十二届)、灰狐(第十届)、梁清散(第十届、第十三届)、七月(第十一届)、谢云宁(第十二届)、万象峰年(第十三届)、靓灵(第十三届)、天瑞说符(第十四届)、昼温(第十四届)、迟卉(第十四届)等,其获奖作品均对华语科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为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华语科幻星云奖坚持新发展理念,启动逐年改革步骤,不仅对核心领导班子进行了年轻化换届,由华语科幻新生代四大天王之一的韩松,更新代旗手陈楸帆、江波、程婧波与秘书长阿贤、三丰及主席助理董晶等人接棒,在评奖机制上,公正透明、开拓进取,邀请英语星云奖、日语星云赏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组织者来华参会交流,积极吸收国际化办奖经验,优化顶层设计,通过系统谋划,认真实践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并稳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另外,在奖项设置上,有的放矢,引领风潮,为讲好中国故事、提炼文化精髓,先后针对少儿科幻、非虚构作品、美术作品、翻译作品、新人作者、电影创意等领域高瞻远瞩、提前布局,尽心尽力为华语科幻共同体培养中坚力量,并发掘新生力量,以使未来可期,促进科幻中国化并全面达成“新科幻,出东方”的宏大目标,激励科幻事业与科幻产业在中国与时俱进、蓬勃向前。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