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辰大海任遨游
贾煜/文
写作于我,写什么,何时写,写得怎样,都是命数。我不规划,也无期待,随心随性而为,直至结缘星云奖。一切起于少儿科幻。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要写少儿类小说。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孩子出生后,在无数个亲子阅读陪伴的夜晚,与儿童故事有了深入接触,促使我去想,如果由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但因各种原因,我始终未付诸行动,毕竟要写的其他小说还很多,直到某一天,出版社的老师来约稿,我才又重新思考,要不要试一试?那时,正值疫情封闭初期,不用上班,不用出门,在恰好有大量写作时间的情况下,我决定尝试写写少儿科幻。也就在这时,董仁威老师准备主编一套书,向我伸来“橄榄枝”。于是,我决定按截稿日期前后,先着手董老师这一本,再着手出版社那一本。就这样,我第一本少儿科幻长篇小说有幸成为董老师主编的套书之一,更有幸荣获少儿科幻星云奖。我与星云奖的缘分就此展开。
一旦有了开始,便再也停不下来。此后,我以成都闲适的节奏,不慌不忙地,书写少年们的故事,陆续出版了《幻海》《冰冻北极》《改造天才》,且均荣获少儿科幻星云奖的不同奖项,也因此,我终于去到了星云奖颁奖现场,体验到星云奖的魅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参加星云奖,在海南陵水。星云奖的安排让我甚感隆重。日程主要有:中国科幻高峰论坛之科幻文化产业高端对话、成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主题演讲、“星云之礼”红毯入场仪式、第十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盛典。当时我对星云奖还很陌生,所以对一切都很好奇,但同时,我也不忘海南之行的目的——旅游。其实,那一年的星云奖与我没多大关系,我想着反正要出门休假,有机会与一群科幻大咖同行,假期也变得意义非凡。
至今,我对海南星云奖之旅印象深刻有三。高端为其一。论坛的参与者都是科幻领域的精英,他们的发言和交流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独特思考;酒会的场地充满艺术与科幻的气息,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精致而不失大气;红毯的布置宛如一场视觉盛宴,嘉宾们从上面走过,都在镜头前留下了高雅而精美的身影。
愉悦为其二。此行前,我对大多数科幻作家的认识还停留在小说里,并未近距离接触,但这次活动,我无意间接触到,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都是很有趣的人。第一晚,飞机晚点,到了三亚机场,来接机的车辆上只剩我和杨晚晴,我俩在夜色中闲聊一路。第二日,上午参加论坛,中午大合影,随后我准备开溜去海滩,却被人群裹挟到了红毯现场,看着排队入场的嘉宾,我才知道要走红毯了。在一个角落,我先后遇到了陈楸帆和超侠,分别与他俩匆匆合照后,就听见主持人叫我的名字,又匆匆去了红毯。原本我是计划去海滩,穿着休闲,没料却稀里糊涂走了一趟红毯,且是第一次走,有点不知所措,以至于照片上的我是迷茫的,在红毯尽头处与其他嘉宾的合照也是陌生的,一个人离得很远,不知道合照的人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和他们合照。之后,我就再次匆匆离开现场,独身前往附近的海滩,沿着海岸线漫无目的地走。这片沙滩有一处礁石群,我远远看见一块大礁石上的七个红色大字:自由人生礁石群。而礁石之上,几对穿着婚纱礼服的男男女女正在拍摄,太阳烈光消减后,拍婚纱照的新人愈多,沙滩从冷清逐渐变得热闹,我便知道自己该走了。海风吹够了,海浪听够了,海滩踱够了。夕阳,踩着脚印,以浪花的轨迹,向远方。自由的人生,也许就是这般。
次日,活动安排在分界洲岛。刚上岛,我就随人群混入一支“小分队”,在一片沙滩上,意外为宝树、江波和拉兹拍了一张合照,也就自然而然和他们边行边聊。“小分队”里还有万象峰年、刘明亮,以及我依旧不知名字的嘉宾。我们走走停停,也三三两两拍照留念,不知不觉爬上岛顶,见大部队早已在上面聊天喝茶了。我稍作休息,遇到董仁威和姚海军老师,分别与他们合影后,又才开始下山。快到停车场时,我再次偶遇王晋康老师,与他在凉椅上歇息片刻之际,拍照留影,为这一刻在分界洲岛的缘分留下纪念。大巴车返程途中,我在车上又与同座的宝树、阿缺、灰狐和三丰自拍留念。整天行程结束后,有人调侃我们去了一个“假”海南,因为仅仅是爬了山,还未有时间到海边玩,我倒是庆幸前一天独自在海滩游走,算是感受了浸染在科幻中的海南。
有益为其三。参加星云奖的活动中,我在与偶遇的众多科幻作家的交谈中受益,除了旅途中随行的几位,也再次见到了韩松、何夕、谢云宁等作家。不得不说的是,很高兴韩松老师还记得我。几年前的一次上海书展活动,我有幸坐在韩老师身旁,强忍激动,因为他是我最早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也是我在现实中接触到的第一位科幻作家,虽然后面几年我们并未常联系,可在星云奖现场再次见到他,倍感亲切。实际上,海南的星云奖之旅,是我第一次完整参加的文学活动,之前我参加的其他文学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因工作原因被打断,再或是只选取周末时间参加一段,只有在海南,我从头到尾沉浸式体会了一把当作家的感受。星云奖的氛围,令我难忘。尽管我喜欢随遇而安,享受独处,并总游离在人群之外,但在活动中时不时遇见熟悉而陌生的作家,受教于他们的只言片语,还是会感到科幻带来的不一样的愉悦与力量。因此,活动后,我写作的劲头更足了,信心也倍增,那一年成为我近几年码字最多的一年,也是在那一年,我同时受到传统文学那边更多的关注。
时光流逝,海南之行慢慢成为记忆,怎料一档《我在岛屿读书》的节目,在两年后又瞬间把我牵扯回那几日的时光。我极少看综艺节目,这些年唯独这档节目吸引了我,因为除了里面几位作家的魅力,镜头里的分界洲岛,也让我不自觉地寻找着星云奖的踪迹。我会认真辨别节目背景自己曾经是否到过,当时与哪些科幻作家到过,有没有什么趣事发生等等。我的思绪会跟随节目中分界洲岛的风景纷飞起来,会伴随海浪声回到星云奖的现场,开启那段科幻时光的回忆。澎湃的海浪与文学安静的气息形成反差,那是迷人的、神秘的、奇幻的,是属于心灵的家园。大海辽阔,犹如星云浩瀚;记忆点滴,犹如星辰璀璨。我们的科幻,闪耀在无垠宇宙之中。

贾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时空迷阵》、少儿长篇《幻海》《冰冻北极》《改造天才》等。凭借短篇小说《龙门阵》荣获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最佳少儿科幻短篇奖”。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