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云十五·从旁观到融入

E伯爵/文
15
2010年的时候,我作为《飞·奇幻世界》的作者,参加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作家笔会。没错,那时候科幻世界还有一本奇幻刊物。
我清楚地记得,科幻作家们在一个会议室里正经讨论创作,而奇幻作家们在另一间会议室里闲扯——甚至还有东海龙女老师带着作者们拍“壁虎趴”的照片。后来我看这张照片的时候,老是在想,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鉴于当时编辑也没有阻止并兴冲冲地加入其中,我觉得两者都有。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都留下了“科幻作者好严肃”和“奇幻作者好不严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其实那年的笔会,也是第二十二届银河奖的颁奖。在此之外,我接到了一个邀请,说是在学府影院有一个新的幻想文学奖,请作者们都去参加。
于是我跟着大伙儿就去了,并且出于羞怯甚至都没有在门口的签名处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成了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因为我每次给别人说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我去了,又没有啥证据,总得找补一下:“没好意思签名。”
直到正式颁奖开始,看着穿红色晚礼服的主持人程婧波老师在毫无预料中得知自己获奖,我才记住了这个新的奖项名称是“华语科幻星云奖”。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未来会跟这个奖有什么联系。因为那时候我只能算是个科幻迷,喜欢读科幻,喜欢科幻片,但还没有想过自己要写什么科幻——尽管我很早在台湾出的那本书就是一个科幻故事,这也是过了很久才意识到的。
后来,我的创作不断,陆陆续续还写了不少幻想的题材,但严格地说也没有太多科幻。直到2015年,彼时还是责编的夏桑同学向我约了一篇科幻,我才第一次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科幻小说。
在那个时候,星云奖走过了第六个年头,伴随它的那些变化、坎坷、争议,我也耳闻过,但并没有过多在意。毕竟我还是一个以奇幻为主业的作家,作为读者,视野也仅限于科幻的作品中。星云奖的评选中有我很喜欢的作品,它们得奖我很高兴,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去争取一下。因为我的心态,更多还是一个爱好者,与其说我关注星云奖,不如说我关注在其中得奖的作品。
再后来,我写的科幻逐渐多了起来,而且连续写了好几个长篇,似乎也能说是一个科幻作者了。
2018年的时候,星云奖来到了重庆。
虽然创始人之一董仁威老师是重庆人,但星云奖来到重庆是第一次。颁奖典礼是在重庆上清寺的雾都宾馆举行的。我记得当时我和同事们兴冲冲地去了,因为场地所限,感觉挤得满满当当。但见到了好多老熟人,开开心心地跟大家转圈地聊。我抓着宝树和江波两位大佬跟当时我主编的杂志合影,蹭热度。整个过程热热闹闹,星云奖活动规模比我第一次参加的时候盛大了许多,但那些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感觉还是没变。似乎每次参加科幻的颁奖都是这样,如同老友聚会。
这真有点神奇。
2019年,星云奖继续在重庆举办。这次典礼就在渝中区对面的江北嘴,与著名的洪崖洞隔江相望。两条江岸被千厮门大桥连接起来,无论哪一边,都好像在科幻的场景之中。那时候,我的第一本科幻长篇已经出版了,而第二本也即将出版。也就在那一年,我开始担任重庆科普作协的秘书长,并且组织成立科幻专委会,把本地的第一个科幻专项平台建立了起来。我开始从一名科幻爱好者,成为一名科幻创作者,还变为一名科幻活动策划者。
这一年的星云奖活动跟在雾都宾馆举办的那届比起来,更开阔和盛大,似乎来的人更多了。还在重庆这个爬坡上坎的地方,找到一个特别适合拍照的超大阶梯,拍下了华语科幻共同体的星云大合影。历史惊人地相似,因为又没有我,不是因为害羞,而是我跟姜振宇两口子去吃好吃的梁山鸡了。
很感谢董老,借着星云奖的机会,让第一届重庆科幻论坛也举办成功了——算是星云奖在重庆展开了一个外延。
到了2021年,星云奖又再次来到重庆的时候,重庆科普作协已经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了进来,重庆科协也成为了指导单位。在这一届的颁奖中,我的《重庆迷城:雾中诡事》获得了年度长篇小说银奖。
想想学府影院的观众席上,我纯粹以观众的态度在看待这个奖,而在十一年后,我竟然深度参与其中了。
回头看,我记得第一届星云奖开始就是为了科幻扩容和更新而设立,然后在推选、奖项设置和评选机制上几度遭遇了波折和质疑,但实际上,它确实在不断改进。没有什么奖项一开始就完美的,但它秉持着初衷走了这么久、这么远,还带着最开始的亲切和热闹,并且不断地吸收着新的科幻份子,这就很难得了。
比如我,一个从奇幻跨界到科幻的作者,我的作品跟传统意义上的科幻认知是不同的。与我同年获得银奖的还有在晋江文学城大热的《小蘑菇》,同样不是发在传统的科幻杂志上,但也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到了2023年,网络科幻作品《我们生活在南京》获得了长篇金奖,95后作者天瑞说符还同时拿到了新星金奖。
星云奖确实在不断接纳更新的科幻元素,在努力完成创设的初衷。
当然现在来看,它依然不是完美的,但我觉得它是真诚的。每年的颁奖,不管地点在哪里,或者又新请了哪些嘉宾,但很多都是喜欢科幻的粉丝,大家来也并不是奔着一定要拿奖,感觉更多的是一次相聚。这跟国内很多的文学奖项形成了一种区别,星云奖在严肃和亲切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
其实中国科幻这几年获得了大发展,不过诚实地说,问题还有不少。同样的,星云奖也是在伴随着中国科幻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但只要保持着真诚和开放,就能吸引喜欢科幻的人加入队伍,让它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E伯爵:中国作协会员,《科学fans》主编。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