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奖:童年的终结与科幻的九十亿个名字 | 姬少亭——《星云十五》摘录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云奖:童年的终结与科幻的九十亿个名字
姬少亭/文
15
华语科幻星云奖已经见证了中国科幻15年的发展历程。对一个将会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奖项来说,它才刚刚结束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时代。
对于星云奖的记忆开始于它诞生之前,十几年前,几位前辈就在讨论是不是要为中国科幻设立一个新的奖,当时我不太能够分得清这是一个圈内的窃窃私语,还是真的要认真筹备的事。直到2010年第一届星云奖颁奖典礼举行,科幻作家们穿过电影院长长的黑暗甬道,抵达一个有红色座椅的影厅。
这是一个很小的影厅,全场只能容纳一百多人。当时的我,为这个新的生命感到兴奋,还不知道自己见证了什么。
其实从2007年开始,科幻领域的大活动我都会去参加,一开始是作为记者,后来作为活动组织者、主持人、编辑、或者非虚构写作者,逐渐从一个站在人群中呐喊的小科幻迷,变成一个也需要给别人签名的人。快乐丧失了一点点,但这种热血从来没有改变过。
一开始有些年轻作家得到这个奖项,觉得还没有老牌奖项那么荣耀。我跟朋友们说,当一个奖项拥有十年历史的时候,每座奖杯都会变得沉甸甸的。
2013年,我听韩松老师说,星云奖真的办不下去了,他曾捐了1万块钱给组委会。我明白,这对于他的工资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从小看科幻,我知道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但没有想到时至今日竟然困难到了这个地步。我去询问姬十三,想看看果壳是不是有办法做点什么。十三说,如果你愿意承办这个奖项,果壳可以想办法招商来cover成本。
我很想知道在新的时代科幻是否拥有新的商机。2013年,我和十三、淳子等几位好朋友在果壳内部孵化了一个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希望用这个品牌承办星云奖,并为果壳留下一些科幻资产。
2014年,我们选择在北京的中间剧场举办第五届星云奖活动。用我们在伦敦Worldcon学习到的办会经验,为中国科幻举办一届拥有多个平行会场同时举办多个平行活动的大型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科幻迷拥有多元丰富的选择,并且一定没有办法参加完所有的活动,因而感到满载而归并增添“下次一定还来”的“遗憾”心情。
我们扩展了董仁威老师一直坚持的红毯环节,并让科幻迷先走红毯,他们喜欢的科幻作家则先站在两边为他们欢呼鼓掌。
我们在颁奖晚会上找到了各行各业甚至各个年龄层的科幻迷为作家编辑们颁奖。一个妈妈告诉我,能让她的女儿给她一直喜欢的杨鹏老师颁奖,哪怕翘课也是值得的。
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到场讨论科幻,每个现场都热火朝天挤不进去。那一年,也是见证《三体》力量的一年,许多嘉宾都坚持要来在这里讨论《三体》,我们不得不扩大了名单,让台上坐了一整排嘉宾。我站在门口,只能看见一层一层的人头攒动,听见里面海浪般的欢呼。很满意地离开赶去下一个工作地点。
这一年也是大刘小刘合影的一年,他们在舞台上的一个拥抱,标志了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其中一个时刻。
李不撑帮我找到了许多热情洋溢的年轻科幻迷,他们和作家们一起在舞台上说出那句自我介绍:“我是科幻迷。”
因为这是一届为科幻迷自己举办的活动。
我和邓韵一起导演了话剧,由刘慈欣编剧的《三体外传》,讲一个年轻人在老厂工作,因为喜欢科幻不被领导老刘理解的故事。故事里外星人真的来了,年轻人和老刘的科幻知识得到了充分利用。
再后来,未来局获得资金,可以独立运行,邓韵和李不撑成为未来局的001和002号员工,这个公司成为中国科幻中的另一支年轻力量。
我每年都会去参加星云奖,看看今年又有哪些老朋友来了,他们都过得好不好,又写了什么好东西,还是又幸福地荒废了一年人生。在红色火锅冒腾的热气里面,他们讨论的话题从写论文找工作变成了孩子房子车子。不论是百万光年之外的外星文明,还是眼前的鸡毛蒜皮,都在这一锅又一锅的辣油中翻滚。
我最喜欢看到的,就是他们得奖的时候,脸上绽放出来的光芒,和那种掩饰不住的笑容。
星云奖走到了15岁,因为其公正性和专业性成为了每个科幻创作者的梦想之一。哪怕是能够入围得到银奖,也是至高荣耀。
也很喜欢看到每一年的评委们在台上宣布票数,并公布他们激烈争执的过程。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夯实这个奖项的超强武器。
2023年,我在现场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年轻面孔,他们有些是还在上学的年轻作者,有些是在读研究生,研究科幻历史或借助科幻研究现实。我们请大家吃烤串的时候,长条桌拼了一张又一张,这头都要听不见那一头的声音。他们激烈讨论写作技巧,或者争论某部小说的内容。夜幕下,烧烤摊前,他们的眼睛闪闪发光,大概预示着下一个十五年仍然如此有趣。
星云奖每一年的举办都没有轻松过,海南壹天视界的加入,让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变得更加顺畅起来。只有办活动的人才知道背后的辛苦,每到和他们举杯时候,都能看见他们脸上混杂疲惫和快乐的笑容。这种复杂是鸡尾酒,每个人的比例不同。但大家都一饮而尽。
15岁,正值少年,是期待明天的年纪。

未来事务管理局”CEO姬少亭。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