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的战争书写中再现人性的光辉——评李谦《阿玛的山》
鲁迅文学院 肖雯/文

受惠于长白山这片丰饶的土地,李谦的创作在近年来结出了累累硕果。在相继出版了《虎牙》《与虎为邻》《滚大冰》等多部聚焦生态自然主题的作品后,在新作《阿玛的山》中,李谦再次选择从这座大山出发,将创作的视野投向了更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作为一部聚焦重大历史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以清晰完整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长白山区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对东北抗战史进行发掘的同时,弘扬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再现了一段悲怆而伟大的民族历史。
《阿玛的山》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是对于叙事视点和叙述基调的选择。故事从一个纯真懵懂的满族少年关阿林的视角展开,起初阿林胆大勇敢,他与弟弟佳珲快活而安宁地生活在长白山区的一个叫纳穆窝集屯的小村庄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巴图鲁”。但当战争形势急剧恶化,沦陷之后的长白山地区地狱般的惨痛生活开始一一暴露在少年阿林的视角中。小说中出现了很多生死离别的残酷场面,在松果岭隧道爆炸事件中小舅沛林英勇就义,三岔子屯子屠杀惨案中姥爷一家人的全部被杀,老冬狗子爷爷因不愿离开大山搬到屯子里去而惨遭杀害,而弟弟佳珲也因为缺少药物几乎濒临死亡。小说中以一种相当真实的写法展现了当侵略战争进入持久化之后,它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恐怖专制秩序,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们都在遭遇着巨大的肉体、精神乃至人性本身的折磨。作者的写作还原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这些被侮辱与损害的同胞们走向奋勇反抗的群像故事。但作者并不热衷通过捕捉反抗中的“高光时刻”,并不以富有视觉冲击的画面来凸显流血的可怖与反抗的效力。李谦在处理这段苦难血腥的历史时笔调节制很多,她更关注在这些危险的环境中成人对于儿童的呵护与关爱,满山红、小舅沛林、老冬狗子爷爷乃至日本师傅大冢都在鲜血之中呵护花朵的成长,因此这种叙事基调格外具有一种平静而直达人心的力量,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关阿林及其家族的战时遭遇与日常生活整个侵略战争的缩影。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另一条线索则是作者对于非典型战争叙事的关注。相较于其他抗日战场的开辟,东北地区因最早沦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遭遇着更长久的或直接或隐秘的伤害。在《阿玛的山》中,作者通过扎实的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对“战争”本身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当战争开始后,一切与战争相关的都可以被称为“战场”。小说中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地上的暴行,他们开采矿产、修建森林铁路,大量的中国人被征用为劳工奴役致死,对满族同胞视为发祥地和文化圣山的长白山进行大规模毁灭性开发,而这些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成为日本侵华的资源储备。侵略同样也出现在更隐秘的文化殖民上,中国孩子被迫要在日本学校接受教育,学习武士道教育,严格遵守中国人是下等人的森严秩序。关阿林家想要逃过日本人的排查,只有将租住的房子变为挂上“日寓”的牌子,这些都是羞耻而令人愤怒的殖民经历。与之相对应的,而只要与战争有关的人员,都可以被视为战争的参与者。起初在关阿林心中,“巴图鲁”的是满山红和小舅那样打鬼子,在正面抗争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但当故事来到末尾,被阿林认为是有点怂的父亲关虎在下决心毒死了打算将长白山的金矿献给日本天皇的沈富之后,没有选择投奔满山红,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新京自首,向康德皇帝作为“守山人”没有守住圣山的罪责,唱响了《守山谣》。父亲用他的智慧和性命,守住了一百里的宝藏金山和家人的平安,成为了儿子心中真正的“巴图鲁”。“巴图鲁”一词的涵义变化展现着长白山区广大民众对于战争的自发参与,代表着地方联队、市民村民乃至少年儿童的全民投入的大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说,《阿玛的山》这个故事已经超越了普通层面上儿童文学中对于战争的表现范畴,在抗战精神的深化中揭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性。这是李谦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东北抗战史的一次丰富书写。

在相对单纯的儿童视角中,如何探索、表现战争的高度复杂性,也是作者在《阿玛的山》中着力探讨的地方。在第四章中,关阿林和佳珲来到三岔子村的姥爷家时突然遭遇了日本侵略者的洗劫,危机之中,在姥爷和大冢先生的帮助之下,阿林和佳珲得以保住生命。但三岔子村遭遇屠杀,祖父一家人葬身于火海之中,对阿林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也点燃了他内心向日本人复仇的怒火。他决心要跟随父亲去破坏日本人修筑的铁道,让火车埋葬于大山深处。就在计划快要实现之时,阿林自己却陷入正义与情感的巨大纠葛之中,他既想复仇,但又无法对自己的恩人大冢师傅恩将仇报。因此,当大冢被卡在车厢里满身是血的时候求助的时候,阿林还是听从内心召唤地将他救出。在这两个片段中关阿林在开始面临侵略者在精神与肉体的多重施压中的懵懂惶恐与手足无措,并且作者回避了将儿童“神化”,而是选择将人性的复杂之处一一刻画,令主人公的心理、行为始终没有脱离“儿童”本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试图对普通日本人和日本侵略者的概念做出区分,而是采用写实主义的笔法,批评了大冢身上所代表的“平庸之恶”,唤醒了读者的持续性思考。
李谦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凝练干净、充满温情的鲜明特征,这一风格在《阿玛的山》也得以很好的延续。在故事的前几章中,当战争的风声尚未到来时,作者以诗意的笔致带领读者领略着关东山的冬天,在这片山林中,动物们自由繁衍、生机勃勃,当太阳西下,红叶岭绚丽的落日如同火海般绚烂,“暮色一层层漫卷过来,不动声色的吞掉了远山近树,吞掉了泼天的红色。”人们生活在温暖的茅草屋中,在闲暇时,孩子们抓蝲蛄、采冻蘑,在大橡树的藤子上荡来荡去,在火堆旁听父辈唱着悠扬地《守山谣》。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为沉重的故事赋予了一抹明亮的颜色。在如真似幻的文字中,读者仿佛能够真正地来到了那个小镇,似乎能够与关阿林和佳珲挥一挥手,一起在山野与村庄中玩耍起来。作者试图让读者懂得,战争改变的不过是日常生活的表面,不变的是“守山人”的精神内核。“守山”是守护生命的延续与价值的保护,也为东北的重建积聚力量。对山的守护联结着历史与当下,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崭新的涵义,在清代时五营人的奉命“保护龙脉”永久地留在了这片大山里,日日夜夜守护圣山;父亲关虎为“守护金山”、反抗日本侵略而献出生命;建国后东北工业迎来了腾飞,一号金矿上人声鼎沸、机器声隆隆,新的世界已经到来,更揭示了社会重建的可能性。作者通过阿林家族的故事,打通了历史东北与当下东北发展的悠久的联系,为“守山人”赋予了深远的内涵,守住了山就为国家保存了发展的希望,而作者对于民谣的使用和对守山精神的传播,正向读者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日常生活没有中断,正义总会伸张,文明也总会延续下去。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教授曾对当下中国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提出希冀,希望他们“需要有深入生活的过程。当然这个生活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说阅读历史文献,比如实地调研这块土地、地域当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的故事,甚至感悟某一个地域的生活场景,也是生活。”在《阿玛的山》中李谦回应了这种期待,她选择回到了写作的生发地,聆听群山的呼唤中,从中发掘出新的叙述道路,为在动荡的战时生活曾经努力生活与抗争的普通人赋予了价值和意义,这是当下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李谦所开辟的道路也具备启示意义:扎根于土地,不计辛劳的深扎与重访,从巨变的土地中汲取力量,我想在这片山林在未来也定会给予作者更多的回报。
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记录了那段烽烟岁月里的儿童成长历程。每个人物都很有辨识度,尤其是小主人公,有血有肉,在残酷的岁月里,怀揣着国恨家仇和满腔斗志,依然保有一份温暖的童心。我最喜欢的是对于长白山地区的风土人情的记录,充满了新奇趣,也洋溢着那片黑土地的热情和不屈,特别推荐和孩子一起阅读。
《阿玛的山》以我为独特视角,以东北抗联为题材,以长白山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采的人文风情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底层中国人为抵抗日本侵略,保护国家矿产资源而发生的精彩传奇故事。 《阿玛的山》语言生动流畅,儿童读不会感觉晦涩难懂,成年人读也不会觉得幼稚浅薄。语言极具东北地域特点,读起来让人有种畅快淋漓,特别舒服的感觉,由此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是极其深厚的。 《阿玛的山》没有大起大落死局反转的情节设置,读起来没有像坐过山车一样新奇刺激,但故事在平平淡淡中层层递进,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到达情绪的巅峰。 最值得一提的是《阿玛的山》中人物的塑造。无论是无所畏惧倔强正直的我,还是胆小怕事温顺善良的弟弟;无论是英姿飒爽豪气干云的抗联女英雄“满山红”,还是和蔼可亲勇敢无畏的爷爷;无论是谨小慎微心地善良的大冢,还是视死如归义薄云天的阿玛;还有看似文弱却视死如归的小舅,还有忠厚老实却人面兽心沈富……等等等等。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使读者极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跟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阿玛的山》是极具阅读性的,成人跟儿童都是可读的。本书通篇充满着人文主义,家国情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爱国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每次给孩子买书,我都要先睹为快,然后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探讨,希望能给予她及时有效的指点。毕竟现在孩子都累得慌,真心不愿意她被平平的文字侵占掉本就不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一口气读完这十几万字,立刻被作家带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阅读期间几次红了眼眶……抗日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没少接触了,狗血的很多,很担心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尤其是和孩子的契合度。但是,《阿玛的山》很值得。
01一部热血沸腾的抗争史诗 暑假里,我读了我们吉林省儿童文学作家李谦《阿玛的山》这本书,使我大有所感。这一部热血沸腾的抗争史诗。本书的内容梗概大致是这样的:九岁的满族男孩儿关阿林勇敢胆大,一心渴望成为顶天立地的英维,并常常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英雄。在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长白山的珍贵资源,并肆虐残害东北地区的人民时,人民一致奋起反抗,英勇抗争。关阿林面对国仇家恨彰显出了一个中国有志少年骨子里的英雄品质。而他的父亲更是为保护矿脉资源,勇赴国难,东北地区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部书于残酷中照见温情,从绝望中酝酿希望。 02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读罢此书,我想:作为一个与关阿林同龄少年,面对国仇家恨应该有一个少年骨血里就生就的英雄品质。我虽然无法随时光穿越回到过去,但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有抵挡日本人侵略的强烈意识,时时准备好用自身的学习和掌握的科技力量来报效祖国。 绝不容我们的国家再被外来人给侵略,保家卫国,实现我们一名中国人的自身价值,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谦简介:
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作协签约作家。
已出版生态题材长篇小说《与虎为邻》《虎牙》,儿童长篇小说《阿玛的山》《滚大冰》等。
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读友杯”“周庄杯”“长江杯”等儿童文学小说奖,并获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表彰。

九岁满族男孩关阿林勇敢胆大,渴望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并常常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英雄气概。在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长白山珍贵资源时,东北地区人民奋起反抗,英勇抗争。关阿林面对国仇家恨,彰显了一个中国少年骨子里的英雄品质,而他的父亲更是勇赴国难,慷慨捐躯。
我们的山,守住了!
我们的国,也守住了!
真实的历史背景,厚重的文学质感,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一部热血沸腾的抗争史诗,
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今夏,你还等什么?!
赶紧翻开《阿玛的山》,与关阿林一起保家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