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简介
马莉,诗人艺术家。生于广东湛江。毕业于中山大学。艺术创作涉及架上绘画、抽象水墨、十四行诗歌及散文创作。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美国圣塔克拉拉会展中心举办个人画展,2018至2019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中国当代诗人画家艺术作品“灵性的回归”全国巡展;多次参加联展。绘画作品被国内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机构、美术馆、私人收藏。获2017“抽象北京”新当代抽象艺术展优秀奖、2018“北京夏季展”优秀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一届中国新经典诗歌奖、2018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等。已出版作品18部。诗歌被译介到美国、英国、韩国、意大利等。曾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导师;中国书画院艺术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专访 || 诗人马莉
1、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我最早写作的一首诗是写给我同桌的一个男生,他是留级生,这是我生命中写的第一首诗。可我为什么要写一首诗给他呢?因为我喜欢他,更因为在此之前,我偶尔读到了一首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白帆》。这是我生命中读到的第一首诗。
我清楚地记得这年我7岁,父亲病得很重,我的母亲天天在医院值夜班。有一天中午我不想午睡,悄悄从床上爬到床底下玩,发现竟然有一箱子的书!是我父亲在上海读军医大学时的医学专业书。这堆书中居然有一本蓝色封面的文学小书,是父亲当年学习俄语文学的普及读物。我翻开来,第一页是一首莱蒙托夫的诗《白帆》,它极大的吸引了我,我没有记错,译者是郑振铎先生: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只孤独的帆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什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汹涌着,海风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响
啊,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碧色的澄清的水流
它上面是金黄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地,像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详
这首只有12句的俄文诗配有汉译和汉语拼音,年仅7岁的我逐字逐句艰难地拼读了出来,每拼读完一句,诗歌中深遂的意象就出现在眼前。我出生在南方以南一座椰风浪影的海滨小城——湛江,那是一个面向大海常年雷雨交加的雷洲半岛,一个充满诗歌意绪和亚热带雨林情调的小城。我的家就在这个小城之南,推开窗子就可以看见大海和漫长的海岸线以及高高的椰子树。我想象着诗中的大海与我家推开窗子就能望见的大海是不是同一座大海。但我无法想象,因为一个7岁的孩子不知道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俄国的大海,与中国的大海是不是同一座大海……
不久我就给我同桌的一个男生写了一首诗。他是留级生,当年我的班主任吴老师为什么让我与留级生同桌?是因为老师对我信任吗?我相信是的。吴老师对我说,我能“以柔克刚”来约束这位留级生。其他的同学都不喜欢和留级生同桌,但我喜欢,因为这个留级生个子很高,夏天身着他父亲的海魂衫那简直是帅极了。我的诗很短才六句:
你长得好看,但你的头发很乱,
你跑步第一名,但功课不好老是留级。
等我上六年级时你还是一年级。
等我上中学时你还是一年级。
等我上大学时你还是一年级。
等我和别人结婚时你还是一年级。

马莉(右)与王小妮(中)、舒婷(左)合影于诗会上。1995年深圳。
这首题为《留级生》的诗是我在下课时用铅笔写下的,我悄悄夹进这位男同学的语文作业本里。没想到他在交作业时被老师发现并遭遇了批评。老师要他讲出写这首“情诗”的人是谁?这位留级生紧闭着嘴没有把我出卖给严厉的吴老师。由于男同学的父亲是部队的首长,老师没有再追责下去。但我永远记得我这位小学同学,他是保护我写诗的第一个人。
在我的学生时代,这首莱蒙托夫的诗早已铭刻在我的心里了,它像一只孤独的帆闪着白光……。
七十年代我读中学,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有一本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他在课堂上给我们朗读这首阶梯体诗歌,在课后他又单独借给我阅读。他对我说:贺敬之诗体实际上是学习了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诗体。从那一天开始,我就知道有一个和我同姓马的外国著名诗人。我兴致勃勃地抄写这首长诗并且背诵它。整个七十年代,我在日记里写过多首诗,我当时暗恋着一位男同学,我把对他的爱用隐蔽的日记形式写下来。这些日记诗歌我曾悄悄地寄给了当时国内的一些少儿杂志,希望能够发表,但是全部石沉大海……
1975年底,我中学毕业来到卫生药场,末代知青的生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可言,我感觉到前途无望和命运渺茫,心情压抑而沉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这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暗中传抄外国诗歌,记得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写诗的朋友为我借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和《穿裤子的云》,我把这本诗集全部抄在了我的日记本上。
1976年,我的一位中学男同学疯狂追求我,我们频频书信往来,大概是由于读了小说《牛虻》,我把自己比作琼玛,他把自己比作亚瑟……这很有点柏拉图的意味。我们相互赠送“情诗”——这期间我写下许多“情诗”。也就在这一年,我参加了市里和省里组织的青年诗人创作笔会,到周边各地云游体验。1977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诗歌《篝火之歌》和组诗《这里到处是光明》。也就在这历史性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春天我考上了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整个七十年代,我精神上的苦闷与焦虑给我的诗歌注入了骨子里的不安与恐惧,甚至反叛,但呈现在诗歌文本外观上的,却是与生俱来的飘渺、虚空与亲切、温和,这仿佛是一对相互依存的诗歌对立物,正是这些个人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背景构成了我的诗歌最早的内质结构:不安、兴奋、喜悦与神经质。
这应该是我诗歌写作漫长的发育时期,也是我的积累与准备时期。我在肉眼可见的世界中看见了某种苦痛与不幸,某种开阔与遥远,它们是模糊的,但却是神圣的。

马莉与诗友翟永明合影于当代中国诗人绘画巡展现场。2016年。
2、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诗歌:斯蒂文斯《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最经典的开始头:
周围,二十座雪山
唯一转动的
是乌鸫的一双眼睛
直到今天我仍记得那两枚在白色中转动的黑眼球。他的诗歌就是有韵律的绘画。
卢梭的绘画(给我的诗注入了神秘的幻想);
巴尔蒂斯的绘画(给我的诗增添了惊异的直觉);
凡高和毕加索和马格利特的绘画(给我的诗加持着色彩的力量)。
他们的绘画就是色彩的诗歌。

马莉应邀参加“灵性的回归——中国当代诗人全国联展”现场,在自己的画作前留影。2016年北京。
3、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 13首代表作题目,并注明写作年代。
《一棵棕榈树和两个女人》写于1985年;
《墙痣》写于1988年;
《渴望失恋》写于1988年;
《墙壁紧密地镶着一面镜子》写于1995年;
《这是一个弯曲的空间》写于1995年;
《告密者的兄弟》写于2001年;
《黑色不过虑光芒》写于2006年;
《孔子喜欢蝴蝶吗》2018年;
《鸟翅与肋骨》写于2021年;
《悲悯》写于2021年;
《人性》写于2022年;
《戒指》写于2022年;
《从海上出发》写于2022年;
《永在之诗》写于2022年。

马莉在画展现场签名售诗集,2018年美国加州。
4、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经常是一挥而就。但是写完之后必须搁置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乃至十年以上……对我来说写诗是我的生活,写诗就是“写”出“诗”来,我不想张扬什么,发表与否也就并不重要。搁置热乎乎的刚写完的诗让它冷却,让它完全陌生化之后再看,就像是看别人的诗,一下子可以发现诗的好和诗的毛病。这是一种深入到诗歌骨髓的写作乐趣。

马莉与先锋艺术家马越先生在宋庄的马莉画室里合影。2018年。
5、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
写诗是我的生活(现在画画也是)。诗歌创作与职业和生活互相滋养,密切融合。生活越常态,我的创作灵感就越多,同时职业生涯给我观察世界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视角。

马莉与朱子庆在中山大学校园草坪上接受南都记者采访。2019年广州。
6、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我读诗评文章,偶尔也写一些诗评。但我对原创作品的阅读比评论原创的作品要多。因为原创作品读了之后能第一眼知道它好在哪里,而评论原创的作品往往会走歪,要么评不及原创,要么过度阐释偏离本体。最可靠的是自己的天赋直觉和质朴嗅觉。

马莉与子庆在宋庄画家村与诗人画家一起聚餐并玩游戏。2019年北京。
7、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好诗也有,但是太少。大部分诗浅白,像口语段子;不深邃,缺少思考能力;没有诗性,无想像力。

马莉与诗人芒克在宋庄联手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影于2011年12月
8、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第一是诗歌的幻想性。
曾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幻构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我回答:只写一个看得见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是很局限的,因为世界除了我们肉眼看见的,还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肉身感知不到的存在,它肯定比肉眼可见更丰富更复杂得多。只是写一个看得见的世界,这是对文学的庸俗化理解、对人类生命存在的简单化涂鸦。
第二是诗歌应该有难度。
有难度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正如我阅读一部经典,经典都是有难度的,而有难度的经典阅读才能增长人类的精神。像《百年孤独》和《尤利西斯》。诗歌的难度包括意象的构建、语言的精准精彩,以及表现的力度等。但是特别要区别的是:有些很单纯的诗是很精彩和有力量的,而有些看似很有难度的诗却没有诗意。因为往往越单纯的诗越有难度。
第三是让意象陌生化。
这是优秀诗人的天赋与能力。诗歌通过陌生化的意象创造了好奇的诗句,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因为诗歌的大胆而任性的想象力,使思想的探险获得了自由。诗人最重要的职责是创造人类无法企及的另一种现实:超越生活经验的现实,诗人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创造的精神世界(或疆域)就有多辽阔,这种无限的可能性促进着一代代人灵魂与精神的解放。曾经有人说中国的诗歌缺乏经验逻辑,经不起日常生活的推敲,而现在呢,到处充斥着口语经验,精神逻辑不见了。
诗歌是将物质(词语)精神化,而它的活力归根结底是创造力。

马莉和夫君及儿子,1989年夏天
(来源:诗探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