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龙年文化怪象
文/许兆河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今年的新年新春祝词特别让人战战兢兢,即便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也一头雾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生僻字,不知始作俑者是谁,居于何种心态。为了让人明确其祝词的意思,写祝词者可谓用心良苦,既为生字标出了拼音,还不厌其繁的注出意思。比如大家龙年的祝词除了龙行龘龘(dá),还有前程朤朤(lǎng)、生活䲜䲜(yè)、百业骎骎(qīn)、财运㵘㵘(màn)。老实说,如果没看注解,还真不知何意。
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片断,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数种写法,人便以之为其乃有学问之人,当存敬畏之心,今之人自以为能知三龙四鱼水月,也是有大学问之人,当获得文化人万众仰视的荣耀,或者有伯乐从中发现此千里马,从而破格重用,重振中华文化之辉煌。
然而,笔者细思苦想,也想不出其真正的文化价值,最终也只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可笑的是一些网友也趋之若鹜,争相转发此祝福短信,即便是还算有点文化涵养的人也感觉接收吃力,更何况一般人呢?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文化敬畏,是一种文化自信,笔者则认为这是文化极端不自信的表现,一句祝词,难道几千常用汉字不够用吗?非得从故纸堆里寻出这几个早就被时代淘汰的字,可怜的国人再次表现出对文化盲从心理,一时间传得沸沸洋洋。我也收到有些朋友转来的祝福词,一笑置之。甚至短信也不想回,因为如此厚礼,如不礼尚往来,恐朋友觉得怠慢了,如硬要如法炮制,又觉得是东施效颦,徒增笑料。况且我向来轻那些借花献佛之举。既无力首创,又不屑借花之举。索性失礼就失礼,以表明自己的文化态度。
针对此类现象,笔者认为要克服文化传承时的浮躁心理,要用健康的心态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摒弃那种视糟粕为精华的错误认知。更加警惕良莠不分,糊涂盲从的心理,从无知到自负,从浅薄到自大,视粗鄙为高雅。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应该为大众所能接受才是硬道理。对传统的重视不是标新立异,就算是能认得几个怪字也不一定是学问高深。我深度怀疑,这会不会误导我们的孩子忽略了健康的认知,死抠几个怪字反而忽略了常用字的认知。我们完全没必要以认得几个怪字为荣,也完全不必因不认得几个字为耻。
龙年之后,有些家长为孩子取名不重复,不知会不会剑走偏锋,专取生僻字。未来的孩子的名字很可能长成这样子,龙龘龘(dá),赵朤朤(lǎng)、刘䲜䲜,官㵘,牛犇犇,马骉骉,钱燚,未来的语文老师如不能逆时而动,来叫学生的名字时一定会闹出不该出现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