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说元宵
作者:佚名
朗诵:昤鹂鹏程朗诵艺术团
导演:梁越
策划:丽璇
音频制作:红树林
文字整理: 丽晨

开头
朗诵:梁越


过年过到元宵节,才是圆满。”看花灯,赏明月,猜灯谜,品元宵,元宵节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人们在这一天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展望新一年的开始。作家笔下的元宵节,虽然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有些时日,生动的文字仿佛仍能带领我们重回各地元宵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

老舍——火炽而美丽的元宵节,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朗诵:王璨

在老舍的笔下《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把元宵节称为新年的高潮: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从老舍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一窥彼时的北京元宵节,“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汪曾祺: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
朗诵:秀桥

汪曾祺的故乡在江苏常州,在散文《故乡的元宵节》中,他记载了一个当地特殊的习俗: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沈从文写《过节与观灯》讲观灯史
朗诵:丽璇

沈从文,一位历经忧患的著名作家,他对于自幼成长的乡土——湘西的挚爱,读起来耐人寻味,引人共鸣,他在《过节与观灯》中记录了他的家乡湘西的狮子龙灯烟火,这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极著名。
在湘西,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 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沈从文自述自己是“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到最后,大家都可能会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或不到终曲 照例就瘫下来,“他的话惹得大家好笑!”


冰心:《寄小读者》中元宵“花市灯如昼”
朗诵:丽晨

《寄小读者》是冰心写给孩子们的通讯,字里行间饱含其远渡重洋而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诉说了她对往事的追忆和遥想,满溢童趣与温情。她回忆了福州元宵“花市灯如昼”的热闹场景。她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元宵之夜,灯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欢笑过后,也让小时候的冰心有落寞之感: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巴金《家》中主人公过元宵节
朗诵:杨建松

巴金的作品《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中,也有他对元宵节的描写,写出了一种惜别的心情。
“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礼。觉英带了觉群到街上去看人烧龙灯。瑞珏和淑英姊妹们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虽然两家相隔不远,但是她们少有机会跟琴在一起玩几个整天。而且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够像在新年里那样痛快地游玩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觉新的房里商量怎样度过这个晚上。大家都赞成觉新的提议:到花园里划船去。”

结尾
朗诵: 梁越

元宵节,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美好的开始。在文字与生活中热热闹闹地体验这人间烟火,给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相信这份内心积蓄的能量,也能在接下来的春天持续温暖你。
作家介绍:老舍

作家介绍:汪曾祺

作家介绍:沈从文

作家介绍:冰心

作家介绍:巴金

朗诵者介绍



编辑:红树林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评论、投稿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推荐码:10925881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