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宪问(12)
恪守本分是起码的德行
【原文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卫国大夫,名瑗。据说此人能经常反省自己过失,且很有修养,在当时很有声望,也很受孔子敬重,而且,两人还有过很深的交情——孔子师徒游说卫国时就住在蘧伯玉家中。从有关文献考究,蘧伯玉应该年长孔子几十岁,孔子在其跟前,当属晚辈后生。这一章记载的事情,究竟发生在孔子去卫之前还是去卫返鲁之后,无从知晓,大概情形是:
有一次,蘧伯玉派人来看望孔子。孔子对这位使者很尊重,依礼请其坐下后与之交谈,问到:“老先生(蘧伯玉)最近忙什么呢?”
使者回答:“老先生希望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没有如愿。”
等宾主谈话结束,使者出去后,孔子赞叹说:
“这真是一位称职的使者,一位好使者!”
孔子为什么会对这位使者如此赞赏?原因是,这个人作为蘧伯玉的代表,很好地履行了使者的职责,完成了使命。我们可以肯定,其与孔子交流的事情一定是多方面的,孔子问候蘧伯玉大概只是一句开场的客套,但,就是这一看似平常的客套,使者的回答,却是既展现了蘧伯玉高尚的品德修养,又很谦逊、得体,使人对蘧伯玉不由产生敬重之情,为以下的交流确立了基调,使人对蘧伯玉及其使者本人不敢不敬。这一是反映出了使者对其使命之忠,二是反映出了其自身的外交才能和学问修养,所以孔子对其很赞赏。这就告诫弟子,为人处事,要站稳立场;受命于人,就要忠于使命,不辱使命。
由对使者的夸赞,又引出关于如何恪守做人本分的讨论:
【原文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泰伯篇第八》中出现过,讲的是为官所因坚守的本分,即不越权、不越位,履行好本位职责,不要干涉别人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读者可以参阅本篇的解读《为官之道》一章。曾子将孔子的这一教诲,提升到了做人的修养上,他说:“君子思不出其位”,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思考问题不会超越自己的职位。也就是说,要恪尽职守,做好分内之事,不越权、滥权,干预、干涉别人分内之事。蘧伯玉的使者代表蘧伯玉访问孔子,其言行始终恪守其“使者”的本位,忠实于使命,没有违背蘧伯玉的意志,更没有超越蘧伯玉而行事,完成了蘧伯玉所授予的使命,所以受到孔子的赞誉。
【原文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进一步教导说: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会为自己说的话超过了自己实际该做的和所能做到的事,感到可耻。这就是说,做人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自己做不到或者做不了的事情就不要随意说,乱发议论乱表态,更不能吹牛说大话,这也是对“思不出其位”的进一步引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