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协会员,门头沟区作协原副主席、《百花山》原副主编,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门头沟教育》原主编江之龙老师因病于2月12日病逝,享年86岁。
江之龙老师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门头沟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还曾在区文化馆从事文艺创作。他不仅是一名优秀教师,也是一位优秀作家。除在职期间于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文学和文艺作品,退休后积极参与和支持作协工作,勤奋刻苦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诗集《教育诗篇》《教海方舟》,诗文自选集《生命的述职》,随笔《实用起名技巧》等,把教育与文学有机融合,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为深切缅怀江之龙老师,特重发作协名誉主席马淑琴为江之龙老师诗集《教海方舟》写的读后感《为“师”而鸣唱的“诗”》(原发《北京教育》),以此告慰与纪念。
为“师”而鸣唱的“诗”
——读江之龙老师《教海芳洲》有感
马淑琴/文
继1999年的《教育诗篇》之后,最近,区作协常务理事,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江之龙老师又出版了一本新的作品集——《教海芳洲》,出版单位仍是中国文联出版社。捧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新书,心情难以平静,封面上那无垠的大海中显现一块绿色的洲岛,几只白色的海鸥在盘旋,在鸣唱,为大海,为那片绿色的芳洲,也为着一切生命。
忠诚的楷模
半个多世纪以前,胶东半岛一户普通的农家,一个两岁男孩的母亲逝去,伯父母把孩子带到了北京郊区的石景山。从此,这个男孩以小学两次跳级,中学成绩优异,并担任北京九中学生会主席的不凡经历,考入了北京一所高等院校。大学毕业前,他有幸参加了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的大学生访贫问苦活动,来到了京西门头沟的沿河城。这座古朴的小山村不仅占据了他的心,而且划定了他的人生坐标,于是,在毕业分配志愿的第一栏里,他郑重地填上了:“门头沟区”。从此,江之龙老师开始了他钟爱的教师生涯。
江之龙老师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温暖的热爱之情,使得他的生活之树上“教师”与“诗人”两种不同的枝杈成功地嫁接,一棵树上诗意地生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做为教师,江之龙老师是名符其实的优秀。这种优秀不是单纯的,而是有着更胜一筹的含义。这就是他不仅全身心地当好一名教师,而且用诗人的眼光去洞察、剖析职业氛围中的一切现象,用诗人的感觉去体会、领悟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凡是教育、教师的触须所到之处,都长出了鲜亮的诗歌。教师这一伟大而神圣的职业被江之龙老师的教育诗篇诠释得更加伟大而神圣,并且充满了诗意。做为一位诗人,优秀也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这位“诗人”不仅勤奋,而且他的诗歌决不同于有些“诗人”的无病呻吟,而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鲜明生动的内容。因为紧接“地气”,所以诗歌的花朵开得分外姣艳。从《中国教师》“只顾收获东方文明,顾不上自己阮襄羞涩,硬在此岸执着”的那种坚定;到《关于教育的比喻》“像蜡烛,像春蚕,像园丁,像太阳”的那种潇洒,到《花与蜜蜂》“花儿一般,笑出永恒的花期”的那种坦然,无不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和无怨无悔。从“走入女强人行列”的《女校长》,到“在女儿国里留守”的小学男教师,和“舍弃了那些姹紫嫣红的心愿,当一名人生之路的领班”的青年女教师;从“把生命的根须,深深扎进教育,用扎实的功底,升起事业的晨曦”的《第一年教龄》和“五十双眼睛亮成五十双明灯,照我走好登上讲台的路程”的《接新班》到《送走毕业班》中那种“本想平日解题一样滔滔不绝,备好的话题却总在喉头打结,本想最后一次端祥每一张脸庞,欢跳的泪花却常把目光摇曳……”的依依不舍的心情,江之龙老师以他细腻的情感细微地刻划和描述了教师职业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展现了一名教师极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不是别的,而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高度热爱之情,是一种不掺任何杂念的高度纯净透明的心境。
更加可贵的是,江之龙老师还把教育艺术、教学理论、教育科学演绎成美丽而明透的诗篇。如《和学生聊天》、《梳理情绪》、《幽默之果》、《悬念》以及那些教学随笔,让人读后不仅受到深刻的启迪,而且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一些本该用理论阐述的抽象概念,江之龙老师却用文学的手法、诗的语言表述得鲜活而生动,实现了一种经验与精神的结合,使作品发挥教育科研成果和文学两种作用。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教学理论、教育艺术的总结,而且是一种升华。江之龙老师忠诚教育事业,他没有把教师职业仅仅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全部身心溶进事业,用全部心血,以艺术的特殊方式来反映提升事业。这一切,没有忠诚,是绝对做不到的。
学者的风范
天靠造化弄人,人靠造化弄天。人类对世界万物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精神炼狱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人类总是凭着一颗敏感的心灵和睿智的头脑前仆后继地思考着。江之龙老师的作品其中一类就是通过深层次的思索,用形象的语言阐释哲理、剖析事物之间矛盾关系的作品。如诗歌《智力王国走笔》中的6首,《聊天》3首以及《心路》中的诸多作品。江老师把纷繁复杂的事物关系和现象用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和生动魅力的语言加以表达,篇篇首首都饱含哲理和诗意,文笔精炼优美,风格清新流畅。通过对某些细节伸张的描写,表达一种哲理的思考,把具体的感受升华为带有普遍意义的感悟。正如他写的《思维》这首诗:“能动的触须不停地探析/不仅仅是为温习散乱的记忆/活像一个工程小兵/却又不乏大师的能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你的出征/三分之一为解一道难题/三分之一只是一种寻常演习/另有三分之一是为了/深拙一片富饶的土地/生命的矿藏不会穷尽/智慧之泉不会只剩最后一滴/默默的行程永无止息/呵,神秘的思维/你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处所里/深居/却把一个很大很大的人字/永远的高举。”这里,诗人用寥寥数语阐释了一个丰厚而宏大的命题。而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却高度浓缩了人生的真谛,令人回味无穷。又如《呼唤批评》、《同错误聊天》、《错误过程》、《体验辩证》等等。这些诗风格活泼,阐述了许多人生问题,都是通达世故的真知卓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而且能够启迪人类应该自省方面的心智,提高人的素养。这组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敏锐细微的观察能力,而且体现了高度的思辩能力和严谨的概括、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那些善于理性思维的学者才有的,说明作者不仅有以感性思维为特征的艺术素质,而且具备以理性思维为主旨的学者风范。
除此之外,江之龙老师的作品还集中收入了一组《艺术诗扎》。从《声乐殿堂巡礼》到《歌海采珠》;从《听曲》到《民族之花》,说明了作者是在一个宽泛的艺术领域中生活着,而艺术又是相通的。
江之龙老师已年过花甲。他退休后的生活既扎实又精彩。扎实者,他不事张扬,常常兜里装一个小本子和一截铅笔,徜徉在山坡上、铁路边,寻觅和思索,扑捉构思着闪光的诗句。精彩者,几年时间已经出版了两本作品集,在精神生活的土地上勤奋耕酝并收获累累硕果,还有比这更精彩的吗。
首发《北京教育》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