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叶古镇行
游雪莲
我爸爸小的时候常在艾叶滩边玩耍,高高的天车仿佛挨着奶奶的家……
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清晨,艾叶古镇农贸市场已经挤得水泄不通。被太阳爱抚过的葡萄颗粒饱满,散发阵阵诱人的果香,这也是当地农民辛勤耕耘的结果。旭水河面波浪宽,在这里你能看到山清水秀的壮美,也能感受平凡日子里的幸福,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这就是生活。
非遗传习场所--天宫庙
沿着十余级石梯拾阶而上,天井的正中伫立着一口直径一米的长形石缸,石缸表面疯长的青苔紧紧地贴在上面,隐盖着曾经的辉煌;雕刻的花色图案较为模糊,展示着它的古老而神秘。石缸里面一厘米一条的堑子纹路直抵缸底,反映出其做工精细。紧挨石岗的台阶上放一磨盘,象征时来运转。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非遗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传承好本土文化,守护好家乡的烟火,为节日增添一抹亮色。非遗文化不仅是文明进程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
院内高大的香樟树婆娑的树影倒映在水中,相映成趣。清澈见底的水里,一条红色的锦鲤在里面活蹦乱跳,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时而舞动凤尾,搅起一阵涟漪……

走进天宫堂,便是非遗展览厅,厅内琳琅满目,各式龚扇、剪纸等令人目不暇接。这里还是自贡“小三绝”的传习场所,所展示的每一件非遗产品,让我不得不惊叹国风之美。我仔细观察被誉为“中华第一扇”的龚扇,它质薄如绢,绚丽如花,光滑如镜,扇面图案别具一格,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剪刀在大师的手下,仿佛也变成了画笔,这一抹中国红,便在岁月的长河中经久不息,任重而道远。
参观艾叶盐业历史文化陈列馆后,了解了艾叶镇在盐运文化利用、井盐遗迹保护、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文旅融合发展等相关情况,对盐运第一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及千年井盐记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百年”理发店
趁着阳光正好,我们去走街串巷子,来到一家“百年老店”。说这家位于小镇老街公路边的理发店是“百年老店”,不是说理发店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它木门、木立柱、木梁篱笆墙的串架式结构的老房子。
门口竖放着一张老式的长木凳,木制的洗脸架上放着一个不锈钢盆供顾客洗头用。墙面用涂料简单粉刷过,看上去大部分已斑驳陆离,而且严重脱落,剩下的开始泛黄。房顶上的吊扇铺满了灰尘,几张有年代感的铁制升降椅原有的漆已褪尽,锈迹斑斑,坐垫里填充的泡沫也裸露一部分。我环顾四周,只有电热水器是新式的,除了进门一侧的墙上挂着三块小的营业用的镜子,工具台上堆着剪子梳子,另一侧的墙上则端端正正张贴着营业执照和一副挂历,几件供顾客备用的外套。

店主是一个约莫六十岁的男子,正在为一位老婆婆剪发。师傅说店里的客人还是以镇上居民为主,当然也不时会接待外地路人。因为熟络,或许是默契,习惯了我的手法,座椅上的婆婆连忙补充道主要是信得过李师傅。他每天周而复始地用理发工具为风尘仆仆南来北往的行人打理发型,想必走出理发店的客人自然也会信心满满走南闯北。
我惊讶的是座椅还是四十年前的老椅子。婆婆起身照照镜子,满意地付给师傅十元钱,师傅毕恭毕敬的找她两元零钞,婆婆一再推辞不用找补,师傅说,今天停水没洗头,只收八元。原来在镇上理一次发只需八元,比城里便宜多了。离开时,婆婆不忘向我们推荐以后就来找李师傅理发,不仅技术好服务好收费还合理。我们一家老少全在这儿剪发,坚持四十多年了,不容易啊。师傅说他十多岁就给父亲学习理发手艺,其间也曾磕磕绊绊经营困难,但从未想过放弃,无论如何都要将父亲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他说房子很破旧,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的,你们可以进里屋参观吧,去看看那墙角木柱子上遗留下来的字就相信了。门边的木立柱上,泛着岁月摩挲过的光泽,尤其是屋顶的阳光倾泻而下,刚刚好落在上面,仿佛一位穿旗袍的妙龄女子正倚门回眸。这间穿越沧桑的老屋,有将近一百年历史,不假。
房子是旧的,阳光却是新的,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影也是新的。
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豆浆香气,味道是从马路对门的小巷深处传出来的,饥肠辘辘的我们向小巷深处大步走去,好想立刻吃上几口荤豆花一饱口福。
李家桥居民区
徜徉在午后的小镇,清闲而淡然之感油然而生;悠闲的老人坐在竹制的条椅上闭目养神;做小生意的也是默默地看着过往路人,或是漫不经心地整理商品,懒得吆喝……人们就是这样一切顺其自然,以慢节奏的方式重复着日子的平淡,构成了小镇特有的风情。
来到旭水河边的李家桥居民区——父亲的出生地,一位大姐正在搭理自家的“小菜园”,她说这两排居民房里住的大多都是租户,有孩子在镇上读书的,有腿脚不方便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也有退休后选择在这里养老的。家家户户的门敞开着,没有一丝防备,相互照应,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婆婆向我们挥手打招呼。

走到尽头,近百年的老屋还在,父亲指着当年居住的那间房屋。里屋走出来一位衣着整洁的大妈,我们说明来意,她忙招呼我们进屋坐坐,她说以前在银行工作,选择在这里养老,一是可以陪伴老年的母亲,弥补工作时亏欠母亲的遗憾。二是因为这儿空气好,交通方便,吃的新鲜,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再说社区的同志服务周到热情,还经常上门来问长问短。一间有着大大窗户的敞亮房间;整洁的大床,床单没一丝褶皱,床头柜放着几本书;清瘦的身子,走得细碎还有些晃悠的步伐;还有那有条有理、有论据有结论的言辞……看到老人满脸的幸福感,顿感老年时光让人甚至有些向往。
这院里居住的几户老人聚在一个大院落里共同生活。白天在院里闲坐聊天,或是相约院外遛弯,夜里各回各家。想像中的抱团养老就是这样吧,老到生活起居不便时,约上好友,守着一方院子,聊些过往趣事,寻些耄耋清欢,不为日常琐事而累,也不给子女添乱,每天只是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闲散度日……仿佛看到了向往的老年生活,不那么排斥衰老,心里是快乐的。
晚上七点的院落,清风徐来,当文化广场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坐着轮椅的老人也跟着音乐挥舞手臂。
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心情是快乐的,快乐还在看到老年生活的一面,真实、贴切又深入,快乐在可以重视审视衰老。也许,从现在开始,从容迎接衰老,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平康桥

父亲领着我们兄妹继续寻找童年的记忆,走在平康桥上,想起儿时每次去姑妈家,必经旭水河上这座石拱桥,我们常在桥上驻足,看河中遨游的小鱼,观风动的野花,听头顶野雀的“喳喳”叫,还有奔腾的河水从堰闸飞溅而下的哗哗的流水声。
平康桥体虽青苔斑驳,但整座桥高大、外观古朴、桥面平整、桥墩结实,不显苍老破败,把旭水河东西两岸的艾叶和长土两个盐业生产重镇连通起来。
平康桥及堰闸至今保存完好并继续发挥着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保护价值,是贡井盐业生产的一段历史、一座盐运的里程碑。
平康桥恰似一枚贴在古镇信封上的邮票,翩翩穿行于时光的各个驿站。
斗换星移,悦耳的马铃声已然远去,只有历史和现实在平康桥不期而遇。
父亲倚在石栏上,久久地凝视着当年玩伴们集中活动的场所“灶房”的方向、俯下身指着脚下的艾叶滩,双手轻轻拭去石栏上的灰尘,感慨万端,当年一起在平康桥奔跑疯耍的盐工子弟后代,多像这平康桥梁上那泥造燕子窝中躁动的雏燕,羽翼长全便天南海北飞了,为了生计和梦想。偶尔返乡,既渴望又胆怯地路过平康桥。
站在桥上,父亲百感交集,一会儿望望上游宽阔的河面,一会儿又把目光投向这一片险滩。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遇到激流险滩的时候。遇事不急,处世不躁。要心态平和,做到波澜不惊,也要学会激流勇退。要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桥头岸边一棵高大的黄桷树发达的根系在石头中生长,与岩石紧紧相拥,数不清的盘根错节,让人感叹生命的美好。
风在吹,故事还在继续……
沙塘坝

越过长五十多米、宽六米多的平康桥,沿着旭水河边慢慢行走,感受这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带给人的惬意。
沙塘坝,环境幽静,远离了大街的喧嚣。如果在柚子树硕果盈枝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泡上几盏盖碗茶,在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中,感慨人生、喜悦、虚无或者卑微的傲骨,一定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旭水河边,一排排葱茏的柳树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倒影在河里。圆圆的石桌、鼓形的石凳安放在农家小院那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前主人在这里悠闲地喝茶、聊天、洽谈生意、运筹帷幄的景象……石桌旁边一株高过屋顶的桉树,像忠诚的哨兵站岗一样,忠于职守,守护着小院的安宁。一棵枝繁叶茂的橡胶树,肥厚的叶片肆无忌惮地绿着,在午后的阳光下绿得悠然,绿得自在,绿得耀眼,绿得可爱。一株小柳树旺盛地生长着,丝丝柳条垂于水面,惹得水中的鱼儿含着柳叶游来游去。
河岸边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经过旭水河的滋养,原本垂垂老矣的生命,好像枯木逢春,又枯树发新芽。村民院落内的一棵高高的光秃秃的桉树,也不畏严寒倔强的坚毅地伫立在院坝边,静静地欣赏着旭水河水一路欢歌流过艾叶古镇。他们就好似艾叶镇和长土镇的村民一样作为邻居彼此守望相助,既帮助别人,同时也帮助自己。
踩在落叶堆积的小径上,好不容易找到原来盐工们居住的地点,盐工们的老屋如今已归于尘土,隐入山林。茫然四顾,当那一排排排列整齐的盐厂的老宿舍不见踪迹,只有新翻的黄土地上稀疏冒出禾杆的幼苗,再也寻不着半块残砖片瓦,唯那岸边的几棵芭蕉在轻摇它新绿的叶子,院坝下的那棵老梨树静静结着它的果子。“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我们正感叹着,旁边小院里一位正悠闲品着茶的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老爷爷笑盈盈地说:没有啥,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艾叶滩边,没觉得不好。我们这里空气新鲜,没有污染,视野开阔,出门举目是旭水河,一眼望很远……
寥寥数句,意味深长,令我心悦诚服,深受教育。几度来艾叶镇观景,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没有零距离接触当地居民,缺乏对这座古镇本质的真正了解和认识。老爷爷话语朴实无华,隐含着精神层面的东西深邃而耐人寻味,乐观、坦然、自强不息,或许才是这座古镇的主色调,支撑古镇经久不衰的民族魂。
一段时光的剪影
赏民俗文化,寄情端午,礼仪人员送我一对用扎染做的形似粽子的艾叶“端午安康”中药香囊,这些奇妙的小玩意儿做得真是巧夺天工,令人爱不释手。我把它挂在书柜上,当我走进书房便闻到一股持久的中草药味儿,不仅芳香养鼻,更养神养生,开窍生慧。
漫步古镇,体验种种民俗风情,聆听老街的代代佳话,品味古盐道的悠远气息,尽情享受久违的那份古韵和恬静,忘记烦忧,纵情自然,任时光倒流……
转着看着听着玩着吃着,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余晖洒落,我的心情就如同那厚重的平康桥,愉悦中透出几分凝重,暗暗告诫着自己,一定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珍惜身边每一个陪伴自己的亲朋好友。
艾叶镇,我一定还会再来。
上风上水上贡井,宜居宜业美艾叶。
作者简介:

游雪莲,四川自贡人,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荣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四川关爱明天》《分忧》《蜀南文学》《盐都艺术》《自贡作家》《自贡三农》《自贡社会扶贫》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