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接力春节文化精神
曹 焕 荣
光荫似箭,好像和人进行接力赛。为了判断孰胜孰负,没有旁观者,男女老少,枯末朽竹齐努力,谁也不肯让谁,接力了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越忙,时间过得越快,不觉又临春节了。过年,在没吃少穿、生活紧迫的年代,人们年年难过年年过,过的是一种愁怨和无奈。那时盼过年,有一种安慰多愁心理的趋向,就是盼过年能吃顿好的,穿件新的,盼日子一天天的好过。在孩子眼里,盼望能得到大人赏赐的“压岁钱”,满足一点“口头福”,买件盼望了很久的小玩具。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过年和平日没有多大差别,有人便觉得年味淡了,“没意思”。造成这种心态,是因为物质丰富了,精神萎缩了,把“年”简单化,只看成是一种物质追求。在和时间接力赛中,没有强大的文化精神力量的支撑,肯定是败阵者。一年一度的春节,总是那么隆重,意义深远,好像一台大戏登场,不只演员,台上台下都浓墨重彩,涂抹着鲜美的“年味儿”,这味儿就是文化味儿。中国的年,充满文化,过年,就是尽情享受承传丰富多彩的文化。春节的起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说法不一,有说与汉字有关,古写“年”作“季”,字书按部首归“禾”部,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丰收就叫“年”,认为“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尔雅》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学者认为“年”形成更早,由虞舜兴起,公元2000年前的一天,舜即位,带领部人祭拜天地。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农历新年由此而生。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创定《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即初一是新年,腊月三十晚上是“除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中国利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正式把春节作为节日固定了下来,现在又把春节作为法定的长假日之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风俗习惯大展览”。(王文宝《我国传统大节----春节》)意蕴博大精深的文化,彰显时代精神风貌。自古以来,过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人们办年货,缝制新衣,扫尘,煮腊八粥,买年画,写春联,挂桃符,贴门神,吊门帘,挂花灯,放爆竹,燃烟火,升天灯,点香火,祭灶,敬天神,上坟,祀祖,拜年,做年糕,吃饺子,庆团圆家宴,给压岁钱,守岁,看春节文化晚会电视,走亲串门祝福,打春牛,敲锣鼓,玩花灯,舞龙耍狮,化妆成古人故事摆社火,游马故事、车故事,踩高翘,抬亭子,跑旱船,跳龙舞,逛庙会,看夜戏,闹元宵……
“年”像刚开盖的陈酿一样,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氛,用以除旧布新,送穷迎富,驱邪辟瘟,接喜纳福,祈愿祝福五谷丰登,吉祥和谐,表示一开年,就无秽气,干干净净地生活在足以鼓舞人气振作精神的文化生活里,使一个民族的精神得到又一次净化和提升,春节攒足的精神力量为来年打下旗开得胜的基础。这种凝聚力量,振兴士气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攻无不克的源泉所在。
传说,“年”是一种生性凶残的怪兽。每当寒冬将尽,春快暖和之时出来残害人畜。人们摸准“年”肆虐的时间与习性,便相聚一起,祭供祖灵祈求保佑,又利用“年”怕响声、红光的特点,用燃火、放爆竹等办法吓走它,最后互相道喜,庆幸免受伤害,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进行祝贺,久而久之演习成“过年”的习俗。这种放爆竹过年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其实就是不管怎么时过境迁,顽强不变地承传着一种不畏邪恶凶残,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祈望福祉,实现美好愿望的一种文化精神。
春节更是一种农业文明的全力展示。立春,习俗叫“打春”,这天,要用鞭抽打泥做的春牛,画迎春牛图,用春牛图判断新的一丰欠穷富。人们认为春天不只是进入的自然时序,而是“打来”的争取来的,耕牛犁来的。这既包含了自然的春天,也涵盖了心理上的春天。农耕文化时代,农事大于天,春节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时不待人,农事错不得,在传统社会民众的时间意识中,春节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玩耍的节日,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时序转换阶段的危机意识。有学者认为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祈谷于神的“腊祭”。《史记·三皇记》中说“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腊祭”。《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杀鸡宰羊,祭祀百神和祖先,也祭土地神(社神)。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汴”。就是祭神(土地)和乡邻会聚宴饮,以祈求丰收。要让“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祀·郊特性》中的《腊词》)。庆阳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农业地域之一,是黄帝的故里,也是周先祖创造的早期农耕文明发祥地。这里的春节民俗祈望丰收的对联,打春,喝腊八粥,祭社神,喝年酒,闹社火(特别是春官词)等等都是聚焦于农事的世俗情,又通过上坟、祭祖、敬神、吃饺子、挂挑符,贴门神,使人们感受到黄土地透出的一股与生俱来的的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春节文化,最初从雏形开始就打上了“鬼文化”的烙印,演译在人们深藏不露的传统观念里,祭鬼又胜鬼,驱邪又除祟,利用客观的非客观的种种心里行为、器物来除恶迎春,变鬼节为人节,将春节变为一种深潜在血液和意识中的文化现象,并一代一代传扬下去。我们今天接力这种文化,就是要让她带走喧嚣和浮躁,借以滋养、丰富地域文化,营造生活生产生态和谐的人文环境。
春节期间吃也是一种文化,即食文化。我们的先人过春节中积累养成了一整套富有文化意义的“吃”,年夜饭是在祭祖、拜长辈之后,长幼咸集,全家会餐称“团圆饭”。这“团圆饭”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年夜饭要有“鱼”以图年年有余。有一首竹节词这样描绘古时的团圆饭,“妻孥一室话团栾,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籖话,家家家里合家欢。”为了这种团圆,不论千里在外或守望家中都无一例外地要赶回相聚。不只为吃,更重要是图的一家团聚、喜庆、吉祥、尽职、尽孝,阖家欢乐,暖融融自心底产生一种千古 沉淀下来而又不断升华的温情脉脉的东西,这就是千金难买的亲情。“天涯共此时,”更企望海峡岸炎黄子孙大团圆,这民族情、爱国情是永远值得发扬的传统美德。
大年初一,古称元日为“八节之端”,三元之始。常常以吃饺子为美食,还暗包硬币一二,以卜一年吉祥。而饺子,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遗俗。女娲造人时往往冻掉耳朵,(人们吃混沌意为天地混沌之意),饺子以取咬往带线(馅)的耳朵,(饺子形似耳朵),才能五官齐全,用以纪念人类的诞生。有首民谣这样描写吃饺子,“天子着了困(硬币包在饺子里),困在迷梦阵(下到锅中),翻过水火山(在锅里煮),丢进大牢门(捞饺子),放到宛平县(盛到碗里),二人相挟棍(用筷子),过了牙州府(吃),这才救了天子困”。也吃燥子面,臊子面俗称“拉魂面”,传说是周文王在岐山一带降妖斩龙,做成臊子面条,这种吃法一直传到现在。古人春节食紫萝卜,名“咬青”,品“春盘”。明代以春饼为主,做成春盘,皇家赐“百官春饼”,民间则以芹、韭、萝卜、粉皮之类做成春盘,“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煮韭试春盘”。图“辛”,吃“生”,取“新”之意。医圣孙思邈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避疠气。”可以抵挡半年之后的伏热。先人这种吃的学问,绝不是什么大鱼大肉,暴食暴饮以图阔,既是吃出美味,更是吃出健康。古人以正月初一为鸡日,二至七日分别为狗、猪、羊、牛、马、人日。这种有意思的人与畜并列,或许可看作是人与生物分享春节,人与自然的一种生态和谐的美好的欲望。这种文化,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春节习俗很多,其中守岁,压岁钱,“福”字倒贴、放爆竹、吃年糕等等都满有文化意味。守岁,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辞旧岁,迎新春习俗逐渐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现在,人们还在除夕之夜守岁,边拜年,边看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边吃团圆饭,珍惜旧岁,喜迎未来。压岁钱,古称“压胜钱”、“压祟钱”、“押岁钱”等,因“祟”与“岁”同音,后来传为“压岁钱”。在钱币系列中,被称为花钱类。早在汉代就出现压岁钱的习俗,那时的铜钱,以图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吉祥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生肖”等纹饰,实是古人视钱币为镇邪驱魅法宝的观念。因其铭文图案投合民俗心理,被用做各种驱邪求吉的“厌胜”之用。唐时,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叫撒帐钱,“妃子院中奶降诞,内心争乞洗儿钱。”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在室内互相朝拜,民间尚无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用供养钱。《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连着压岁钱送于晚辈。长辈则用红纸包100元铜钱作为压岁钱,叫罗汉钱,其寓意为“长命百岁”,有诗云“富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廷扫地夫。乞与金钱争相问,外头还是此间无”。货币改为纸币后,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现在压岁钱多用新币,寄托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但那种压钱越给越多,使小儿只知要钱乱花的作法,助长了大手大脚的毛病,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倒贴“福”字有个故事: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为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了消除这场灾祸。命全城大小必须赶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着福字。朱元璋下令要把倒贴“福”字的满门抄斩。马皇后对皇帝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造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觉得颇有道理,遂免除了一场大祸。从此,人们便沿用倒贴“福”字的习俗,迎福、纳福为图吉利,又纪念好人马皇后。民俗学家冯骥才则指出,水缸和土箱(垃圾箱)“福”字可以倒贴,因为这两种东西都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僻讳把福气倒掉,便用“到”的谐音“倒”,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大门上“福”字倒贴头重脚轻,不恭不敬,有悖“门文化”。为了“福”字郑重不阿,端庄大方,不宜倒贴,这种规范具有指定成俗的合理性,表现出一种文化的高贵和尊严。
春节是全民的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生命形态的集体选择。为把春节过得安定、欢乐、祥和、吉庆、丰富、热烈,现在人们吃好,还要玩好,这样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舞龙耍狮,挂花灯,跑社火,渡旱船,踩高跷,闹元霄,放天灯,唱大戏,(这些活动的起源,源流演变省略,恕不赘述。都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庆盛世,抒情怀,促和谐,这样春节才达到高潮,过得圆满,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习惯。我们接力春节文化,就是要承传演译得尽善尽美的文化精神,就像接力从人类源头点燃的千年不息的火炬,照亮生活生产工作,让其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永远熊熊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