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登于《中关村》杂志2023年12月刊
都市里的田园梦
王永武/文
有风穿过麦浪,传来阵阵麦秸拔节的吟唱,带来久违的离开家乡的田园信息,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与梦想,悠长的麦香压制住都市的尘嚣。

图/视觉中国
作为大自然生物界一个小小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从一粒小小的种卵结合发育起来的,从有意识算起,最初的孩童记忆总是最深刻的,将深深地刻入到人生最难忘的经历中,并影响和塑造着个人特有的人生性格和生活习惯。
我的最初的孩童记忆是从鲁西北的一个叫刘辛庄的偏僻乡村开始,从20世纪70年代出生一直到十六岁当兵离开家乡,都是在那块并不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成长。
从1992年当兵入伍算起,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已经深深地刻进了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常常萦绕在我的梦境里。
我所在的村子位于山东夏津黄河故道陈公堤的西侧,由于古黄河决堤后剧烈冲击,在这里形成一片方圆上千亩地势低洼地。只要遇到连日大雨,周围村镇的雨水都会汇集流进这片大洼,成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的盐碱洼地。即使种上高粱、玉米等秸秆较高、品性耐涝的农作物,产量也不高,只能靠天赏饭吃,十年九灾,当地人们的生活很贫困也很艰辛,曾有不少人被迫逃荒要饭去闯关东。
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状况,吃上饱饭,乡亲们想方设法改变盐碱地,先后用藏碱、深翻土地,修台田、条田等办法治理,在实践中探索着改碱的办法。幸运的我在出生后不久,赶上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的治碱改良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出工出力挖低就高,修建了一些排水沟渠。
我离开家乡去部队当兵前,村里搞土地改良大会战,我也曾参加了十几天的义务劳动,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动手,将洼地向下挖成池塘沟渠,把底部挖出的胶泥泥巴,用小推车推上岸来,筑高平整成田地,泥塘里养鱼养鸭,垫高的田地种植粮棉,虽然身上沾满了泥巴,手上磨出了血泡,手臂和肩膀被晒脱了皮,但心里想着只要为家乡脱贫出些力,苦点累点也值得。大家想方设法引来黄河水,以水压盐碱,慢慢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种植耐盐碱的棉花和冬小麦,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那时农村的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贫困匮乏,但我们更多的体会是简单快乐的纯真生活:春天折根柳枝就能做成笛子,鼓起腮帮吹着满街跑;夏天光屁股下河游泳摸鱼捉虾、挖胶泥做成各式枪械摔泥碗玩补洞;秋天上树爬墙摘枣掏鸟蛋,放学后拔草放羊时用火烧土豆玉米吃;冬天在河面上溜冰打滑,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夜里走路跟随着电影放映队到周边村子里,只为反复观看那屈指可数的几部影片……
虽然童年里的家乡记忆是偏僻贫穷的单调底色,里面充斥着饥饿和苦涩的味道,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思念和牵挂,毕竟我是在那方水土里长大成人,塑造了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格和业余时间喜欢种植瓜果蔬菜的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田园诗意生活带来的无限快乐。
后来当兵到了武警部队后,无论是在当一名列兵、班长,还是考上军校提干后在基层中队当排长、指导员,我都喜欢和战友们一起利用训练学习间隙,种植瓜果蔬菜,补贴食堂伙食。后来调入部队机关工作,没有了种菜田,我就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利用花盆和木箱,种上韭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即使被妻子调侃:别人种花你种菜,骨子里改不了农民习性。我也不在乎,没有丝毫地改变。
在部队度过了二十五年军旅生活后,我转业到北京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工作,所在单位就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里租住办公,让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调整好离开部队军旅生活后那种失落感,在农业科学院里购买到优质的蔬菜种子和种苗,继续在办公室和家里阳台上乐此不疲地种菜,做着自己的都市田园梦。
在刚刚过去的三年里,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和家人曾经几次被隔离在家长达数十天,我的阳台菜田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收获的新鲜蔬菜不仅解了生活燃眉之急,也给单调无味的隔离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得到朋友和邻居的赞赏、青睐和推广。
更加令我振奋的是在所在街道辖区内,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中,竟然存在着数百亩种植庄稼的田地,此地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种植着麦子、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每年芒种时节,这里变成了一大片金光灿灿麦田,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宛如油画,在大都市里看到一片金黄别致的丰收景象,心情也会格外高兴。鉴于周边房子均价超过10万元一平米,可以说是真正的寸土寸金之地,该片麦田被称为“粒粒皆黄金”的世界上最贵的麦田。
每次上下班徜徉在联想桥边的车水马龙里,路过这片田地时,我都会停下观望一会那些充满生机活力的庄禾,感觉有风穿过麦浪的间隙,传来阵阵麦秸拔节的吟唱,带来久违的离开家乡的田园信息,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与梦想,悠长的麦香压制住都市的尘嚣。我欣喜地凝望,那些高高挺举的麦芒,刺穿周边高楼大厦撑起的四角天幕,光芒的余晖,竖起雷达一样的天线方阵。我屏住呼吸,用调快的心率接收这些来自六百里之外故乡田野的呼唤。在此时,我仿佛感觉自己也成为一株行走的麦穗,渴望在小满的节气里疯狂地灌浆,丰裕尚未成熟的心志,从容挺起渐满的大脑,在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里自信地行走。
为了家乡的那份牵挂和眷恋,我主动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和家乡的政府部门,助力他们对接协商,以便彻底攻克盐碱地这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难题,让盐碱地真正变成金银滩。
家乡政府在一些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在盐碱地改良上下足功夫,专门成立“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土壤改良技术示范项目的专家团队,在盐碱地上进行“改地增粮”试验:采用ETS复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修复土地生态系统功能。
老家同村的儿时玩伴孔德文传来喜讯:我们村东的那片昔日的盐碱地被选中,与附近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共同进行升级开发,将低洼处开挖成人工湖,养鱼种藕,将挖出的泥土抬高梯田,通过改良增强了土壤肥力,借助于县里统一推进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及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建设,逐步变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高标准农田,产量逐年增高,成为齐鲁大地上有名的观光农业旅游地。
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我的都市田园梦,我和街道的同事们一起,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借助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进行“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将麦田周边一些违规建设的洗浴中心、洗车房、大卖场进行了拆除清理,保护和扩大辖区内这片珍贵的“麦田”,让这片能唤起人们乡土记忆的地方天更蓝、空气更加清新、庄稼更加茁壮、种子更加优质高产。只有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捧在自己手中,我们的田园梦才会更加甜蜜温馨,梦想成真。
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像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样,虽然看起来无足轻重,但一旦它经过孕育萌芽,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挺举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只有将个人的微薄力量汇聚到众志成城的时代大潮中,才能激发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转载自《中关村》杂志 作者:王永武(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