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7,母女情
在袁根秀在两三岁时,(以前的叙述有误,在此纠正)母亲由于失去依靠便离开了那个家,母亲给她的印象是短暂的。母亲含泪对她不辞而别,她只是懵懵懂懂地问奶奶:“妈妈到哪里去了?咋这么多天还不回来?”奶奶此时可能心中如钢针刺入,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谎言来安抚这个幼童。她从此没有了母爱的呵护,全在奶奶和幺爸的抚养下长大。“母亲”这个世界上最亲切最温暖的名词对以后的袁根秀来说是那样的陌生冰冷。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无法弥合的伤痕。
袁根秀的奶奶是1961年去世的,也许是冥冥之中有预感,在1960年袁根秀放假回家时,奶奶就告诉了她母亲所嫁的地址,东北公社的某个地方。袁根秀照着地址信息终于找到了记忆依稀的母亲。
母亲昔日一别,女儿还是两三岁的孩提,眼前突然站着的已是一个18岁的姑娘。这一别骨肉分离十多载,恍如隔世。今母女再次团圆,母亲内心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母亲没有文化,只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命运的千般无奈。母亲含泪激动的说:“我对不起你,我在你还小的时候就把你丢了…”袁根秀虽然对眼前多年未养育过自己的亲生母亲没有过深的感情。她还是尽力在哭着安慰妈妈:“妈,别说啥子对的起对不起啊!这是生活的逼迫,不怪你,没关系,只要我们现在生活的好就行了…”。
她母亲也是一个时代中苦命的普通妇人。家里也很穷,生了一个同母异父小弟,正在读书。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出去干农活挣工分吃饭。继父姓王,大母亲十岁左右,郫县人安家到蒲江,后来前妻病故。过去在随民间川剧团四处表演挣饭吃,主要是表演花旦和打杂。收入微薄,所挣收入难以养家糊口。这个王先生身上还有艺人高贵的架子,不学干农活甚至连家务也没干过。全靠母亲内内外外一手操持过日子。而且还是一个高度近视眼,干活也不方便。
母亲除了挣工分,就是开点荒地种点蔬菜背到街上去卖,然后买点粮食。这个三口之家就是这样靠母亲这样艰难地支撑着。
六三年袁根秀申请回西来工作后,那时她的工资也转正了,一个月32.5元。考虑到母亲的不容易,她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抽出2元钱资助母亲。当时她自己也有了孩子,又请了保姆。生活也并不宽裕。这两块钱就拿来给母亲买煤油、买亮皮纸(点油灯用的),买点散盐,买点火柴。虽然不能全部解决母亲的困难,但也说的上雪中送炭了,而且月月如此。这一资助就是好些年,直到同母弟高中毕业在一个猪棕厂上班有了收入才结束。
在六三年的那个夏天,由于母亲家打谷子,没有好的箩筐,袁根秀又在西来给母亲买了一担箩筐并穿上棕丝绳背去。知道后父王大爷爱吃面,就经常买几把挂面把的挂面给王大爷背去。有时就给母亲背点糯米去,母亲好拿来做猪耳粑。
袁老的母亲也是一位高寿老人,于2019年去世,享年100岁。
8,西来中学
袁根秀夫妇及杨耕卢三位老师是1971年冬从八大队(铜鼓村)调回西来中心教的。也是在这一年西来初中诞生。
袁根秀和张学华是公办教师,杨耕卢是民办教师。当时公办和民办的区别是什么呢?
公办是指正规专业培训学校毕业有硬文凭的“正规军”,民办是指由于当时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请没有专业证书而又有一定学历勉强可以胜任教职的社会人员担任,也就相当于“杂牌军”、“民兵武装”。不过也有很多当时的民办教师后来通过考试转为公办的。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工资也是不一样的。
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比如西来中学袁根秀的工资是32.5元,是中师级别。张学华是专科毕业,级别上要高一些,37.5元,他们都是公办教师。但杨耕卢的工资只有7元,因为她是民办教师。在更早的时候民办教师连工资都没有,只能收学生几斤大米。其实书都是一样的教法,课时也一样。
到了1987年的时候,开始评职称。小学的高级民办教师只相当于初中的一级公办教师的工资。小学的一级民办相当于初中的二级公办。一般的小学民办教师相当于初中的三级公办教师。
那个时候西来中心小学就搬到了半里路外的地方重新建校,原来的中心小学改成了西来中学,初中高中都在里面。笔者94年初中毕业也是在那个学校里。五通青砖瓦房的教室,外加礼堂、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直到97年才拆除搬迁。
袁根秀接到的任务是教初中,她向校长丌培元表示自己恐怕教不下来,师范校培养的就是教小学的。校长对她说:“边教边学嘛!相信你能胜任的。”
回到西来后,袁根秀被学校委以某班班主任,又兼学校的会计、统计、公物保管。那个时候身兼数职也只能拿当教师的工资,没有多的收入。
文革的乱象在七十年代初秩序开始恢复。中学也有了新的教材,老师教书也有了凭借的东西。
当时西来中学是九个班,袁根秀任七二级某班班主任,教语文。那个时候一个老师一周至少要有16节课。一个班的语文才8节课,班主任少上3级课,都还有11节课。学校就安排自己课程不够的老师“搭课”。袁根秀为了把自己的任务完成,有些班上《植物》时有她在台上讲课。有些班在上《历史》课时也有她在课堂上讲课的身影。整个学校除了《英语》、《物理》、《化学》她没教过,所有的课她都教过,在西来中心小学时还教过体育。《英语》是她没学过的,不能教,《物理》、《化学》这两科的老师自己的课程时间都富余,都须要去找课上。
袁根秀常把自己比作泥水匠,那里有洞就去杇那里。而且也从不与领导讨价还价,安排什么就爽快的答应什么。
西来中学在76年到80年办过4年的普通高中,那个时候高中是2年制,初中也是2年制。从1983年后又全改成了3年制。高中和初中同在一个校园,初高中一起共17个班。
当时在西来普高教过书的老师有:安和汉、倪宝康、罗烈辉、杨兴铭、李仁凯、胡修惠、万贵全…
当时在西来初中任教的老师有:李郁辉、余正甫丶袁根秀丶张学华丶曹素芬丶曾全德丶邓家祥、陈礼云、徐世勇丶袁国春丶赵栋明丶叶玉祥、杨忠云丶张丽诗丶刘小平丶刘光远丶代守蓝、代航帆。
1982年以后又来了一批新的年轻老师,如李麟、何亚君丶龚登全、李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