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还照读书窗
文/许兆河
最喜欢静静的夜晚,送走了烹茗煮酒朋友,忙完了每天的俗务,再从囚禁自己的微信中逃离,终于可以择一本自己喜欢的经典。或躺在床头,或坐在书房,读几段历史,读几首古诗,读一笺美文,让心沉浸在文字里。与古人对话,与名人对话,与情有独钟的历史上文学中充满灵气的才女们对话,便觉得此生无比幸运。感谢苍颉所造的文字,为我们留下的多少文化的记忆。我感恩我的语文老师,从小就激发了我的文学兴趣,当然也感谢自己的不离不弃,用一辈子的坚守来捍卫自己对文字的钟情。夜深还照读书窗是青年时阅读葛兆光先生作品时留下的记忆。由于阅读量大少,自然不懂得它的出处和作者。据说原句出自宋刘子翚,全诗如下: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我并不叹服这首诗的文采和技巧,但对末句中表现出的意境却兴味盎然。在人人都因为生活压力四处奔波,内心浮躁不安的时代,能沉下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为读书者,年轻时为了稻梁谋,不得不涉猎各类的科目。如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则可实现自己的愿望。大学的课程专业性强一些,阅读有些学科是为了学分,有些则是出于偏好,读一本自己喜好的书,更如痴如醉,似饮醇醪。人如果真走出功利,能随情遣兴的阅读,自能抵达非凡人所能获得的乐趣。
有的人喜欢读《易经》《河洛》,有的人专注于黄老哲学,有的人皓齿穷经,研读佛经,皆出于修身之须,以顺天性,有的人研读史学,穷究名人成败之迹,研程朱理学,阳明心经,曾国藩治学之术,李鸿章治国之法,于二十四史中穿越,明朝代之易变,国家之盛衰。并非得学优则仕,只求自己活一个通透而已。有的人读文读诗,或为启智,或为遣性怡情,达则籍风花雪月,放浪形骸,诗酒酬情,以慰挚友。穷则寻经稽,咏古伤怀,一舒块壘。效子昂独怆然而泣下,慕谪仙之长风破浪,学苏子之泛迹山水,情托明月。也是读书人独得之妙趣。
而我,自以为与文字结缘,喜史传文学,骚诗楚辞。缱绻多情,故不避才子佳人之作,亦好追风弄雅,吟风咏月以抒心志。故后庭遗曲,后主遗风,纳兰仓央,读不完的清愁浅唱,写不尽的秋月春风,留几句俚词俗语以附风雅,将此作为自娱之方式。虽多孤芳自赏之文字,亦不顾他人之哂笑也。
戏作一油曰:读书万卷为哪般,口中食物身上裳。黄金颜玉何须觅,且赋闲情赞夕阳。
AⅠ的同题作品
**夜深还照读书窗**
文/小爱 指令发布 晓鸣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寂静的夜晚,一缕清幽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桌上,将那些古老的文字映照得宛如活了起来。这便是读书的境界,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书香的世界里,我们得以与先贤对话,与智者同行。
记得那夜,我正沉浸在《论语》的智慧之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琐碎之事所牵绊,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书香的韵味。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沉醉于书海之中,才能感受到那种心灵的愉悦与宁静。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就像与一位挚友相伴,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它都能给予我们最贴心的慰藉。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共饮,也可以跨越地域,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这种体验是独特的,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
然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阅读状态却显得尤为浮躁。许多人只是匆匆浏览标题,便妄下结论;或是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一遍全文,却未曾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不仅无法让我们真正汲取知识的营养,反而会导致心灵的空虚与迷茫。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真正领悟书中的智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反复品味。只有这样,那些古老的文字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夜深还照读书窗。”在这静谧的夜晚,让我们一同走进书的世界,感受那种心灵的愉悦与宁静。让书香伴随我们度过每一个美好的夜晚,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共同守护那份宁静与诗意,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与滋养。
附 名家作品
夜深还照读书窗
葛兆光
灯下都市,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不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
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数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析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有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类语》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地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的节目。”只
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的境地。《朱子类语》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地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的节目。”只
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登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知识。品茗呷酒漫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乐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放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有功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了些许快意 残存半分温馨,让 会想起来就忘却了 不也就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