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中,描写田园风光最美的6首
田园诗是诗中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佳作众多。那所有的田园诗中,描写田园风光最美的是哪首?
我认为共有6首诗将田园风光描写得最出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6首佳作,为生活增添诗情画意。

第1首 唐朝王维的《谓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是一首经典的田园诗,以朴素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乡村平凡而又美丽的风光,形象生动,生意盎然。
此诗犹如一幅夕阳西下时的乡村晚归图,当老老少少劳作一天归来时,家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此时牛羊归圈,老人等待牧童归来,劳作一天的农夫荷锄闲聊。
全诗充满闲情逸致,体现出作者对官场尔虞我诈的憎恨,对淳朴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确实是描写田园风光最美的诗之一。

第2首 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石湖居士”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所写的反映真实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佳作。
此诗描写春末夏初的农村景象,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农民都忙于劳动,无心欣赏美景,只有 “蜻蜓蛱蝶”飞来飞去,增添了动态之美。
全诗用语优美,清新自然,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描写细腻,妙趣横生,诗意盎然。

第3首 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是翁卷的代表作,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带给人美的享受。
此诗用语朴实自然,平易近人,富有浓厚的乡村气息,深现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劳动的赞美,是最美的田园诗之一。

第4首 唐朝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谈到田园诗,就不得不提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田园诗代表作之一。
孟浩然早年一直隐居在岘山附近的家里,后来他在长安屡试不第,于是灰心丧气地返回襄阳,决心追随当地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做一名真正的“隐者”。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出恬静淡雅的心境。
全诗笔调流畅,语言质朴,结构自然,情感真挚,是一首田园诗佳作。

第5首 晋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很经典的田园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多么美好、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景象,犹如在我们眼前一般!
这首诗写出典型的乡村之景、田园之情,满满全是烟火气息,对后世田园诗的影响极大。

第6首 南宋陆游的《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是陆游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前三联写景,写出乡村典型幽夏之景,湖山、绿柳、池塘、蛙声等景观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景美情真,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乡村美景最经典的6首诗分享完了,这些都是诗意盎然的佳作,带给人唯美的享受,余音三日,绕梁不绝。

走,去看看中国最美乡村的诗意山水与生活
在中国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分布着近70万个自然村。复杂多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万千丰富多彩的美丽乡村,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生态美的新时代,那些至今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特色的乡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走,去看看中国最美乡村的诗意山水与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看看中国最美乡村的诗意山水与生活。

今天为大家介绍十个美丽的乡村。

第一名:龙门秘境

龙门秘境村落景区是中国乡村运营第一村,是浙江金诺传媒董事长娄敏运营,地处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北麓的高虹镇,由石门、龙上、大山三个行政村组成,全域55平方公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龙门秘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和创新成果。景区内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92%以上,自然景观美丽、人文遗存丰富,是浙江森林氧吧、气候康养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第二名:婺源古村

婺源古村山明水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三山交汇之地。紧靠景德镇旅游区域。婺源古村落的最大特色就是其遗存的古建筑,是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乡村之一。在青山绿水中的每一棵古树、一株枯藤、一段残垣、一眼水井可能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
第三名:黔西南州纳灰村

黔西南州纳灰村拥有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与农业生态完美融合的独特典型,是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在山高环绕,沟壑连通,层峦叠嶂的环境中,布依族人过着宁静恬淡的生活。这片土地给了我们最美丽的梦境。
第四名:安徽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东北部,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宏村的古代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是教科书式的巧夺天工,水街景观更是完美地展现了人类充分利用自然力来服务于生活的生动例子,非常值得去感受一下。
第五名:凤凰古镇

凤凰古城闻名中外,游客众多。它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这里依山傍水,鸟语花香,极富湘西特色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具有浓浓的民族风情。这里还是文学巨匠沈从文魂牵梦系的故土,在其作品中被描绘得如痴如醉,梦幻无比,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由此走向了全世界。
第六名:周庄古镇

想要一探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样的,来江苏江阴的周庄古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里有典型的江南乡村生活,富足恬静。这里有诗书耕读传家的典型人文遗存,代代相传。在小桥上漫步,在木舟里摇曳,消磨闲散时光,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周庄古镇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
第七名:丹巴藏寨

丹巴县位于川藏交界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茶马古道途经之地,也是巴颜喀拉山脉、邛崃山脉等汇聚的地方,是“岩巅上的城”。同时革什扎河、牦牛河、大小金川河的发源或流径此地,是“大渡河畔第一城”。想要领略藏族风情,这里千万不要错过。
第八名:图瓦村

图瓦村位于新疆布尔津县,这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图瓦村里那些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在金色的阳光里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光芒。高大笔直的松树、白桦树相间而立。这片浓密的山林孕育了边陲乡村独特的韵味。
第九名: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是最古老的侗寨之一。村寨内建造了极具侗族特色的鼓楼,十分壮观。家族式的聚落也是侗族千百年来坚守的古老传统,处处洋溢着血脉相连的难舍难分。,探究侗族风情,一定要来肇兴侗寨。
第十名:培田古村

培田古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人聚居村落,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境内。在古村内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非常珍贵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其科学的布局,精湛的工艺,具有很大的人文以及历史研究价值。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弥漫在每一条古街巷之中,漫步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对客家文化传统习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当地感受一下。
(图文来源综合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