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辉祥,上海浦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上海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后辞职经商,现供职于上海安保电气实业有限公司。1978年起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约约600多万字,《感悟是金》、《心韵》、《悠悠浦东情》等散文集10本,《盗宝的情人》、《七彩情缘》等中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钱途》、《隐私》、《灿途》、巜金浦三部曲》等8部。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多种书刊报纸转载。
何国胜,资深评论家、曾任浦东新区作协评论委副主任、现《浦东诗廊》杂志副主编。
用勤劳、用智慧打造的“美文”
——品倪辉祥的《古镇丰韵》
何国胜
说起江南古镇,是否眼前会浮现小桥流水,和连接河岸的街市。这是江南古镇一特色,也是一共性。倪辉祥在他的散文《古镇丰韵》中也有这样的同感,他借用古诗:"小巷小桥多″,"水市千家聚"作了表达。不过,在这万变不离其宗的古镇中,他更强调了古镇万变的各自千秋。这也是本散文所注入的理念,去品古镇自身的丰韵,品犹如“美文”。
丰韵,美文,都是欣赏的。作者首先从古镇南浔的历史地缘和人文着笔:“始于东晋、盛于南宋、繁华于明清的千年古镇”。而后描述道:“老镇的成型,完全是利用天然河道的走向构思而成:由运河与市河相交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十字港,十字划出的四角是布局有序的街道商号而十字港是由通津桥、清风桥、明月桥等相贯连,形成了这一老镇街区久不哀的繁华。”另外,还例举了历史一段特殊时期,“元末张士诚起兵反元,都城定在苏州,而南浔则是其极为倚重的后方囤粮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浔的繁荣发展。”尽管这样描述是粗线条的,但一样凸显南浔古镇经历的重要足印。
《古镇丰韵》是一篇抒情型的写实散文,从创作手法来说,作者纵横南浔古镇的历史,结合于地域和人文的文明发展,对南浔做了省略详略的描述。于是,读者在欣赏古镇丰韵过程中了解了南浔的始兴和盛世,也包括繁华的具体状况,尤其是养蚕缫丝的长足发展,“辑里丝”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奖,彰显了南浔的高光时刻。不得不说,这就是作者抓住了南浔古镇的丰韵,用精致美妙的笔墨描绘出来。
建筑是可以阅读。引发《古镇丰韵》的创作,显然是作者踏入这丰韵南浔,有了“令人迷恋不已的精彩之处遍地皆是:处处可见宅第傍依在弯弯的河道边、白墙黛瓦相映成趣的景致,时时可见造型各异的石拱桥飞跨河上的情趣。”情不自禁,有感而发。使得作者语言充满诗意,去感慨南浔的丰韵,品味南浔古镇自身建筑中的故事,挖掘南浔文明的足迹。的确,“别具一格、风情十足的古建筑更是美不胜收”,其中有“坐落在镇东甚称一绝的百间楼,是明代丞相董份家中女眷家奴的居处。”明清及民国初年,有了许多的殷实富商与高官,他们荣耀家乡,在南浔造建了不少豪宅,有徽派的,也有中西合壁的,风格各异,用料考究,装修精良。“比如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长静江的旧居‘尊德堂’,巨商张石铭的‘懿德堂’。”作者还特别提到南浔的园林,有“《江南园林志》中记载: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向以湖州,杭州为尤。湖州园林,实粹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着重提到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小莲庄”,看后流连忘返的感慨。
由此可见,《古镇丰韵》的感人之处,是与结构巧妙的安排联系在一起的。宏观微观,过去现在,纵横交织,精准而又丰满地再现了南浔。这是艺术地写实,更是华夏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美文”。
《古镇丰韵》用一种绣花绵的绿叶菜作结尾,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因为绣花绵吃在嘴里满口清香。种养绣花绵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里的浔溪曾留下过西施洗脸的胭脂。不可否认,绣花绵是南浔人民喜欢的菜肴,这是他们用勤劳、用智慧打造的“美文”,既包含人文景观,又渗透古朴民风,意醉神迷。
2023.11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4.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