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江其田
小的时候,在我老家豫东有一句老话,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即腊月初八。离过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家家户户忙着蒸馍、烀肉,要准备过年了。在老家最有意思的喝腊八粥。
我娘用黏米(老家叫黏谷),熬腊八粥时,还放几个红枣,娘说:“吃红枣,图的是个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小孩早点长大。”因为年纪小,那个时候,没有理解娘说的意思。
娘还会讲民间故事。迷迷糊糊地记得,在我六、七岁的时候,也是过腊八节,她坐在堂屋里的八仙桌前,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朱元璋的故事。故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故事虽然好,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住,为啥?因为我是个不懂事小孩呗。
后来我一年比一年长大了,上小学、到上初中,乃至到上高中,我从书本上,从长辈留下的故事中,学到了或者听到了许多有关腊八节知识、喝腊八粥的地方风俗。
我国腊八粥的来历,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这才是真正腊八粥的来历。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八粥也是腊月的一种习俗,腊八粥的来历也由此而来了。
据说腊八粥创始者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后来,发现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给他吃。吃完之后,释迦牟尼的体力恢复,随后,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
在老家时,我还听说这样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早些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
民间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民间还有传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此来表示纪念。
在中国,民间吃“腊八粥”习俗,也比比皆是。古代民间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习俗。早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也很盛行。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腊八粥》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燕都游览志》也有记载,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由于各地风俗不一样,煮腊八粥,也具有千秋。我的老家河南煮腊八粥,是用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在我们临近的山东,煮腊八粥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还有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说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孰真孰假,反正我是没有去考证的。
在我们河南省西面的山西煮腊八粥,是在腊月初四,或初五,就把糯小米用温水泡上,待到初七,把米淘洗一遍,把备好的佐料黄豆之类的东西精拣,洗洁净,再浸泡十几分钟,再把浸泡后的水倒掉,洗过就可以入锅了。先是把洗好的佐料,放到锅内煮,煮熟后捞出,然后再把洗好的糯小米放入其中,如水不多,可适当加点,再用温火开头熬,隔一会儿,要边熬、边把锅向同一个方向旋转,以免米粒儿粘锅、烧焦,待到米熟之后,把煮好的佐料和米混合,搅拌均匀后,香喷喷的腊八粥就可以出锅了,在选择腊八粥的配料上,这里的人们是用小米,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腊八粥的。
在陕西,腊八这一天,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
还有江苏腊八粥苏州人,在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天津人煮腊八粥也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而定。在煮腊八粥时,加一点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和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由此可见,煮腊八粥真的是一门学问,看起来好像是在处理饮食的问题,其实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当中,也是在让我们体会如何做事做人。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
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类、红枣等煮的腊八粥。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江其田,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焦李庄村江庄人。1977年5月,随军到吉林省大安知青下乡;1981年,工作在大安罐头厂;1989年调入大安市就业服务局工作;1991年,调白城市就业服务局工作1998年,调白城市国土资源局工作,2019年退休,现居大安市。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 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区域主编:秀美山河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