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烟
文/葛鸿鹏(东升)
1989年6月,在神州大地的首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许多大学高校的学生们精神饱满地走出了校门,他们举着条幅上街游行,高喊的口号是“反对腐败,打倒官倒!”游行队伍声势浩大,口号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学生们上台慷慨陈词,针砭时弊;陟罚臧否,激浊扬清。他们一个个风华正茂,意气奋发,血气方刚,斗志昂扬。讲到动情处泪如雨下,激动地无法自拔……他们的演讲振聋发聩,切中时弊。这种豪迈的气概和拳拳爱国情怀引来路人不住的喝彩和阵阵掌声……
消息传遍神州大地,深深震动了华夏学生们的心,也进一步唤起了莘莘学子的爱国之情……可以想象,当时许多文人学子受到昂扬的时代精神驱使,不甘于皓首穷经的庸碌生活,纷纷走出书斋,争相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洪流中去了。

当时我17岁,正在阳泉二中读高二。初生牛犊,年轻气盛,又是学生会干部,爱国心切,自然也就成了这股浪潮中的一名弄潮儿。
当天深夜,我悄悄地到饭厅门口贴了一张“标语”,上面用工整的赵体楷书写了一篇《告全体同学书》的呼吁。其中有几句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同学们,我们不爱国,谁爱国?我们不奋起,谁奋起!
动起来吧,我亲爱的同学们!
走出校园,时代在向我们召唤,历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试卷。
百舸争流,奋楫者当先。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我们不想死去,那么只有爆发了!
让那些肉食者还我们一个个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
这是我们莘莘学子所能做的,而且是一定能够做到的!”
第二天清早,密密麻麻的人群围挤在学校饭厅门前,议论和体味着这张“标语”作者的迫切心情和希望。这激动人心的举动和“标语”内容中壮烈的词语,像一把火,一下子点燃了群情激奋的人群。“上街游行去!”“同北京爱国学生们一致行动!”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觉得自己生逢其时,要好好为民请命,肃清贪官,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千秋伟业!阳泉二中的校园,终于从“梦中”惊醒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我在学生会上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和其他几个同学积极去联络阳泉市各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组织起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那天我们扛着标语、喊着嘹亮的口号直奔市政府……
在市政府广场静坐,我们头顶烈日,炎炎似火。最后选出来代表去和市领导商谈,积极配合和声援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
正值盛夏,酷暑难耐。一介书生,尽管囊中羞涩,困于贫贱,但我们赤子之心不变,报国之志不改。没有一个临阵脱逃,没有一个胆怯退缩的。
在市政府广场有我来回穿梭的身影,在各个学校的路上,遍布着我辛劳的足迹……

时年我17岁,一回想往事来就叫苦不迭、悔恨不已。年少懵懂的我们当时的初衷是好的,可惜事与愿违。如今不觉感叹往事如烟,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唉,东风不管人贵贱,一样飞花到白头……
当时说这是政治问题,严重了。其实学生运动是正义的,是爱国的。《宪法》规定公民有集会、言论、游行的权利。只是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直至发展成为了反革命暴乱。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后来我入党还得感谢我公司党委副书记,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是要犯错误的,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觉,不去反思,还继续去犯第二次错误,而且是犯同样的错误。尤其是年轻人,犯了错误不要有思想包袱,只要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改正了仍然是个好同志。
听其言,我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得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由历史来评判,毕竟现在还是走的邓小平路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自有公论。因为这原因,阳泉市城区教育局扣留了我们几个带头学生的毕业证,且取消了我们翌年的高考资格,并且通知我们三年内不准报名高考。我的大专文凭还是后来上班以后参加成人高考取得的。

有时候工作压力太大,烦了的时候我就想写点散文、随笔、诗词之类的东西来放松一下心情,以调剂自己的身心……
我确实不是附庸风雅、显摆卖弄了,真诚地希望大家能理解。有共鸣了点个赞或者斧正一样,觉得不好直接删除,免得占用大家手机内存!
多年以后当我们和老师谈论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时,老师也很自责,他说对我们来说,他自己是有愧的。当时他正忙着收拾房子、准备结婚,没有及时出来制止我们的声援行动,至今想起来都是有责任的,唏嘘不已,懊悔异常。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道》里说的话,尤其那些富于哲理的内容很在理。人生之道,不做高于自己能力的事,不贪图高于自己贡献的红利…
我性格开朗,乐意助人,喜欢踏实安身,不追逐名利。堂堂正正做人,问心无愧做事。我也不想学的太多,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不喜欢大争之世,喜欢老子之道,我这个草木之人不做作,没有利益牵扯,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看不惯。但我心里觉得没必要和这些世俗小人一般见识,不值得!
俱往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更高、更远、更广。愿我们这代人能够用自己思想和行动为社会献出一份绵薄之力,足矣! (2024.1.15日晨作于回阳泉的火车上)

作者简介:葛鸿鹏,网名 东升,七零后出生,山西省阳泉市人。现就职于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爱好文史,喜欢书法,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从事散文、诗歌等的创作。作品散见于《新华文学社》《阳泉日报》《山西物资报》《女友》《读者》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