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
文/王金桩
中学时期,学习俄国大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时,真难理解,好好的一个人行为怎么那么怪异呢?无论天气阴晴,套中人总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唯恐自己被别人看到真面目。天气阴晴,人可以适应么,阴天下雨,打伞穿雨衣,穿雨靴;晴天了就不必穿雨衣、雨靴和打伞了,这是生活的常识,不用说,但凡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打扮自己的,套中人的确与众不同,老是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行为令人惊异。倘若老是把自己弄得严实,密不透气的话,既违背生活常识,也不太现实的。于是乎,套中人让我不可理解。我当时想,生活中绝对不会有套中人的,中国不会有,俄国也少见的。虽然语文老师反复解释说,《套中人》是作者讽刺现实的一种写作手法,借用虚构夸张的手法,虚拟出一个套中人这样一种人物,来讽喻现实生活中的人。当时,由于我年纪尚幼,阅历浮浅,我从心里真难接受套中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曾经世事沧桑,曾经人生过往,回头再看《套中人》,令我惊叹:现实中的套中人比比皆是呀!一个世纪以前的契诃夫就已发现人类社会中的这一丑陋现象,契诃夫真不简单,他真乃伟大的作家啊!
人是群居动物,人又是社会独立的个体,社会如此复杂,人为了适应社会,以使自己平安度生,人常常将自己伪装起来,人人假戴面具,将自己束缚在自制的套子里,人们都按某一种自我感觉稳妥的方式应付人际关系,适应大众生活,于是乎,套中人便出现了,众生云云,比比皆是。你若仔细观察,套中人遍布全社会,套中人是你我他。
契诃夫《套中人》是以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位唯恐遭受伤害的,把自己放于套子中的人物形象。讽刺了沙皇严酷统治下的小民,不敢接受新生事物,唯恐遭受沙皇迫害的人物形象。他是把自己的身体放置于特点的套子中,使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受外来影响,不被外来所伤害。成了一个不敢接触新生事物的窝囊虫。现如今的套中人,刚好是,外面活力四射,光鲜可人,外表熠熠生辉;内心却包裏起来,非常严实,密不透风。你可看到他的身体,你却不知的所思所想。比如巨富,如许家印,外表何其风光,内心却如此肮脏;比如贪官,如赵正永,身为陕西省委书记,贪腐七点一七亿,权高位重,外表何其显耀,做事形同硕鼠,其心何其丑恶。如杀人犯劳荣枝,其貌可人,其心凶恨。
新时代,中国人类社会的人们总体是向上向善崇尚文明,向往光明的。大家以传统国学文化为作人的规矩,尊崇礼义道德,知道何为廉耻,何为廉耻。但是,在阳光下,总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面,总有见不得光的套中人身影出现,我们普通人应该引以为戒,正己化人,不做新时代的套中人。应该如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做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
现代人,要成为纯正的正人君子,要做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志不移,不做套中人。大家扪心自问:我是否算得上是正人君子,我是否成了套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