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序
说说我崇拜的作家赵树标,这一念头在我心里转悠好久了。今天终于写出来了,心里真痛快!
赵树标老师(以下简称赵老师)原是华北油田有名的笔杆子,久闻其名,未曾谋面。
我与赵老师相识,是在2015年的春末夏初。当时我任《东方收藏园地》杂志主编,赶巧编版新刊与赵老师同在贵奇的广告公司相遇。我见赵老师正打印《影林乡贤》书稿,其中有纪念著名作家方纪的文章、有纪念全国劳动模范耿长锁的文章、有采访抗美援朝"奇袭白虎团“老英雄赵顺合的文章,都是赵老师写的。当时我的眼前就亮了起来:全是采写的名人故事,这些名人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和评价,资历了得。赵老师又与他们都是"几"面之交,文情书谊钢钢的。
遇见这些文稿和作者本人,我异常兴奋,心里痒痒的,可攀着高枝了,先下手为强吧。当时也没有客气,直接就与赵老师套上近乎,三聊二聊就将这三篇文章拷了过来,"嘁哩喀喳"统统排进我主编的收藏杂志里。
"名人文章入选,收藏杂志生辉"。

(录制纪念铁人诞辰百年节目)
这2期杂志大受欢迎,基本脱销。我与赵老师就这样认识并结成了"忘年交"。 自此以后,我与赵老师接触的越来越多,并一起合作了不少活动。如讲石油历史、讲铁人故事、讲革命传统传红色基因等等,由此,对赵老师的第一个印象就出来了——
善良人的胸怀
赵老师是河北省饶阳县人,农民出身,当过兵,上了大学,是十里八乡的"状元郎",后到华北油田工作,一直从事党务宣传、记者编辑、企业文化等,耍笔杆子成了一生的职业。
我对他的印象是:人忒老实,善良透顶,敬业如山,痴情如水。他有一颗金子般透亮纯洁的心,什么时候都在那里闪闪发光。他与别的作家不同,多土气少傲气,他喜欢深入社会、深入民间、深入钻研,创作作品、写作文章那叫一个精雕细琢,不带含糊半分。写作是他的生命,作品是他的孩子,众享是他的快乐。
他的善良不似某些人退休后蹭墙跟、观棋堆、带儿孩、窜天游、蹓马路、广场舞,意志没了,激情少了,精神淡了,良心稀了,远离社会和人群,不屑爱心和公益,悠闲自在去了。
我们的赵老师却是另一番状态,他的善良如同春风夏雨,沐浴淋漓的田野五谷丰登、大地百花争艳、草原绿茵芙莎、江山郁郁葱葱。与他在一起,你永远是放心的、信任的、向上的。
我随便说二三件小事,足以见著赵老师善良人的胸怀。
自我认识他后,赵老师的第一书集《影林乡贤》出版前,我俩在我父母家议商了一个下午,他和我父亲相识比我还早。那天,光顾说话了,连口水都没喝。不久后在饶阳老家,《影林乡贤》出版了。且不说这本书的价值与影响,只谈两个环节:一是此书的封面设计,请老专家赏光设计的。一本反映河北农村抗战史及风俗史的书籍,封面却是北京芦沟桥的狮子,这挨的上吗?署名出现两人双主编,赵老师从兴心义务主编到内容章节设计,组稿打字编排成书,全部心血付出,凭空他人轻松"摘桃“署名主编,在这种情况下,赵树标老师,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传记从“贤达篇”撤掉,书封面署名把真名换成笔名,仍感化不了对方。但他一直不对外人讲,我至今不知,他要给对方留面子,等到对方觉醒,依然是好乡亲、好兄弟。这是多么善良的为人处事。
二、是赵老师的乡愁第二本书《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出版后,我拿到手中一看大跌眼晴镜,为何?又是善良出的错。此书写的是集家乡、部队、油田、退休后的乡愁文章,是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集。然此书的封面竟是晚清名人张之洞,张之洞身穿官服端坐书面,不知情者还以为此书是专为张之洞写的。赵树标老师对我和一些文友的这一看法是不太赞成的,他感恩研究会的领导,感恩《清风》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是他们慧眼识珍珠,让《乡愁》这部红色的书籍得以原汁原味出版,不然的话高昂的书号费不说,还要把英烈篇、贤达篇拿掉,那样,书的一半灵魂就没有了。至于张之洞巨幅画像作封面,赵树标认为,“张是晚清四大名臣,书出版后能有这么大的反响,我沾了伟人张之洞的光。”这就是一个善良人的思考。
好在第三本书《乡愁之声》,赵老师完完全全摆脱了"殖民地”束缚,里里外外自己撰写自己设计自己做主,把自己的头像大大方方印在封面上,终于我的书我做主了。


(赵老师的《乡愁三部曲)
赵老师十分的谦虚,十分的助人,十分的友爱。他为自己起个笔名"仁众牛“,要求自己做人民大众的牛。他的秉性、思想、品质、素质、能力、行为如"老黄牛"一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留于世间的是奔牛精神。
俗话说,善良天地立,良知方长久。赵老师的善良之举来的自然,来的纯真,来的温暖。2022年9月,我的父亲与世长辞,在办理丧事期间,赵老师风尘仆仆来到家中吊唁。像他这个岁数的退休老人,基本不参加亲戚之外的红白喜事,发个红包留句慰问话,己是当下盛行。
赵老师在我最需要人帮助的时侯,他出现了。我父亲是抗战老兵、离休干部,想让他走的体面些荣光些。赵老师和我们心相通,帮我们构思撰写赋体《祭父文》,他坐下来一个下午,四字一句,一百多句酣畅淋漓、脍炙人口的《祭父文》就完成了。发给我们过目,一个字都无需改动。在第二天的追悼仪式上,赵老师又代表我们兄妹沉痛而激情地宣读了《祭父文》,高度评价和颂扬了父亲一生,令在场人为之动容,甚为称赞。特别是来自我老家的亲人们,冲着赵老师不断的坚起大拇指。如不是父亲的丧事,人们会把他抬起来欢呼致敬的。

(赵老师代写的《祭父文》)
父亲的丧事是我们天大的事,赵老师也帮了我们天大的忙,是雪中送炭,雨中撑伞,大恩大德不能忘,是天大的人情啊!
由于赵老师的鼎力相助,父亲的追悼仪式圆满而庄重,规格高了,氛围浓了,父亲革命一生,最后一程走的光荣而体面,为崔氏家族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在赵老师善良胸怀的感召下,2022年11月,我也知恩图报为赵老师成功地举办了"赵树标文学创作研讨会”,圆了他的文学梦,也圆了我们患难见真情的浓浓情缘。
赵树标文学创作50余年,晚年呈现"井喷”之态,己问世三部书,又筹划六部书的出版,还撰写着大量津津乐道的"人间烟火"文章,被人们誉为"老兵作家、草根作家、红色作家、爱国文艺家"等,老志伏枥,不虚度时光。因为他的人品,诞生了他的作品,更有了粉丝般的精神产品。由此,对赵老师的第二个印象来了——
家国情的痴志
很多人在有权势、有地位、有名望之后,都会很自然的滋生膨胀、自满,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人性的逆向行驶,导致
没有责任,没有担当,没有包容,没有底线,七七八八不爽,恰恰让我们碰上了。
赵老师是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只要他出现处处就有闪闪发光。他文学创作50年,我最钦佩他的方面是,一个普通的草根作家,始终没有脱离理性和情感去创作,一篇篇生动有质的作品就似"嗖嗖"出膛的子弹,靶牌上全喊着"十环!十环!“
我们重点说说2022年11月召开的"赵树标文学创作研讨会“。这是在新冠病毒疫情最后疯狂的曰子里干的一件大事,也应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开先河的喜事,应该载入"史册"的。
华北油田公司领导,专门写来贺信并安排代表参加。多喜庆的事儿,乐的我们直嘣高,一下子把研讨会的规格提高了,由民间转为了官方,谁有赵老师的人格魅力?油田企业的、任丘地方的、上班的、退休的、家乡的、外地的,还好小学生们,闻讯都来"凑份子",都忘了疫情是个啥玩艺了。
由于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60人后压缩为30人,这次破天荒的研讨会非常之成功,然会后的发酵沸点更是令人惊讶。从全国主流媒体到互联网平台,从报刋杂志到手机微信,《中国石油报》《华北石油报》整版大篇幅报道。铺天盖地的关注、祝贺、评论、点赞、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高过一浪,把疫情沉闷心惊的氛围一下转为欢天喜地。

(圆满成功的研讨会)
"赵树标文学创作研讨会"可谓威力巨大,生生把肆虐无休的疫情镇住,不管你想不想,人们都在讲述赵树标的故事,他还让人们参与其中,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积极角色。正因为如此,它产生了惊人效果。意想不到的会中与会后的参与,将赵老师讲述故事的力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乡愁之声》22万余字应运而生,当今社会,文学作品“轰动效应”鲜少,文学评论匮乏,一部26万余字的《乡愁》力作,面世一年,催生出一部22万余字的评论集《乡愁之声》,真是一个奇迹。
一个作家激活了一个油田的文化,一本好书滋润了一方大众的心田,他的坚毅与浩叹,他的激扬与呐喊,60岁写、70岁写、80岁还要写。他写下的每一个字,与你、与我,与每一位内心翻腾的人血脉相通,感动的心跳。

回过头来我们看,赵老师的文学创作研讨会是一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活动,值得冒险。这其中我和赵老师最为辛苦和尽责,呕心沥血不在话下。很多人因此感谢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办了一件好事。最成功之处是好评如潮,反响巨大,效果显著,所有与会者及幅射影响到的人群成为了赵老师故事讲述的一部分。我对赵老师骄傲的说道:"你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继续!“
2023年12月5日,赵老师回到家乡影林村,村镇举办了"赵树标文学作品赠书仪式“。少小离家老大回,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儿子心系故土,心系乡亲,用笔讴歌用心描述表达拳拳的赤子之情。
古老而蕴藉的影林村,没有了赵老师的老屋祖居,没有了祖父当年的小酒铺,没有了街心的金星爷庙,没有了作家方纪记忆的老桑树……赵老师建议村里依据"抗日模范村、影林大惨案"的历史事件筹建村史展览馆、修建大惨案死难英烈及乡亲纪念碑、筹建作家方纪纪念馆、重栽老桑树新建桑树园……
赵老师自费出书一本又一本,又免费赠送各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免费赠送各单位党支部、学校、社区,免费赠送亲朋好友及同事等等。
一个工薪阶层,退休老人,他吃饱撑的吗?他没事找乐玩吗?错!这是一种家国情怀!你做不到,我做不到,赵老师做到了。 还有,赵老师从油田到地方,从圈内到圈外,只要是"用得着我“或"此处有感觉"的地方,他都会义不容辞的冲到前面,一切办的妥妥的。
为社区党员上党课,为学校孩子讲红色故事,为单位职工做形势报告……不要吃,不要喝,不要报酬,不要车接车送,只要有"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他还经常在"石油与铁人红色收藏展览馆"做义务讲解员;他积极参与"张之洞在任丘“研讨会并撰文发言论文;他热情宣传任丘市"全国优秀退役军人"刘宝民的事迹;他多次深入农村挖掘、宣传抗美援朝"奇袭白虎团“老英雄赵顺合的故事;他满怀激情配合玉门电视台录制铁人王进喜系列大课堂;他多次帮助朋友、同事为去世老人写祭文、写悼文,情深意切,实在感人……
看到这里,赵老师的"傻子味道”感觉到了吗?
一个人做事到了"傻子”的程度,他不是真傻,而是成功,家国情怀在心中就成了主旋律、铁誓言。赵老师家国情怀痴爱矢志,不是人人具有的思想境界。因为,赵老师不是做的自己事,也不是讲的个人故事,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而在乎自己怎么做的。由此,对赵老师的第三个印象来了——
经典文的气质
有人说"伟大需要人去懂"。那么,赵老师于平凡中的伟大从哪里看透读懂呢?
赵老师身上凝聚着农村人的质朴,军人的钢毅,文人的激奋,石油人的胸襟,像一株籽料饱满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耀下,把爱把忠诚把活力默默献给社会献给人民。
"赵树标文学创作研讨会"后,人们发现在他的《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中看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人们一边读一边悟一边写文抒怀,大到万字文章,小到微信感言,彻底扫埋了"时代气候变、不看纸质书刋、心如百草而偃"之窘态,随之而来是众多美感享受并涌出的豪情壮志,我汗颜!

(赵老师的事迹和成就在红色文化展览馆展出,这时展柜前留影)
照目前这个态势发展,赵老师名气越来越大,"大器晚成,夕阳灿烂“不是无先例,就在眼前了。因为赞美他的文章、呼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让一些德操不够的人很是羡慕嫉妒恨,受不了,在角落里说着不着调的风凉话。
我倒是心旷神怡美美哒,这就对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何况赵老师的作品各个阶层的人特别是底层的人喜欢看,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忘了睡眠,有钱难卖愿意嘛。
赵老师文思敏捷如滔滔江水,口才超凡似春风化雨,他是良师是益友,言传身教,"像一团火球,从他那波澜涌动的精神世界深处腾跃而出,在浩瀚的海面上微微颤动,那么鲜艳,那么炽热,那么动人心弦"。
世界繁杂,人心躁动,红尘滚滚,自信湮灭,赵老师却视若无睹,不予理睬,照样"我行我素"写家乡的故事,写会战的故事,写英雄的故事,写铁人的故事,令人动之心魄,纯真而炽热。
每当一篇文章或文稿写就后,他会反复推敲修改、征求意见,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不能"怠慢"了,达不到炉火纯青也要达到"炉火烧透"。我印象最深的他对文章主标题、副标题要求极其高远、严谨,具有了高瞻远瞩的功能,文章的立意和灵魂全在这里。
2023年6月30日,是他回乡赠书耿长锁纪念馆一周年的日子。6月29日,去沧州孟村参加沧州好人、文明市民表彰会的路上,想到自己的著作文章被耿长锁纪念馆和北大图书馆永久收藏,颇有所悟,吟诗一首自勉:“捐书馆藏才一年,乡愁之声又成篇。矢志文学经国业,著文就要做经典。”
为了把自己的文章做成经典,他有时会手捧文稿、有时拿着手机电子版、有时在电脑桌前,偎着你一字一句的诵念,读着念着还不断的解释着,喜形于色不厌其烦,声音洪亮的忘乎所有。与你聊起文章聊起作品,常常是一天半天的时间不够用,可以不吃不喝不休息,跟打了鸡血般亢奋,完全沉浸在喜悦的享受之中。

赵老师在言传身教中,还是许多学生、朋友、爱好者的"一字之师"。不论是讲述文学概论、介绍文学创作风格,还是讲述写作体会、介绍当地风土人情,诸如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报告文学、人物通讯、书报编辑等,都能与你侃侃而谈兼有指导。这种情景随时可见,受益匪浅,我就是他其中的"爱徒"之一。
"风吹云动山不动,浪涌船移岸不移"。细读赵老师的文章,都是实打实的真人真事,最久的距今约有80多年,现实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处处都有体现,情理交融,情感交集,令人回味无穷。 乡亲丑娃这样赞誉 "草根作家赵树标,饶邑乡贤一支笔,虽说不比白居易,甘做仁牛自奋蹄“。
赵老师1971年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50年如一日坚持正言、正声、正能量,文学评论为特长,散文创作成果佳,为英模树碑,为百姓立传,为社会铸魂,论述厚重历史,传递深沉乡愁,在先辈英雄永生的地方,为你找到了来处,为你澄明了历史,为你寻到了文化,有了根。功在千秋,善莫大焉。

(赵老师的书深受村民欢迎)
村民徐托柱激情地说:“赵老师所写的乡愁,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把普通百姓、邻里乡亲,作为乡愁人物,为他们立传,弘扬他们的优秀品德、美好人性,这是了不起的贡献。”他称赞赵老师写书,为人民大众;书成,送人民大众,是名副其实的“人民作家”。时下,不少人熙熙攘攘为利来,浮浮躁躁奔钱去,他却潜下心来,义务为村庄写乡贤,写乡愁,省吃俭用自费出书做文化,赠给乡亲,赠给社会,他的奉献与贡献,是家乡影林的抗战牺牲精神,是石油企业的铁人精神,是国家民族最宝贵的强国精神"。
赵老师在石家庄读大学、华北油田及石油销售工作期间的代表作《啊,春蚕——怀念人民作家赵树理》、长篇文艺学术论文《鲁迅战斗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散文《团泊洼的柳树》、微型报告文学《迟到的婚礼》、中篇报告文学《铁人精神常相随》、文学评论《没能闪光的金子》、散文《陪伴我70年的红方凳》、《红色精神永励后人》等100余篇在全国及省部级报刊上发表,30多篇获奖,是他文学写作的高峰期。
他写的报告文学《老姐如母》,获全国石油副刊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祖父的家书》获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散文《我最爱"春天的故事“》《读家书传家训》《两张"准考证“影印40年心路》分别获庆祝改革开放40年看身边变化等三次征文一等奖。
历时六年完成的怀乡之作《老桑树下的乡愁》由英烈篇、贤达篇、亲人篇、贵人篇、四丑篇、同学篇、乡亲篇、诗歌篇、美文篇、资料篇等十部分,上至民族英烈、名人贤达,下至平民百姓、至爱乡亲,近百个人物跃然纸上。赵老师用细腻而深稳的笔调,朴实而真切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带给我们关于人性和生命的深刻体验。
如此种种,你感受和体验到赵老师经典文的气质了吗?告诉你吧,一句话:牛出全力了,所以,作品才牛气!
后 记
赵老师是一位老党员、老战士,老石油、老干部、老作家,我对他虽然很熟悉了,但仍然有讲不完说不透的事和理儿。每每阅读他的作品,回忆他的作为,总是心潮澎湃,感动不己。
七十多个春秋悄然离逝,然而赵老师的七十多个春秋却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不得了。他像一部精彩的小说,一台多幕的话剧,他是能干的多面手,学、写、做、干,乐在其中。
写作是什么?当然是心灵的感应。一切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仰仗心灵感应,词语连缀成句,句子连缀成段,标点符号点缀成篇,文章如心脏呼吸起来,如五脏六腑运作起来,丰满的身体精致的五官出来了,真漂亮!
一篇好故事再加上好文笔,能让人读的血脉贲张,仿佛被击倒在地。在赵老师一本本的书籍里,写作已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它向世俗挑战,它与冷漠对抗,给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赵老师大我十几岁,论能力及水平都不在一个层次中,虽然都是政工宣传出身,都毕业大学中文系,都当过记者编辑,都熟读《毛泽东选集》略看《资本论》反复研讨《共产党宣言》,如此等等,那也不行,学生就是学生,小弟就是小弟,金字塔顶的人只有哪几个。你仰脸能看到就知足吧。
所以,我要感谢他!
借此机会,还要说一件事,一件高兴的事,我为赵老师争了气,添了彩,他多次提到给予"表扬",我自然也心存感激,心花怒放。

(成功为赵老师主持研讨会,我很自豪)
"赵树标文学创作研讨会”中有一主持人任务,落在了我肩上。我又是《石油老人》编辑部的主编,也是能者多劳吧。
当所有会务工作内容准备就绪后,开会的头一天晚上,我就琢磨怎么让主持环节段段出彩,咱别应付潦草的主持完拉倒。就这样,我想到中央电视台"道德模范"颁奖词形式不错,二十一段主持词我段段写出一段精致的小导文,要有颁奖晚会颁奖词的高雅、有亚运会运动员入场词的热烈、有庆功表彰大会祝贺词的激情、有文学作品书中前言的庄重……好家伙,这些火花一冒出来,我即刻兴奋了,从晚十点一直写到早五点,大功告成。
第二天的研讨会上,我一段段精彩别致的主持词,表述唯美、长短相宜、富于文采、先声夺人。新鲜新奇地成了会场一景,人们耳目一新,啧啧称赞,悄悄的议论着"亮点亮点、添彩添彩"。文学创作研讨会配以文学味十足的主持词,恰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惊四座,纵横捭阖。
赵老师特别喜欢这次研讨会的主持词,连夸了好几次,逢人提起此话题也骄傲自豪着。他特意将主持词分别编入《石油老人》专刊和《乡愁之声》书中,作为范例永久的珍藏起来。
人们说,生命的美丽在于历程不在于目的,赵老师50多年文学创作生涯及70多年人生感悟,就是这条生命哲理的写照,非常有启发教育意义。我相信,这是一条向阳路,更是一条奔跑路。
愿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条路上奔跑、相见、互励,然后一直走下去。
(2024年元月9日写于任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