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蓝集明
新中国成立后,陶开永的后人将陶家大院移交给了泸州市人民政府。陶家大院一度成为市工商所、市委党校办公所在地。 1986年12月1日朱德一百周年诞辰前夕,石园正式辟为“朱德在泸业绩陈列馆”,全国妇联主任康克清题写馆名。此后陶家大院原布局分割为朱德旧居、东华诗社旧址、石园三个分区。
“朱德旧居”楼原址在三牌坊(今迎晖46号路)刘航琛公馆内。1916年至1920年朱德驻泸,刘公馆曾作朱德的旅部。朱德与妻眷萧菊芳、陈玉珍在这里住过。
关于此楼,九州出版社《刘航琛先生访问记录》中“刘航琛自定年谱”有以下文字“民国六年丁巳西历一九一七年 二十二岁 是年暑假,予北京返川,至渝后将返泸州。时值战乱之后,蔡锷逝世,滇黔军驻川东川南川西各一部分,群盗如毛,不易通行。适周道刚自重庆到成都,就任四川督军,乃与其同时出发,以避匪劫,始得返泸。......先严因结束如心祥盐号事赴重庆,未及返泸。在泸住宅为军旅长朱德占据,屡与交涉,悍然不理。乃全眷迁渝,在渝创办华川裕银号。”

朱德旧居楼
这幢朱德旧居楼:一楼一底,单檐七檩悬山式穿斗抬梁结构,小青瓦屋面,砖木结构。檐口为火连圈布饰。建筑面阔三间7.00米,进深一间5.85米,通高8.68米。其中:明间2.30米,次间2.35米。一楼一底,底楼明间安单合门及槛窗,两次间安槛窗,隔心均为方格玻璃窗。楼梯设在底楼左次间右侧,呈折线形与二楼前檐走廊连接,二楼前檐廊间安装杯柱式栏杆,明间安装木质板门,两次间安装槛窗,隔心为方格玻璃窗,窗体上部为竹编夹泥墙。前檐设镂空描金撑弓,明间及两次间前额枋下部安装连二雀替,上部安装风窗,柱下安装方形柱础石,前檐出廊。

图左 朱德旧居楼
朱德旧居楼施以朱漆,重建于陶家大院大门内右侧,坐北朝南,正对陶家院的正堂,高出厢房和正堂,封闭大院东向视野。原陶家大院前庭大院变得局促。

朱德在泸业迹馆栏杆
1995年8月7日中共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朱家山朱德纪念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朱家山石园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侧竖立石碑上镌:东华诗社旧址。墙周边竖文物保护标志碑。
“2000年,泸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原馆藏文物全部移至‘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陈列展出,石园旧址现为‘泸州市博物馆长江奇石馆’”。(《泸州市志》1991年——2005年)
陶家大院由于自然原因以及人为的多种因素,建筑破损严重,风貌日非。辟为“朱德在泸业绩陈列馆”后,1993年、1994年、1996年、2003年、2004年先后有过多次维修,2011年的《朱家山石园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勘测报告与设计方案》对石园建筑安全质量有专业评估(文字从略),结论:
1、泸州朱家山朱德陈列馆“朱德旧居楼”为Ⅲ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关键部位的残损点或其他组合已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尚不致立即发生危险,有必要采取加固或修理。
2、泸州朱家山“石园诗社”(原陶家大院公馆式小楼——笔者注)为Ⅳ类建筑。承重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已处于危险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勘测报告特别指出:“该处建筑具有典型的晚清川南民居特色,从房屋的建筑至园林的布局,充满了人文气息,尤其是石园诗社建筑,是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朱德陈列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泸州市博物馆正在实施陶家大院及法定的文物保护地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完善环境升级方案,早已上报有关部门。目前该馆处于封闭保护状态。
市民期待这座极富历史文化价值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的民居朱家山陶家大院能早日对外开放。
笔者老家在正兴隆街,毗邻陶仲渊石园和毛焕煊钝园。清楚记得解放初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通往陶家大院大门的石梯路口在下朱家山北坡山脚水井沟(现在的南极路26号)。
石梯往南坡迤逦而上。半山,石梯左侧,有一宽敞的平坝,临崖有老黄葛树。平坝东边民居大院可俯瞰川南经纬学堂,远眺茜草坝。继续上行,石梯尽头通到陶家大院南墙前的院门外坝子。大门在坝右,面向正东。传统的八字门墙。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大门北院墙崖边也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老黄葛树。

现在半坡以下石梯地段现在已被推平,耸立高楼,进石园的原石梯路口已彻底消失。朱家山四围全是高大的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楼。

当年,在陶家大院可眺望忠山江山平远楼、白塔、长江。四季风景,气象万千。现在,外面看不见陶家大院,在里面已不可俯瞰远眺泸城江山盛景。
水井沟地下商场西出入口,90年代原有一家火爆的餐馆叫帅府酒家。后来是泸州一家有名的影楼,名“漂亮宝贝”。

这家影楼曾把陶家大院作为宝贝们的摄影棚。现在漂亮宝贝影楼人去楼空,门口挂的单位吊牌是“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

这里进去是一条小路,可通正兴隆街。在这条路上可看见半坡上那段陶家大院残留的石梯、北墙栏杆,还有朱德旧居楼的后窗以及一株老态龙钟的黄葛树。

关于朱德在泸业迹陈列馆,巜朱德在泸州》一书中,程思远先生有篇文章介绍得比较具体,节录于下:
朱德在泸业迹陈列馆座落在泸州市中区南极路五号的朱家山上。它是一座向人民群众展示朱德在泸业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从南极路南侧朱家山脚下,沿石级而上,一对古铜色的石狮突立眼前,这便是陈列馆的大门。两扇黑漆大门的上沿,悬挂着康克清同志题写的《朱德在泸业迹陈列馆》牌匾,它与门前石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步入大门,迎面展牌上镶刻了《朱德在护业迹陈列馆》简介。原来这个馆是1986年值朱德诞辰百周年之际,泸州人民为纪念朱德(1916年﹣1920年、1926年、1963年)三次来泸的业迹而建立的。
朱家山,这是一座民居建筑。房主是泸州民初的诗人陶开永(字仲渊)。培建于清末,占地三千三百多平方米。是一座三紧三松四合重院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一进二重堂,两边置厢房。右侧辟小花园(即石园)。整座建筑,雕梁大柱、宅深檐高,显得幽深素雅。朱德于1916年在此参与《东华诗社》,常利用陶开永石园、邀集诗社同仁饮酒赋诗,因原貌尚存,又是朱德常来常往的去处,故辟为缅怀朱德在泸业迹陈列馆,并向人民群众开放。陈列馆分《朱德旧居》、《东华诗社》现场、序馆和业迹馆四部分组成。
朱德旧居,是朱德同志1916年至1920年驻泸期间与妻眷陈玉珍女士居住过的楼房。此楼系四架橡木窜甲歇山式的一楼一底。楼层面积为八十平方米。它座落在陈列馆右侧。一看便知,此楼不是朱家山原建风格,是从市中区迎晖路46号(原泸县盐务局、朱德当时旅部)搬迁来的,嵌装在朱家山天井里。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的《朱德旧居》四个金色大字,悬挂楼中。楼上左角屋,是朱德当时同陈玉珍女士的寝室,室内陈放着朴实无华的家俱。这些陈列品有的是他曾睡过、用过的。楼右角屋是朱德起居室、摆上简单的桌椅和文房四宝、墙上配挂了当时《东华诗社》成员的字画。寝室和起居室,显示了当年朱德简朴生活的场景。
旧居楼下,是朱德的书房兼会客室。室内整洁素雅。一张写字台,一架古书柜、四周布满了靠椅、墙上配挂了他与孙炳文在此室的合影照。书房给人以清新、典雅、遐思之觉。展示出朱德同志当时在戎马倥偬之余,在这里学习、探索、苦苦追求新思想,以及制定军事计划,剿匪方案,与客人畅谈读书心得,吟咏诗作,唱和联对的情景。尤其是在那写字台上,一方大端砚台,是他当年运笔的墨池,和端砚前存放的《新青年》、《新潮》杂志,与印有"德字玉垓"、"朱氏藏书之印"的古籍书,在那盏古铜台灯红光摇曳下,闪出绚丽的光彩。仿佛看到了当年朱德正埋头钻研、潜心学习、寻求救国真理的神韵。这使我忆起了朱德曾说过的话:"我们在泸州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在那里看书和讨论所读过的书籍。"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及共有关这类题材的书籍或小册子,并且订阅了《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客人们一道阅读、讨论。说明了他当时在泸州,就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在一步步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道路迈进中艰辛步履的影迹。
越过天井,高大宽阔的序馆厅展现在眼前。序馆,由伟大的一0O北宋、亲切的关怀三部分组成。透过几个历史时期朱德影像的展示,就可了解到朱德同志从青少年到壮年、老年、直至逝世,他伟大一生,革命一生、战斗一生的光辉形象和业绩;目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朱德一生的高度评价:"你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人民的先躯,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对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无限忠诚,不怕艰难危险,不求个人名利的牺牲精神,联系群众信任群众,视民如己、爱民如子的群众观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革命作风",以及"普通一兵"、"佃农的儿子"……等等,揭示了朱德同志坚贞的革命意志和精神,为国为民的崇高感情和作风。他始终不渝的光辉一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亲切关怀"中,不仅展示了朱德同志三次来泸关心泸州的教育、卫生、工业、人民生活等照片和亲笔题词,而且陈列了他在抗日烽火、腥风血雨战斗中写给亲友的几封珍贵信件。这些信件提到"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不怕牺牲,能吃苦耐劳之人无防多来";"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我从来也没向公家要过一文钱,既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我数十年无一钱,与战士同甘共苦已十几年,愉快非常","向你告贷贰佰元中币……。养我生我的两个母亲尚在。……我已无法还你,请捐助吧"。真不可思议,身为八路军的总司令,竟是清贫如洗两袖清风。如此廉洁奉公、高风亮节的情操、世间少有,令人钦佩敬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以及优良的传统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业迹馆,由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剿匪功绩三部分组成。在护国战争陈列中,主要突出了决定护国战争成败的战斗——棉花坡战斗。那一行行真实的历史记载,一件件逼真的实物资料,以及古战壕遗 址,附之以以形象化的沙盘阵地,再现了当年朱德在护国战争中身先士卒,英勇善站,敢于同数倍于己的袁军浴血奋战,打得袁军"鹤泪风声惊贼遁,横尸遍野幻魂飞"的激烈战斗场面。正如吴玉章同志评价的那样:"你是护国之役的先锋队。纳溪兰田坝一战,使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曹锟手足无措,袁世凯胆战心惊,终将袁氏帝制倾覆,保存了中华民国之名"。展出的珍贵文献资料中,有一份朱德1916年底亲笔签署的,为蔡锷将军塑铜像,为死亡护国将士建昭忠祠的行文,此事虽未果,足见朱德对爱国将士的热爱和崇敬感情。在护法运动陈列中,引人注日的是朱德同志1918年春写的《登五峰岭感怀》诗三十首。这三十首诗,既是护国史诗,也是叙事感怀诗。他在诗中揭露和鞭挞官僚政客,严厉斥责军阀弊政;同时高度赞扬护国战士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抒发了他忧国忧民、振兴中华、解民于倒悬的意志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表露了他忧愤惆怅和怀疑苦闷的厌世心情。"誓将铁血造共和,今日共和竞若何"?"徒劳岁月驱牛马,不肯干戈避犬羊","自是濠州非久地,风云际会笑元璋"。这三十首诗,对研究朱德在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思想状况,以及护国护法战争史都很有价值。第三部分是以详实的文献资料和图示、实物,说明1918年泸县匪势之猖獗、气焰之嚣张前所未有。这些顽匪都在朱德制定的,"歼首要、刻胁从,缴械投诚一律免死,仍给枪价"的正确剿匪政策威感下,匪患得以很快平息。人民为感激朱德的剿匪功绩,在泸州地区树立了不少丰碑。至今尚存的"除暴安良"、"救民水火"两通碑仍魏然显赫地屹立在陈列馆内。这是人民对朱德伟大功德的颂扬。
诗社活动现场,是在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小花园内(即石园)。园内有假山有水池,楼台亭榭俱全,小巧玲珑、秀雅别致。是一处怡情悦意,吟咏抒豪的理想石园。展室内,详细地介绍了朱德于1916年在诗社活动的情况。
整个陈列馆,除陈列上述主要内容外,还陈列了刘伯承、徐向前元帅,张爱萍、肖克、王平、李志民、傅忠、杨成武、陈世矩等三十多位将军和王任重、陈再道、王首道、武修权、杨汝岱、赵扑初等部分党政领导同志,以及黄苗了,藏克家,肖劳、李铎、董怡如、刘止庸等全国著名书画家的题词。这些苍劲雄浑,神韵飘溢的书画,是对朱德同志伟大功绩的肯定和赞慰,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佳品。
一九九○年十月
以上文章对三个展区介绍较详,而对石园的原主人泸州诗人陶仲渊,以及陶诗人与朱德的交往,只有二十几个字,没有深入细致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