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仁心“泛滥”
文‖杜小龙
1
仁心,心地仁慈。同这二字搭配最频繁的词不用多想,一定是“医者仁心”。
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八》:“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也。”意思是:上等医生能医治国家的弊病,中等医生能医治百姓的疾苦,下等医生能医治身体的疾病,这是医家的职责。”
在我看来,上等“医生”,是指国家层面的领导和精英;中等“医生”,是指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和专家;下等“医生”,是指所有从事医疗工作的职业医护人员。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医者的肩头,始终担负着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2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爱人突患重症,被紧急送至我们当地一家很有名气的大医院抢救。
手术前,一位年轻医生来到我面前,说他是患者的主管医生。于是,爱人术中术后和重症监护期间,我都一直与这位主管医生,保持着当面与电话的对接。
“有一种药,医院没有。这药不在职工医保报销范围,但这是病人每天必须要用的药。”有天,主管医生对我说。
“哪里能买到这药?”我焦虑地问。
“我给你个电话,你跟他们联系。”医生小声说。
有病友家属悄悄告诉我,那是私人医药商的电话,他就是通过医生跟医药商联系买药的。他说,这是医患间不可官宣的秘密。我爱人在重症监护室整整半个月,从医药商手里买这一分钱报不了的药,我就花了万把块钱。
3
“病人可以出院了。”爱人住进普通病房十来天后,这位主管医生冲我说。
“医生,病人还插着喉管,咋就叫出院呢?”我有些懵圈。
“回你们厂职工医院住些天,他们可以拔喉管。”医生一副无所谓的表情。
在我强烈要求下,职工医院勉强让我爱人住进病房。 “提前说一下,我们没有人会拔喉管。”职工医院内科医生向我发出“严正声明”。
两天后的一个夜晚。我爱人的护工突然打电话给我:“大哥,刚才我姐自己把喉管拔了,你快来看看!”。
试想一下,喉咙里插着根管子,搁谁谁都会很不舒服。我爱人难受得无法安然入眠,便自行拔掉了喉管。
我爱人出院回到家。我拿起手机,联系知名大医院那个主管医生,向他咨询偏瘫患者家庭护理方面的问题。“喂!谁呀?”“是某某医生吗?”“我不是医生,你打错了!”。
我联系该医院护士站,结果被告知:那个医生不是他们医院的职工,是某县城医院来这里的实习医生。他人现已实习期满,回原单位了……
4
办公室女同事问我:“师傅,这些天总见你很郁闷?”我对她说,爱人在那家大医院治疗期间,我全程竟没见过一个本院的主治医生和手术主刀医生。我们来来回回在同一个与医院毫无人事关系的实习医生打交道,这也太搞笑了!
女同事听完,给我讲了她在这家大医院的一次愧疚经历。那天周六,早上起床后,她感觉自己有些感冒,浑身酸痛无力,于是来医院问诊。
女同事的表姐在医院门诊工作,是护士长。她看过医生,拿着药瓶来到挂点滴的房间。此时房间人满为患,特别是可以躺卧的床位都已被占满。
她在各处没寻见表姐,便拿起电话打过去。“妹,姐今天休班。你稍等啊!”一小会儿功夫,有个小护士来到她跟前:“你是某某?”“是。”“跟我来。”
女同事随她进到一个房间。“大爷,你吊瓶里的药剩不多了,去走廊坐椅子上打吧。”老人极不情愿地艰难起身,踉踉跄跄出了门。“阿姨,你躺下,我给你扎针。”
打点滴过程,那小护士几番来到房间探望,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可总有一种愧疚感,如点滴药水,直往女同事的心里注入。
5
尽管我们,或多或少有过医患间负面影响的经历,但医者仁心,是每个人发自内心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和赞美。特别是饱受三年新冠病毒的摧残,人们无不对抗疫一线白衣天使,铭记感恩,肃然起敬——
钟南山,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领军人物。武汉肺炎发生以来,他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去武汉,但84岁高龄的他,却义无反顾地赶赴武汉防疫最前线。
张定宇,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武汉疫情爆发以来,他隐瞒身患渐冻症绝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冠肺炎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
李文亮,2019年12月,最早预警武汉肺炎危险疫情的医生之一。他忍辱负重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不慎被新冠病毒感染,于2020年2月7日凌晨不幸去世,年仅34岁。
李兰娟,浙江大学医学部感染病(传染病)学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武汉新冠爆发之初,她顶着巨大压力大胆建议“武汉封城”,有效防止疫情大规模蔓延。2月1日,73岁高龄的她,带领团队紧急驰援武汉,真可谓“巾帼英雄”。
6
“泛滥”,贬义词。指水势盛大,横流漫溢;引申比喻不好的事物过度扩散滋长。我以为,医者的爱心、良心、细心和责任心,如果滋长盛大而“泛滥”,众生得以被拯救、被温暖、被浸润,不是一件惠及全社会的大好事吗?
医院,是生存与死亡、健康与疾病博弈的战场。医者,无疑是这场征战的逆行将士,身系重托和厚望。道之长,没有人生息的轨迹不与医院交会;命之贵,没有人不渴望医者仁心“泛滥”尽享恩泽。
十指伸出不可整齐划一,漫长人生尚需修行成长。我依然坚信,有医界楷模们的引领和示范,有无数人怀揣爱心默默奉献,天下医者将尽显仁心仁术,使命奔赴、冲锋陷阵,为神圣的生命护航! 作者简介:杜小龙,陕西西安灞桥人。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灞桥区作协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2021年8月开始,在《文学作家》《燕赵文学》《作家故事》《陕西文谭》《灞水两岸》等,全国十余个微信文学平台,先后发表140余篇、25万余字的散文、随笔、短篇小说和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