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沂生,山东省青州市人,1937年生。是一方名师,深受弟子们爱戴。退休后,专注于写作。长于传奇,兼工志铭。已出版《犟牛本色》《古州传奇》等八部书作。其志文,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暢,堪称散赋,例如《雕塑“盛开”落成记》《青州龙兴寺复兴颂》《圣水祠赋》《重修卧龙桥志》《海岱青州历世记》《表海楼复兴记》与“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王府故事”等百余篇。其中,有十余则志文已刻石立碑 ,为青州的诸多景点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光彩与魅力,被誉为“古州文化奇人”刘沂生亦好诗吟,主张给古体诗注入当代生机,拓开一条古韵新声的诗路。他撰拟的歌词,有好多已经谱曲演唱,即其主张的实践,简洁生动,富有音乐性与鼓舞力,值得一读。
按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革爆发,举国轰动。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矮人一头,受人歧视。时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盛行,教师却依然低人一等。此时,在职教师跳槽,师范院校招不到好学生。教育事业后继乏人,岌岌可危。刘沂生身为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1984年7月1日上书“人民日报”,呼吁“救救教师、救救教育”。“人民日报”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于9月2日摘刊,引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于9月4日作出 “尊师重教”重要批示。颁行全国,惠及教师,被誉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1988年,教师节前夕,陈云夫人于若木专访青州二中,探望刘沂生及老师们,谱写了一曲高昂的尊师赞歌。刘沂生善文,长于传奇,兼工志文,亦酷爱歌吟。其撰拟的古歌,已达挥洒自如,收放自由的境界,堪称古体今用的典范。《为师请命吟》即一则古歌体诗文,艺术地再现当年上书人民日报、为师请命的亲身经历。文笔洗练,事迹感人。为此,特刊发此文,以嗜诸位读友。

◎《陈云夫人于若木专访照》(原创)
——为师请命吟
◆刘沂生(山东)
天惶惶,
地惶惶,
恰似恶梦做一场。
过路君子莫耻笑,
且听在下诉衷肠。
鱼游千里不离水,
穗结五谷赖阳光。
抹鼻孩儿欲成才,
全凭师尊费思量。
古往今来同一理,
尊师重教育栋梁。

未预料,
不曾想:
神仙也会打个盹,
乌云一度遮太阳。
六十年代狂风作,
教育阵地起彷徨。
教师变作臭老九,
任人丑化难抵挡。
学校住进农工队,
训斥教师似虎狼:
学问越深越反动,
唯我农工是正装。
泥腿泥脚英雄汉,
白面书生是蜡枪。
女孩更爱出风头,
找个对象耍花样:
选婿当选工农商,
傻子才嫁孩子王。
教师被贬灰溜溜,
出门买菜也被呛。
踏入课堂无神气,
纷纷跳槽改他行。
师范院校难招生,
无人愿作孩子王。

教育形势,
莅临险境,
后继乏人景凄凉。
当年我是臭老九,
任人蔑视指脊梁。
自己负怨犹可忍,
唯恐教育迷方向。
人不亡我自亡之,
大好江山显颓象。
若不悬崖急勒马,
落得国衰民遭殃。
思之再三挺身起,
为师请命敢豁上。
他日被斗伤仍在,
今朝兴许还受伤。

时值八四年,
冲锋上战场。
彻夜未眠写书信,
涩泪滴滴落纸上。
呼吁尊师复正辙,
重视教育纳正纲。
书信发出声寂寂,
石沉大海信茫茫。
正当垂头丧气时,
豁然开朗见曙光:
人民日报已刊载,
白纸黑字闪烁光。
赞誉之声普天来,
令我缩身无处藏。
年底消息更可贵,
文章惊动最高层。

陈云纳谏,
批示载明:
尊师重教,
落实执行。
消息传开乐滋滋,
举国欢腾喜盈盈。
从此摘掉老九帽,
人民教师复尊容。
昂首挺胸人前立,
意气风发再出征。
为国培育栋梁才,
造就红色东方龙。

回首当年,
惊心难平:
若非领导能纳谏,
兴许打成反革命。
莫道我是英雄汉,
作为教师应尽忠。
今后再遇类似事,
依旧挺身往上冲。
铸就这个倔脾气,
终身不负犟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