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广深准高铁消息诞生记
作者 朱海燕
1994年11月底,侯月铁路建成通车,我随时任铁道部部长的韩杼滨一同前往现场,对这一新闻进行报道。通车现场安排在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的那个县,且又在赵树理的那个镇,那个村。这无疑为消息的写作,增加了厚重的历史背景材料。
消息写好后,我送给韩杼滨审稿。他说:“写得很好,但是这条消息,你就是写成一朵花,也难以问鼎新闻大奖,这条铁路毕意不是人们所关注的一条铁路。当然,对任何一则消息,记者都应倾其心智去写,但这些并不代表消息的新闻价值。”
韩杼滨又说:“下个月,有一个重大新闻发生,就是广深准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意义重大,你和我一道去,把这个消息写好。”
那时,查询资料,还没有“百度”,但为了写好这则消息,距新闻事件发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我首先是想到这条铁路的地理方位,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毗邻香港,它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既然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是改开的试验田,广深准高速铁路,是不是中国高速铁路的试验田呢?由此,中国高速铁路将迈开它陆地飞行的步伐,而走向全国。
其次,我想到邓小平,深圳特区,是邓小平精彩的巨笔所挥写出的辉煌。尤其是1992年的邓翁的南巡,使深圳的改革与开放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那时,在广州,在深圳,和人交流,他们总是开口闭口谈邓小平南巡所引起的变化。此时距邓小平南巡的时间还不到三年,热度不仅没减,反而继续升温高涨。这种氛围,恰恰是一条好的消息诞生的产床。
其三,是邓小平1978年访问日本,并在日本新干线上乘坐时速250公里的高速列车。这样日本的高铁与中国的准高速,通过邓小平联系起来了。日本的高速铁路的技术、模式,将在邓氏开辟的中国特区而迅跑起来。
其四,关于广深铁路的背景资料,用与不用,都必须掌握。广深铁路是广九铁路的一部分,大陆部分约147公里,香港部分约34公里。这条铁路,宣统元年,即1909年开工建设,1911年建成通车,1984年增建第二条轨道,同时,成立了广深铁路公司。
1987年复线通车,运输能力提高百分之七十,成为当时广东省内首条双线铁路。
1989年,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广州铁路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广深铁路提速进行可行性研究。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广深准高速铁路项目立项。
1994年12月22日通车运营。
这些资料的搜集,使我对写好这一消息,心里有了底气。
1994年12月20日,我和韩杼滨抵达广州,旋即赶往深圳,入住港龙大酒店。我与《人民铁道》驻广州铁路局的记者商量,就此新闻先拟一份草稿,看看使用哪些背景材料,舍去哪些材料。现场所发生的精彩细节,在新闻写作时再一一加入,这样就不会手忙脚乱。
22日上午,我在深圳车站前的广场上,突然发现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深圳”二字,特别鲜红闪亮。啊!这不就是消息由现场切换到邓小平这个背景的最佳镜头吗!不仅自然,而且恰当,转换行云流水。
之后,我又去了罗湖口岸,见到一批香港记者背着“长枪短炮”从哪里入关。不断地向人们打听:“邓小平来了没有?他出席不出席今天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开通仪式?”
虽然,我知道邓小平没有来,但我感到这种询问有它的新闻价值。深圳特区的发展,不就是源于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思想吗?香港记者的这种询问,也在情理之中。而那时,小平的健康,仍然有出席这一活动的可能啊!
下午2点,开通仪试在深圳车站的站台上举行。仪式十分简短。仪式结束后,记者随领导登上列车,以时速160公里的速度向广州驶去。
在飞驶的列车上,我开始起草题为《春光号迎艳阳起跑》的这一消息。一小时后,列车到达广州,此稿画上最后的句点。消息现录如下:
“春光号”迎艳阳起跑
邹家华、谢非出席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庆典
本报广州1994年12月22日电(记者朱海燕)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今天自豪地迈进铁路的高速时代,并以此宣告中国结束了无高速铁路的历史。
在如海的鲜在和昂扬的军乐声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原铁道部部长李森茂和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为中国首列深圳至广州的准高速列车“春光号”剪彩。
仿佛为了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车站大楼上邓小平手书的“深圳”二字,在艳阳的照耀下更显得鲜红苍劲。
人们不会忘记,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铁路的发展注入无尽的能源:
1978年10月26日,他乘坐日本新干线上的“光——81号”超特快列车时,感叹地说,像风一样快,新干线推着我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如今,像风一样快的准高速列车终于在中国大地上起跑。
会场上“建成准高速一路凯歌一路平安,当好先行官一代宏业一代风流”的巨幅对联,揭示了中国铁路的重负与艰辛。
1875年,我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以24公里时速开行以来,到准高速时速160公里,整整经历119年。
从1964年10月1日世界出现高速铁路到我国准高速铁路诞生,其间相隔30个春秋。
深圳、香港对准高速的开通抱以极大的热情与关注。10时,几位从罗湖海关入境的香港人看到庆祝准高速铁路开通的大标语,忙向周围的人打听:“邓小平来了没有?”
香港无线电视台三位记者一入境,就对本报记者说:“准高速开通的新闻把香港震了,香港来了多少记者我们也不清楚。”
邹家华代表国务院祝贺说:“面对世界高速铁路迅速发展趋势,铁道部选择条件适宜的广深线作为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试验田,完全必要、非常及时。”
韩杼滨说:“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开通,为扩大对外开放和香港的繁荣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4点20分,“春光号”以160公里的时速向前飞驰而去。我一对表,15时27分,列车到达广州站,其间共用1小时7分,比原来的运行时间缩短了1小时。
此消息在《人民铁道》报见报之后,被《人民铁道》报驻广州局记者站推荐参评广东省1994年好新闻评选。广东省记协特意邀请了原《解放军报》总编辑、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杨子才作为特邀评委参加评选活动。而杨子才先生又是中国产业报协会聘请的顾问,也是中国产业报协会每年好新闻评选的当然评委。
不久,在中国产业报协会召开的一次好新闻评选的点评会上,杨子才作主旨发言,他说:“在广州,当我读到《人民铁道》报发表的广深准高速铁路开通运营的消息后,我眼前刷地一亮,多年不见的好消息终于出现了。”
此篇消息,不仅荣获了广东省新闻一等奖,而且荣获了中国产业报协会的新闻一等奖。并申报参评当年的中国新闻奖。
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此消息初步荣获二等奖。但是,在复评时,《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一位领导说:“此消息的确甚好,但是消息中出现这么多领导,如果把新闻的焦点对准普通劳动者,那就更好。”
于是,此消息与中国新闻奖擦肩而过。但是,也许,就是由此,我踏上了探索消息的写作道路,继而,接二连三地以七篇消息的巨量,获取中国新闻质量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