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仲渊墓志铭》辑佚
原创 兰集明
陶仲渊生于前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四月初八,殁于民国戊辰年(1928年)正月十二日未时。己巳年(1929年)十月十八日葬于纳溪倒流河牛马场大桥头下斑竹林之原。与夫人罗氏宜人合墓。
民国十九年秋七月吉日,由其子道基、桢基立石质墓坊。
(图片来源:陈鑫明《立体史书泸州牌坊》)
墓坊重檐,4柱3开,高约4米,面阔4.6米。中门上书"佳城",下刻"故显考陶公仲渊府君之墓 妣陶母罗氏宜人之墓"。中门柱有联云:"虎踞龙盘江山丽藻藏诗魄 风清月白古今凭吊属词人"。右门上书"民国十九年秋七月吉旦",左门上刻有其子"道基桢基敬立"。左右门柱联云:"平生愿学陶元亮 后世谁知杨子云"。
陶仲渊家的老佃户罗氏,家住墓地前方,多年义务为陶家守墓。
一、墓志铭的发现及解读
公元2000年,罗氏家人通知陶仲渊后人。埋于墓地的一块刻字碑裸露地表。陶仲渊侄孙陶大明(退休干部,现年93岁)挈侄孙女到现场,发现裸露的是墓志铭刻字碑。誊录碑文毕,将原碑复埋于地。因修納溪通叙永的二级路,现陶仲渊墓在原址已被整体掩埋于公路路床下。
陶氏族人陶涓雄先生根据陶大明的抄件断句、作注,整理为电子文档。陶仲渊是泸州二中退休教师罗文鹤的二外曾祖父(家祖祖)。罗文鹤先生收藏有这份电子文档。
笔者撰写《泸州朱家山陶家院的前世今生》,文鹤先生将陶仲渊墓志铭电子文档分享于我。
电子文档原文如下:
陶君仲渊墓志铭
民国戊辰(1928年)春,陶君仲渊疾卒,()里第遗陈()荪其诗而余志其越(记录其可以宣扬之事):三月其孤,以状来索铭。按状,君谓开永字仲渊,世为纳溪著姓,曾祖俊峰,祖节菴,父东明,皆有令德。君生甫八岁而孤,母张太宜人以哀陨,距东明没时才四十日。君依乳母周以存,体赢弱多病常终年不离药饵。以故塾师不忍稍加。长,喜阅稗官野史,即能辨其体例,反复于其人之是非得失加许笃焉,乡人(愈)称陶氏有子矣。年十七聘罗宜人,即清翰林院庶吉士(新选之进士入翰林院学习待分配者)出令直隶蓉城知县(毓)珊公长女。罗公固名宿,其著籍弟子多掇取巍科,(高科)有声于时。宜人来归,即讽君究心于判举文宇(应为字),君以其束缚性零(应为灵),弃不顾。()罗次()舍人游,专致力于(骈)散文及古今体诗,一以家事委之宜人。宜人亦多疾,未几旋疫。君于是稍知世道艰苦,辄复不乐,闻宜人胞妹贤,复聘为继室。甫入门,仓库釜筐以及未盐箫屑皆躬任之。君遂得一意读书,二十年未赏咨及家事,而事无(阙)。君之学基于此矣,亦雅不偕俗。然隐有经世志,纳票(应为纳粟,即捐官)试为府经厉需次溯将,藐以欲世道人心之隆,替而冀出游,以为文字江山助于比(此?)。到官,见仕途之冗杂诡随排斥之风,扉然成习,复弃去。养疴于沪(应为泸),以数金购书归故,所藏善本披览,举得其大凡,珍惜备至,非其人不舆(应为与)观也。民国成之天下,骚然纳溪(僻)处边偶,为滇黔所出入,兵祸较烈,君(掣应为挈)家至泸,购朱家山石园以居,叠石建池,杂植花木及书万卷,坐拥其中,晨夕啸咏,罕舆世接,因种柳柳门,亦不复出,惟于春秋佳日招集朋()()乐一时才偶,如万君慎子,朱君虹父,张君南岑劬,黄君石藤,罗君绍衡,皆日常与习者也。而铁孙偕余亦时厕其闻,为君所宾礼。今君既之而慎子、虹父诸君各相继陨逝,所存者谨余舆(应为与)铁三数人。(迢)念畸()诗酒(徒)之乐,人事变迁之故,(岂)不重可慨哉!君难(应为唯字)不涉事务,而喜阅书报,常重金(邮)自海上,故于时局变乱,党派之分争,战事之起伏靡不洞若观火,每所冗杂吁(嗟)感喟,一发之于诗。然于稠人广坐中,默默若无所短长。间遇二三良友,则慷慨痛论当世利害危险,诸指(戟)舌剑词锋奋发。势不可遇时或绕室琢走,戚如不可终日。盖其胸中()勃不平之气,耿莫释其所感者,深旦(应为且字)苦矣。君固体弱多疾,自是益病洛血,自知不起,命女子()侍缮理其诗文稿,曰必核其诗伪不辍。疾(剧),家人身劝其少息,法(应为溘)然曰,吾二十五年精力悉耗于此,设不谓谁为更()者。弥留之前数日催()益急,二平自编阅(讫),授道基曰,既以(属)之铁生先生,索笔书()沼云:平生愿学陶元亮,后世谁知子扬、子云,嗣后遂不复言。君文师孝穆而泛滥于伯言,稚存诸家侍初宗哉。山梅村近则规()于工部者,为多皆可传也。君生于前清光绪壬午(1882)年四月初八亥时,(殁)于民国戊辰(1928)年正月十二日未时,亨年四十有六,己巳(1929)年十月十八日葬于纳溪县近城乡斑竹林。之原子二:道基、帧基;女子二:淑诗(?缺适字)高君船第五子意孙,淑芬殇,铭日适()于学诸学墙于时时序远大比乱离极其所至安
文中空括号表示抄录时不能确认的缺字。括号内文字是整理者陶涓雄的加注。
经笔者研读,发现由于原件的抄录,整理者的断句、加注,以及在分享转发等多个环节,有可能存在误读,以致有些字词,文义窒碍。有必要依据原始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加以考证。
由于已不能发掘原碑。陶仲渊的侄孙陶碧胜先生提供的手抄件的首页照片(抄件余页缺)成了墓志铭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陶仲渊墓志铭手抄件首页(陶必胜先生提供)
笔者将此首页内容转化为电子文档:
民国戊辰春陶君仲渊疾卒□里第遗陈君□荪其诗
而余志其越三月其孤以状来索铭按状君谓
开永字仲渊
世为纳溪著姓
曾祖俊峰 祖节菴 父东明皆有令德君生甫八岁而孤 母张太宜人以哀殒距东明殁时才四十日君依乳母周以存体赢弱多病
常终年不离药饵以故塾师不忍稍加长喜阅稗
官野史即冀能辨其体例而反复于其人之
是非得失加许陟焉乡人佥称陶氏有子矣年十七
聘罗宜人即清翰林院庶吉士出令直隶蓉城县知县毓珊公长女罗公固名宿其著籍弟子多掇取巍科有声于时宜人来归即讽
君究心于判举文字君以其束缚性零
弃不顾□罗次舍□人
游专致力于骈散文及古今体诗一以家事委之宜人
宜人亦多疾未几旋殁君于是稍知世道艰苦
辄复不乐闻宜人胞妹贤复聘为继室甫入门
仓库釜箧以及米盐稍屑皆躬任之
君遂得一意读书二十年未赏咨及家事而
事无阙君之学基于此矣快雅不偕俗然
隐有经世志纳粟试为府经所需次溯将藐
......
(笔者用“□”代替原稿用空括号标注的缺字)
断句、绎解如下:(括注表示笔者的揣读)
民国戊辰春,陶君仲渊疾,卒□(此处缺字应为“於”)里第。(“里”,乡里。“第”,宅第。陶仲渊在自己的宅第去世)遗陈君□荪(此处缺字为“鐡”,陈铸,字鐡荪。)其诗,而余志。(陶仲渊去世前,将诗稿交陈铁荪编写,嘱托“余”撰写《墓志》。“余”代指墓志铭作者,是谁。待考证)
其越三月,其孤(失去父亲谓“孤”,陶仲渊的儿子)以状(“状”,生平简介)来索《铭》(求写墓志铭)。
按状:君谓开永,字仲渊。世为纳溪著姓。曾祖俊峰, 祖节菴, 父东明皆有令德(美好的德行)。
君生甫(才)八岁而孤(陶仲渊八岁丧父)。母张太宜人以哀殒(母亦悲痛去世),距东明殁时才四十日。君依乳母周以存。体赢弱多病,常终年不离药饵。以故,塾师不忍稍加(很少的课业学习压力,老师也不忍心施加)。
长,喜阅稗官野史,即冀(希望)能辨其体例,而反复于其人之是非得失,加许陟(评价)焉。(年龄渐长,喜读稗官野史,希求能辨明那些史书的体例,反复研究历史人物的是非得失,在书上批注自己的评价)乡人佥称陶氏有子矣。
年十七,聘罗宜人(娶罗氏为妻),即清翰林院庶吉士出令直隶蓉城县知县毓珊公长女。罗公固名宿,其著籍弟子多掇取巍科(在籍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多中高科),有声(声望名气)于时。宜人来归(“来归”,出嫁夫家),即讽(劝)君究心于判举(科举)文字。君以其束缚性零(“零”通“灵”,精神、天性),弃不顾(不眷顾,不理会)。□(缺字为“與”)罗次□舍人游(缺字为“瀛”。罗次瀛,清末民初泸城士人。仲渊同罗次瀛交友、求教),专致力于骈散文及古今体诗。一以家事委之宜人(所有的家务都委托夫人打理)。宜人亦多疾,未几旋殁。君于是稍知世道艰苦,辄复不乐。闻宜人胞妹贤,复聘为继室。甫入门,仓库釜箧以及米盐稍屑,皆躬任之(夫人亲自操劳)。君遂得一意读书。二十年,未赏咨及家事,而事无阙。君之学基于此矣。
快雅(以高雅为乐)不偕俗(“偕”通“谐”,与世俗格格不入)。然隐有经世志(内心怀抱经营社会的志向)。纳粟,试为府经,所需次,溯将藐(溯源,喻指探究原因。“藐”疑为“窥”之误,意窥探、考察。)(用钱粮捐官府吏职。在等待安排履职期间,决定出外游学考察)
以上是笔者对墓志铭首页手抄件的点断和揣读。由于手抄件只有这一页,余下的后文只能依据陶涓雄先生的电子文档接续研读:
......
以欲世道人心之隆替(兴盛衰败),而冀出游(游学)。以为文字,江山助于比(“比”疑是“此”之误)。(陶仲渊希望通过自己出游、考察、研究,能探明国家兴盛衰败、社会人心变化的原因,把它写成文章,或许有助于江山社稷)
到官,见仕途之冗杂、诡随、排斥之风扉然成习。复弃去。(进官场,见事务冗繁,办事诡诈、轻率,排除异己,翕然成风。于是辞职离去)
养疴于沪(在上海养病),以数金购书归故所。藏善本,披览举得其大凡,珍惜备至,非其人不舆(应为“與”)观也。(陶仲渊珍爱自己的藏书,不是他认可的人,他的书不会外借。)
民国成之,天下骚然。纳溪(僻)处边偶(“偶”应为“隅”,偏僻的角落)为滇黔所出入(是进出云南贵州的交通要道)。兵祸(兵患匪祸)较烈,君挈家至泸购朱家山石园以居。叠石建池,杂植花木,及(“及”通“积”)书万卷,坐拥其中,晨夕啸咏,罕舆世接。因种柳,柳门((“柳”谐音“留”,喻隐居)亦不复出,惟于春秋佳日,招集朋□□(缺字或为“侪聚”)乐,一时才偶(“才偶”,才俊,值得敬佩的人物)如万君慎子、朱君虹父、张君南岑、劬(曾劬,即乔大壮,书画名家。鲁迅的朋友。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吴丈蜀的岳父。自沉于苏州枫桥)、黄君石藤、罗君绍衡皆日常与习者也。而铁荪偕余,亦时厕其闻(“闻”应为“间”。陈铸和我,也时时厕身其间),为君所宾礼。今君既之(“之”,去,往。指离世),而慎子、虹父诸君,各相继陨逝,所存者谨余舆(应为“與”)铁三(“三”疑为“珊”或“荪”之误。指王沛霖或陈鉄荪)数人。(迢)念畸□(“畸□”应为“畴昔”,往日)诗酒之乐,人事变迁之故(岂)不重可慨哉!
君难(“难”应为“唯”字)不涉事务,而喜阅书报,常重金自海上。故于时局变乱、党派之分争、战事之起伏,靡不洞若观火。每所冗杂(纷乱的时局)吁(嗟)感喟,一发之于诗,然于稠人广坐中,默默若无所短长。间遇二三良友,则慷慨痛论当世利害、危险诸指(戟。抨击种种社会现象),舌剑词锋,奋发势不可遇(“遇”应为“遏”,遏制)。时或绕室琢(“琢”通“逐”)走,戚如不可终日(有时在石园居室走来走去,悲愤忧戚不可终日)。盖其胸中□(缺字应为“郁”,郁积)勃不平之气,耿莫释其所感者,深旦(“旦”应为“且”之误)苦矣!(感慨深沉且痛苦,耿耿于怀,实在难以放下!)
君固体弱多疾,自是益病,洛(应为“咯”)血,自知不起。命女子□侍(“□侍”,女儿名“淑诗”),缮理其诗文稿,曰:“必核其诗伪,不辍!”疾(剧),家人身劝其少息,溘然曰:“吾二十五年,精力悉耗于此。设不谓,谁为更□者?”弥留之前数日,催□(“之”)益急。二平(疑为“册”)自编阅(讫),授道基(陶仲渊的儿字,陶道基)曰:“既以(属)之铁生先生。(我已经嘱托陈鉄荪先生)”索笔,书□沼(“沼”通“昭”)云:平生愿学陶元亮(陶渊明),后世谁知扬子云(扬雄)!嗣后,遂不复言。
君文(文章)师(师法,学习)孝穆而泛滥于伯言(伯言,三国陆逊,吴国政治家、军事家)、稚存(洪亮吉,字稚存,号更生居士,乾隆进士。)诸家。(陶仲渊的文章以“孝“穆”为师教,广泛学习陆逊、洪亮吉诸家)诗,初宗義山、梅村,近(迩)则规□于工部者为多,皆可传也。(诗歌,初期学李商隐、吴梅村;后多致力于学杜工部(杜甫)。仲渊诗值得流传。)
君生于前清光绪壬午年四月初八亥时,殁于民国戊辰年正月十二日未时。享年四十有六。己巳年十月十八日葬于纳溪县近城乡斑竹林之原(“原”通“源”,斑竹林近倒流河)。
子二:道基、帧基;女子二:淑诗适(“适”,出嫁)高君船第五子意孙(“怡荪”高岑荪之子?);淑芬,殇。
铭曰:适于学诸,学墙(疑为“穑”)于时。时序远大,比乱离(遭遇)极。其所至安!(铭文大意:先生珍爱时光,努力自修,就如适时播种,不违农时陶仲渊先生值得诸子学习。先生关注社会进步,认识时序的代谢,有远大的志向。身处乱世,遭遇种种痛苦。这里是先生的最终安息之所!)
二、墓志铭作者
《陶仲渊墓志铭》的作者应当是陶仲渊生前的至交。
《墓志铭》抄件上没有作者署名。
铭文中记述了作者与陶仲渊的关系:“而铁荪偕余,亦时厕其闻(“闻”应为“间”。陈铸和我,也时时厕身其间),为君所宾礼。今君既之(“之”应为“去”,离世),而慎子、虹父诸君,各相继陨逝,所存者谨余舆(应为“與”)铁三(“三”疑为“珊”或“荪”之误。指王沛霖或陈鉄荪)数人。(迢)念畸□(“畸□”疑为“畴昔”,往日)′诗酒(徒)之乐,人事变迁之故(岂)不重可慨哉!”
陶仲渊的朋友中,从相知关系上看上看,王铁珊、陈铁荪、万慎子、高觐光诸先生无疑都是最好的人选。而万慎、朱虹父已“殒逝”,铭文中又排除了王沛霖和陈铸。那么作者很有可能是高觐光先生。

高觐光像
高觐光与陶仲渊相知不可谓不厚也,从高觐光写的《<仪顾堂集>序》可知:
吾泸当清季民国之初,善诗者辈出,而惟陶仲渊以诗人名。名之者不以陶仲渊而曰陶诗人。仲渊之好诗与其诗之工可知矣。仲渊于侪辈,稍后一时,名宿咸重其才富,乐与谈艺。方逾壮,诗已有名。清时国变,后诸名宿,挂冠归里。復乐就仲渊。余闻仲渊名,初归泸,即往访诵其诗,则奇丽力追古人。诗人之名非漫然也。于时国是靡定,古学渐坏,至有以无声律之俚语入诗,传之其人,播诸国内,演为诗教,诋古诗文不足学,而并及于旧道德,同人病焉,相与提倡复古。仲渊学益富,诗则益工,时复出其骈俪文奇丽如诗,而仲渊死矣。先死之二年,仲渊婢小梅物故,哭之恸,为之赋《落梅》,《哀清明文》祭其塚又恸甚。小梅明慧,婉婉侍仲渊笔砚者,闻者多为仲渊惋惜而和其落梅哀词。仲渊集成帙,属为序。予感而诺之,既又属序其诗集。予惑焉,仲渊雖清羸,然召客常满座,谈诗论文无虚日,间及时事,豪迈之气,犹横溢眉宇。何汲汲此为?诺之,而仍未践。仲渊死则哭之以诗曰:“诗史少陵有声价,遗稿名山应付梓。”深悔未及仲渊之生序之,惭负仲渊多矣。仲渊死之数月,陈君铁荪选定其尤,王君铁珊复搜得其遗稿附文于其后,序而刊之,而惜其若有以尼仲渊。仲渊生清季民国之初,仲渊之所以为诗人也。仲渊之为诗人,仲渊之所以死也,虽然诗人者,千载之名,寿命者百年之事以彼易此,宁足惜哉!志士殉名,仲渊不死矣!戊辰冬月高岑孙拜书
而且高觐光先生的寿文、传状、赠言、墓表、碑铭、祭文,名重一时。连朱德的妻子萧菊芳去世,祭文都是高觐光代朱德写。温筱泉先生有言:
(觐光)日惟孜孜于学以求合手古人。人谓君耄学不厌。然揆之君之初志,岂仅在是,旁皇瞻顾至不✌已,而以文章名于时。殆亦有世会升沉之感乎?矧吾乡耆旧能文者不过数人。慎子潜浮既先后殞逝:,而铁生又老病不出,然则吾乡文宪之传,舍君将谁属也。”
(温筱泉《<茈湖馀碧录>序》)
陶仲渊去世后高觐光先生多次写诗挽陶仲渊。


(高觐光《茈湖馀碧录》存泸州市图书馆)
但在高觐光的《茈湖馀碧录》收录的墓志、墓表、祭文数十篇中竟没有这篇墓志铭。
那么,作者究竟是谁?这就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023年12月22日(冬至)于庆悟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