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半日看尽长安花
信义庄
没有东野先生“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洋洋,但半日驴行的收获与心情,一样是清爽愉悦的。
活着,就要走近自然,生命只有与自然融合,才能充满活力;心灵只有与自然融合才能产生智慧;灵魂只有与自然融合才能升华。在大自然的时空维度里,一切的爱恨情仇,都不过只是拂过叶面的一缕清风,空中的几声鸟鸣罢了。
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我走向自然!
周六十一月十八日,早七点半,驱车到达长清崮云湖“玉珠泉”附近的集合点,刚下车,队长就微笑着慢悠悠讲起了长清的历史及传说。队长说:长清历史文化厚重,这附近不仅有我们去过的明德王墓,金元时期的五峰山道观,还有仙人台西周邿国贵族墓地、西汉济北王陵等等。有意思的是沿104国道一线,有一条“九省通衢”的古道,俗称“御道”。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经过山东,除走京杭大运河外,或往或返,基本都径行御道。特别是乾隆帝,八至灵岩、六登泰山,每次必经此路。今天我们的线路,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西面的山峦驴行,让大家充分体验一把,当年乾隆爷眼里的风光人文。
对了,有个事要提醒大家一下,据说因为皇帝来的多,这长清人喜欢告状的人也多了起来,“县志”载:长清人善诉。今天我们要是遇到告状的人,千万不要接状,我们可不是皇上。闻此,大家哈哈大笑。放心吧队长,现在告状的人,有几个敢光明正大递状的。
说笑间,众驴悠悠地拐上了登山的小路。先是一段十几米长的台阶路,石板斑驳破碎的样子,一度怀疑是古道,但细细观察,也就几十年的时间;继续前行,一条废弃的水渠掩映在枯黄的杂草灌木中,让人依稀窥见了旧日的辉煌;几处院落错落分布在路旁的山坡、果园之中,院内杂草丛生,空无一人。一处院落房门洞开,其内桌椅板凳整齐,似乎主人刚刚离去,让人唏嘘不已。山村、山村,我的童年,我的故乡。
在一片茂密的构树林中奋力前行,啾啾的鸟鸣,不时抽打到身上的枝条,飘进脖子里的草叶……,走进自然的感觉是那样的真实、亲切,心灵无时不在思考着、感动着、畅想着。咦,这构树碧绿的叶子怎么都卷曲风干了?禁不住问队长。队长看一眼蓝天,表情淡漠地说到:今年这天气反常啊!你看这季节,没几天就“小雪”了,可这天有冬天的样子吗?是啊,那秋天也没秋天的样子啊!这断崖式的天气变化,让这树叶没黄,绿着、绿着,突然一下就枯萎了。人要是这样就太可怕了!一旁的队长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说到:坚持爬山吧,这是防止断崖式衰老最好的运动。
老夫聊发少年狂,走出这片构树林,开始向山顶进发,我冲到前面当起了开路先锋。最初的山路痕迹明显,除了路旁荆棘密布外,攀行还算容易,但很快就遇到了一片乱石,这情景与春天登附近青崖山如出一辙。我说:队长,这上面是不是又是山寨啊?队长:保密,上去就知道了。是啊,要知道栗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鼓足干劲,弯腰撅腚,踏着一块块乱石攀行, 踩下的每一脚都虚实结合,小心翼翼。
十几分钟后终于走出这片乱石区。乱石把原来的道路遮盖的无影无踪,继续前行不得不靠经验和直觉。看身旁多是柏树和灌木,仰望似乎已经接近山腰,想想只要抓着柏树前行就一定可以到达山顶。抱着这样的念头,我信心满满地冲在前面,拽着柏树、灌木,一点点向山顶挺近。看我信心满满,一马当先的样子,“花婆婆”、“立奕”等也紧随其后。此时,队长突然在下面大声喊了起来,“你们走错了,路在右边,抓紧回归”。错了,不可能啊,看这地上的羊粪,羊都来过,这人咋不能走?
驴脾气上来,哪管其它,我继续朝上攀去。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十几分钟后,直到一堵三十几米高,刀削样的悬崖立在面前,我才知道自己又犯了路线错误,遂赶紧贴悬崖底部,披荆斩棘、屁滚尿流地向西冲去,终在八点五十左右赶上了队伍。此时,众驴大多已经攀上山顶,只见驴友“叶子”,正站在一堵坍塌的半截围墙上,静静地眺望山下崮云湖的秀丽风光。
翻过这处围墙,仔细观看,这地果然又是一处山寨,这刚刚进来的位置就是寨门,其上柏树林中,隐隐约约密密麻麻布满了一座座的石头房子。队长说:大家在这稍事休息,一会我们去山上的营房走走。队长,这营房什么年代的啊?队长笑着说:据说上面有刻字,大家找找看,谁先找到有奖。“有奖,那还歇什么,找去喽。”说罢,众驴背上包,一个个急急地向山林奔去,只把队长喜的合不拢嘴,拿着登山杖,指着离去的众驴,不停地笑着说:你看看、你看看。
说不清从何时起,突然发现,济南南部的山林,竟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山寨,凡是高大陡峭的山体,几乎都会有山寨的影子。什么“卧牛寨、唐王寨、梯子山寨、黄崖寨、石崮寨”等等,但这些山寨究竟何人所建,建于何时,到底何用,没人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这无论从历史、文化、旅游等那个角度来讲,不得不说都是一种遗憾。好希望,有识之士,能早日推动或开展这项研究。
遐想间,众驴均已没入密林,在一座座石屋前寻找着刻字的印记。那跑的最快的要属“张洋”、“花婆婆”了,只见二人的身影,不停地在一座座石屋前晃动、穿行;那看的认真仔细的莫过“叶子”和老李了,二人经过每一座石屋,都要驻足良久,细细观察,直到确认没有文字后,才转身离去,急急地奔向下一座石屋。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俺仅仅观察了四五座石屋,就猛然发现刻有“光绪十四年”字样的石头,喜的俺大声向队长报告,引来队长啧啧称赞。正在得意忘形,畅想着何样奖品时,不想队长笑呵呵地高声说到:这山寨据说是“同治”年间建的,刻石应找到“同治”字样的才能得奖,你这不算。完了、完了,空欢喜一场,还是赶紧加入搜寻的行列,继续寻找吧。
沿着山坡,对路过的石屋逐一细细观察,但瞪破眼珠,也再没发现半个文字的影子。悬崖边胆颤心惊地绕行城墙样的围墙,突然一束阳光扫过,猛然发现众驴如在仙境中穿行,美轮美奂;转过围墙,下到垭口,蓦然回首,中间一块颇大的菱形石块引人注目,队长远远招呼,这是山寨的南寨门,快去看看,上面是否有文字?我与“叶子”等快速回身前往,仔细查看,但找来找去,终是一无所获,只好讪讪离去。看来队长的“同治年间”,也许就是一个传说罢了。
从山寨下来,这处垭口,东西两面悬崖峭壁,北面寨门围墙高筑,南面山坡平缓,荒草丛生。 站在此处,俯瞰山下104国道方向,秀丽风光美不胜收。注视良久,感觉似曾相识,但又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直到“叶子”一句“这不是禾木吗?”方才从回忆中醒来。对啊,这地方好像新疆禾木秋天的景色啊!
欣赏完“禾木”风光,众驴起身向“小白顶”奔去。说实在,这“小白顶”除了荒草就是低矮的灌木 ,实在乏善可陈。唯一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杂草中两棵粗壮高大的酸枣树,以及其上一颗颗迎风傲立的酸枣,蓝天下红红的样子,诱惑的“叶子”妹使劲地踮着脚采摘,不停地拍照留念 。“小白顶”景色一般,但行走之上,静静观赏104国道方向的山川、河流、村庄,以及那一片片青绿的麦田,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翻过“小白顶”,眼前山体骤然不同,一大片白色山崖扑面而来;远处山峦起伏,一座似馍馍状的山头映入眼帘。队长说:前面就是“十里画廊了,再走不远,我们即可近距离欣赏“馍馍顶”的风采。
此处“十里画廊”,应该并无十里,感觉也就三四里的样子。“张家界”的“十里画廊”,林木葱茏,野花飘香,奇峰异石,千姿百态。这里的“十里画廊”虽难以与张家界相媲美,但独特的风光也是令人十分赏心悦目的。
小路沿东面悬崖边缘蜿蜒前行,以小路为界,山体上下迥然不同。上面是大片的黄栌和其它的灌木,此刻虽大多叶落归根,但仍有一两棵倔强的黄栌,在执拗地坚持着秋的风采,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令人十分感慨;下面则是大片深不见底的白色悬崖,如果称作“白石崖”是再合适不过了。这片悬崖总体呈弧状,有意思的是,其并非是一块或几大块岩石天然组成,倒像是人工砌成一般。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岩石错落有致,层层叠叠,酷似罗马的“圆形竞技场”。这浑然天成的独特景观,既让人叹为观止,又无限感慨自然的力量。想想,坐在这样的一处平台上,静静观赏周遭的美景,该是何等惬意。遥想当年,“御道”若能够拐到此处,那乾隆爷御驾光临,一口气作诗恐怕就不是四首罢了。
众驴在画中悠悠前行,“叶子”妹拖在队伍后面,客串当起了队伍的专职摄影师,指挥大家不停摆出各种姿势,留下美好瞬间。每个人都尽情发挥,玩出各色的花样,最好玩的还是“老李”同志,这次既未“钓鱼”,也未“射击”,而是用手远远摸起了“馍馍顶”, 照片发出后,引来大家哄堂大笑。
惬意中快步前行,悬崖边拐过一个直角形的急弯,队伍一步步接近“馍馍顶”,那“馍馍”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逼真、诱人。问队长:我们今天登顶“馍馍顶”吗?队长说:我们还要去五峰山看银杏,时间来不及,这次就远观吧!闻此,众驴稍感遗憾,但也只好如此,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众驴继续进发。此处山体十分平坦,山上荒草萋萋,颇似那山顶草原,众驴逆光前行,风吹草低,梦幻迷离。这山顶草原,一片荒草中,远远望去,仅有一棵像样的树,高不过三米,粗不过碗口,但就在这样一棵不起眼的树上,竟铸有一个大大的喜鹊窝,令人颇感意外,又十分的惊喜。看来这里的人与鸟,早已和谐共生了。
走出这片草原,来到一处柏林的边缘,队长招呼大家休息补充能量。刚刚坐下,蓦然回首,那“馍馍顶”又一次跃入了眼帘。但仔细看,此刻的“馍馍顶”与之前所看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如果说都是“馍馍”的话,那刚才的是“圆顶馍馍”,此刻却变成了高高的“尖桩馍馍”。
这“馍馍顶”,是中国独有的特异岱崮地貌景观。很多人只知道沂蒙“七十二崮”,枣庄“抱犊崮”,但对长清一带的岱崮地貌却少有耳闻,其实这“馍馍顶”,附近的“馒头山”都是非常典型著名的岱崮地貌,“馒头山”,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这样的荣誉绝不是那座山随便可以拥有的。
时间已经近午,路程还有三分之一,队长催促大家赶紧起步前行。此后的路程,众驴就进入了翻越一个又一个小山头的循环。每次驴行几乎均有一段这样的行程 ,一开始还问队长要翻几个山头,但时间长了,也没人再问,不再关注翻越几个小山头了。因为队长每次说的都与实际相差甚远,据说这驴友领队均是如此。
但这次驴行,从开始我就一一做着标记,从这里到五峰山下山,竟翻越了不大不小五个山头。这些山头两面几乎都是悬崖,行走之上,纵览远山近景,神清气爽,激情豪迈。一路上有两处景观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一处是一片黄栌。济南南部山区的黄栌可说遍地皆是,但此处的黄栌却很不一般。这片黄栌不仅树枝粗壮,树冠高大,更重要的是几棵高大的黄栌,几乎都是从悬崖边,岩石的裂缝中硬挤出的,观之令人动容,不得不对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力量,重新思考。二是一处槽状的垭口。其槽底仅能容一人转身,槽东西两边敞开,没有任何阻拦,异常险峻;南北槽两面七八米的峭壁,攀上攀下,十分艰难,没有驴友的帮助,一人几乎难以完成。令人开心地是,上来这处垭口,不远即可欣赏“一线天”的独特风光,其后的驴程几乎就是一路坦途了。
跨越本次攀登的最高点,海拔772米的小山头,下到一处密密柏林的边缘,捡一处空旷平坦之地,队长招呼众驴休整。“马上就要进入“五峰山”景区了,大家在此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我们下山赏千年银杏。
这登山驴行是需要一定装备的,比如登山靴、登山杖、背包等等,好的装备会让你事半功倍。这不休息时,资深驴友老李就向众驴展示了一款野外水壶,让众驴羡慕的个个两眼通红。只见这款水壶,草绿色颜色,扁圆形形状,中间装饰有一个大大的五星,看其大小,装水量应有一升之多,特别适合我们这样驴行强度不大的男驴拥有。
目标明确,赏千年银杏,下行就变得简单起来。这段路众驴大多走过,轻车熟路,密密的柏树林中穿行轻松自在,十几分钟即下到了半山。但正因为放松没有仔细观察路线,一直走到悬崖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走错了路线,不得已,队长只好带领众驴上行折回,重新探索线路,一番折腾,终归正途。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持续下行,下午一点五十左右,众驴终于走进了景区。队长说:上次来,我们群有驴友大声说话,吓坏了“孔雀园”的孔雀,今天我们就不走那条路了,我们选择从“云阶”处进寺。
一听说走“云阶”,我的腿肚子当时就软了。别说这已驴行了近十公里的山路,就是平时来爬“云阶”,那宽度、那高度、那长度也是令人生畏,望而却步的。但上了贼船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跟行,结果走到“云阶”下行的时候,众驴不是扶着栏杆挪行,就是学着螃蟹横行,直让人忍不住放声大笑。
什么事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原以为“普门寺”银杏没黄是去早了,结果这一周过去,五峰山的这千年银杏竟比“普门寺”的还绿。用驴友张洋的话说:“这焦绿焦绿的银杏叶,看的我都焦虑焦虑了”。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刘般伸先生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征文颁奖书法作品欣赏
刘般伸先生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征文颁奖书法作品欣赏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